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
为什么读书?当我得到国旗下讲话的任务时,我第一件想到的事情就是读书去寻找答案。读书是一个人必需的习惯。在我读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获得了一个兼职机会,给美国留学生教汉语,但是我却对怎么教一无所知。然后我到图书馆借了六本对外汉语教材,我靠它们才把课备出来。这份兼职我一做就是三年,不仅认识了很多美国朋友,而且赚取了研究生三年的全部学费跟生活费。从此我也真正明白了一个道理,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什么书?书分两种,一种叫专业书,一种叫杂书。专业书,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教科书和课本,就像新华字典,又厚又重,没有绚丽的插图,但是一旦碰到不认识的字词,它就是我们最好的帮手。要是你读的是专业之外内容的书,这类书就叫杂书。如果是学文科的,不妨读一些理科书,培养一个人的科学精神。今年春晚小品“‘儿子’来了”就揭示了人没有科学精神是多么可悲,看过物理书的都知道“纳米”就是一个长度单位,却被黑心商人包装成包治百病的“大力丸”。如果是学理科的,也应该去读一些文科书,丰富一个人的情感世界。一个人不读文学,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词汇量贫乏。夸什么东西,只知道说好,比如说,天怎么样啊?天好!她人怎么样啊?人好!学校怎么样?学校好!表达不一样,吸引力就不一样。
怎么把书读好?古人认为,读书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十年。第一个阶段就是 6岁到16岁,相当于今天的小学和初中阶段,这个时候要怎么读呢?要诵读。什么叫诵读呢?就是懂不懂都要背下来。我14岁学的《木兰辞》,16年过去了,我还能整篇默写出来,也许有的人觉得很惊奇;不奇怪,我是在年轻的时候看的,我要是现在看,一句都背不下来。第二个十年,16岁到 26岁,相当于今天的高中和大学阶段,这段时间属于古人说的“十年讲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贯通,读书时要加进自己的研究,边读边要想,这个书怎么去理解它,怎么能触类旁通。第三个十年,是26岁到 36岁这十年的时候,也就是我这个年纪,古人讲这十年是涉猎阶段,要广泛地去读书。
《五柳先生传》有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古人读书的方法也是两种,第一种是精读,就跟我们会反复刷电影一样,不仅下载珍藏,反复观看,把姓名、背景和对白熟记于心,而且还会剪辑喜欢的镜头、情节和背景音乐,写成影评,跟朋友们剧透。第二种读书方法是粗度,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文章分析方法,当然知道每一篇、每一段的起首都是本篇本段的提纲,可以作为这一段的段落大意加以总结的,这个套路也可以用于阅读,每段读到第一个句号,这也叫快速阅读法。
我们必须明白一个真理,读书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必由之路,我们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能够有质量地生存,读书就是一个捷径。古人把他自己的智慧通过书本流传下来,是为了文明的一个延续,我们去读书也是为了延续这种智慧。
谢谢大家!
国际部郭擎川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