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省力”多“费心”,让“奖励”真正住进孩子的心里

发布时间:2025-03-04

如果这次考一百分,我就奖励你100块。

“如果你认真写作业,就让你玩会儿手机游戏。”

“如果你把自己的书桌收拾好,就给你买你想要的玩具。”

这种省力的奖励式教育可能很多家长在平时的育儿过程中屡试不爽,但是长此以往就会反噬孩子,削弱孩子的自主性和胜任感,危害亲子关系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1. 省力奖励隐藏的陷阱

ü奖励成为交易

当家长试图用奖励来让孩子达到某项目标时,无形中让孩子养成“凡事皆可谈条件”的习惯,孩子容易失去自身的内在驱动力,从而扼杀原本对世界真正的好奇心和兴趣,破坏深耕能力的发展

ü奖励变成控制

贝勃定律描述了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同样的刺激,其感受将减弱很多。当父母过度依赖奖励作为孩子行为的动力时,一旦奖励强度不是孩子心中所想或是停止奖励,孩子就容易发展出过激或者威胁行为,从而危害孩子健康价值观的树立和亲子关系的建立。

 

ü奖励触发比较心

在孩子心中当奖励成为衡量行为的标准时,他们可能就会开始比较自己与他人的表现,从而忽视团队合作;过分关注自我表现,影响人际关系,从而迷茫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

2.有效奖励挖掘的宝藏

ü一颗赏识心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拥有他人的赏识。每个孩子都渴望获得父母的认可,用一颗赏识心去奖励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客观看待孩子的能力,看到孩子努力和进步,让其感受到爱和被爱。

ü两种渴望

关注和信任。很多家长会用物质来奖励孩子的行为,往往是因为它见效快,时间成本低。但很多孩子真正渴望被奖励的是父母对其无条件的关注和陪伴,例如:当我在画一幅图的时候,父母能够满心欢喜地看着我作画;当我看书累的时候,我转过头就能看到温暖鼓励的目光;当我把桌子收拾干净的时候,我收获了微笑和夸赞。这些奖励藏匿于每一次的亲子共处中,由心而发,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做事本身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感,从而加深亲子关系。

3.有效方式

ü捕捉兴趣热情,唤醒内在动力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要做一个有心的观察者。观察孩子的兴趣和热情,弯下身去好奇他们的世界,花时间和他们做一个天马行空的交流,鼓励他们在自己的兴趣上投入热情,分享感受,让孩子自发地对生命保持好奇,愿意主动探索和学习。

ü强化正面反馈,启动情感激励

当孩子很认真写作业的时候,欣赏TA的专注;当孩子主动收拾好自己的物品时,表扬TA的条理性;当孩子在困境里坚持的时候,赞赏TA的品质。这种基于情感联结和认同的奖励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行动热情,让孩子内化良好行为的价值和归属感。

 

ü构建多元评价,助力终生成长

父母开启省力奖励的模式时常常只会关注孩子某一方面的表现,从而忽视孩子多元智能的发展。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在孩子清醒时,表达对他们的爱,而不仅仅是在他们安静入睡时才展现出来,因此我们应该依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倡导多元化的奖励模式,为爱读书的孩子奖励书籍,爱画画的孩子奖励空间,爱表现的孩子奖励舞台,多肯定孩子努力的过程,全面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为孩子准备好矮树枝,挖掘自身的价值和成就感,助力孩子终生成长。

 

原文:福州教育  供稿:实习心理老师 陈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