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南师心灵家园”,莫青倩
每次临近考试周,朋友圈空间里的日常画风就变了。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认真乖巧热爱学习派;二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咸鱼派。而且,随着考试日期的一点点逼近,第二类的比重呈直线上升的趋势,身边充斥着“不想学了”的哀嚎声。
这次,就让我们来聊一聊为什么越临近考试就越不想学习。
究其本质,这是一种自我妨碍。自我妨碍(self-handicapping)是指人们给自己的成功设置障碍的行为,譬如不为一个重要的日子进行准备或者固执地选择难以实现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在寻求自我惩罚,而是在呵护自尊、维持自我形象。
一、为什么会进行自我妨碍?
1 为了扩大受益:在成功时提高自尊。
我什么都没复习就考过了。”这与时代价值取向有关,被看作是有天分比被视为勤奋,可能会更加有利于自我价值感和自尊感的提升。
2 为了减少损失:在失败时保护自尊。
“如果我拼尽全力复习最终还是失败,会证明我没本事;但如果我没有努力而失败了,这就可以归咎于缺少努力而不是我没有能力。”在预计会失败的情况下使用自我妨碍策略是为了为日后的失败准备了合理的理由和借口。
二、直面问题而不是制造障碍
制造障碍而放弃努力是低自尊和追求完美主义的一种表现。如果一味地使用这种自我调适和逃避现实的手段,会使我们更脆弱,使我们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虽然一时逃避了他人负面评价的影响,但与此同时我们失败的可能性也会增强,从长远来看反而会影响我们的自我评价,降低自我效能感,增加焦虑。
当我们放纵自己的软弱,当我们的行为与我们追求卓越的意愿背离时,即使我们再怎么不甘平庸,最终也只能沦为平庸,毕竟成功从来不属于空想。
这时,我们要做的是直面问题,认识和接受自己,并为之付出具体行动。
三、正确认识自己
这不是要你迷失在自省中,而是要你认清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我们可以用“周哈里窗”进行自我思考。
“周哈里窗”:假设自我认知存在四个区。
| 自己知道 | 自己不知道 |
别人知道 | 开放区 | 盲区 |
别人不知道 | 隐藏区 | 未知区 |
我们要做的是:扩大“开放区”,提高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从而提高我们的自尊。
1.“盲区”→“开放区”:聆听他人对自己的意见。
2.“隐藏区”→“开放区”:自我披露,毫不犹豫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即使我们并不确定所说的与对方是否一致或能否使对方高兴。
3.“未知区”→“开放区”:让自己进入不熟悉的环境和尝试新的经历。
四、诚实接受自己
为此我们要克服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不过分苛求自己;接受自己身上所存在的不足与缺点,不自我欺骗。
承认自己的消极情绪。“我害怕考试失败” “我感到焦虑”而不是“我无所谓”“我不害怕”
承认自己想要改变现状。“我想要改变。”“我可以改变,我可以成功。”而不是“事情只能这样。”“要习惯。”
五、付诸行动
1.不畏惧未知,不害怕行动。
我们人生中碰到的大部分选择都是有利有弊,选择做与不做的结果都并非“预先决定”;相反,往往是我们在选择之后如何投入其中来使这个选择成为对的或是错的。使人痛苦的往往不是失败,而是没有行动。
2.注重大局,而不拘泥于细节。
避免让一些小的行动阻碍了你去完成那些重要的、紧急的事情。比如将时间花费在整理课上笔记而不是去学习课上所讲。
3.接受失败,转变心态。
我们要接受的不仅仅是失败,而是会失败的这个念头。我们要积极主动地直面失败,将失败视为汲取教训、改善自我的良好契机。
我们要知道,一个落实到行动的计划,不论它是意义重大还是无足轻重,对于未来的有利影响比仅停留在意念层面的计划大得多。
最后,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