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市进行了一项关于15万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过辅导班的孩子在生活自理、主动性、专注和坚持、身体健康、情绪和睡眠适应性上低于没有参加过辅导班的孩子,而没有参加过辅导班的孩子仅仅在知识适应性上(如拼音、识字、写字、数学学习和英语学习)低于参加过辅导班的孩子。从长期来看,孩子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学习品质才是其可持续学习的重要基础,而非一时的知识储备。
结果一出,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关注。于是,媒体纷纷打出《上海一年级小学生睡眠时间增加,不上辅导班更能学》、《没上学前辅导班,学习动力更持久》、《上海小学一年级学习调查发布:没上过辅导班的孩子后劲更足》等吸人眼球的标题。
集中化补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近十年来逐渐发展成为各年龄层学生的“必修课”,且补课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尽管家长们眼看着各种补习班占据孩子的周末,堆积如山的作业侵占孩子的睡眠时间,但还是不愿意放弃给孩子报补习班。最大的原因是,其他的孩子都报了补习班,会比自己的孩子掌握更多知识,不补课便会落后。同时,大部分中小学不仅不反对学生课外补课,还乐意看到学生通过大量补课提高学习成绩。
那么,是不是就不该再让孩子补课了哪?其实要打破家长心中的忧虑,光凭一次两次的“摆事实、讲道理”是不够的。为孩子减负的口号,已经喊了许多年,但事实却朝着“减负”的反方向发展。在外界重重压力下,仅靠一项调查和几篇新闻报道,根治多年的顽疾,几乎是不可能的。总有来自社会各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和压力,动摇家长的决心。
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家长需要的是持续、有效的信息掌握和科学指导。如果父母能实时掌握孩子各方面能力和非能力的发展情况,就可以对补课的效果有更深入和准确的认识,从而决定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补课。事实上,通过一次报道将所有的补课一棒子打死,也是过于极端的做法。补课本身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方式、方法上出现了问题,反而影响了孩子长期的学业成就。
在欧美国家,有智力超常儿童的“天才教育”计划,对那些智力水平最优的3%-5%儿童进行更高强度、针对性的教育,与中国儿童普遍接受的超前“补课”有些类似。只是欧美国家的“天才教育”计划是针对早慧儿童,他们适合一般同龄孩子难以接受的超前教育,因此“补课”对这些孩子的学业成就不仅没有影响,反而有极大的提高和帮助。如果补课风盛行的情况下,父母尚不能放弃给孩子报补习班,那么就应该从了解自己孩子开始。通过对孩子各种能力和非能力因素的深入了解,父母们自然就会明白补课对孩子的成长是好还是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