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感觉自己好久好久好久没静下心来仔细思考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了,正如《少有人走的路4: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一书中所说的:“这是一个焦虑的年代,一切都令人困惑。”
遇到层出不穷的问题时,我们会感到烦恼和焦虑,出于懒惰或恐惧,我们往往会选择草率思考,机械化行事。因为我们都知道深入思考意味着我们需要长时间与问题接触,长时间忍受问题带来的烦恼和焦虑,而这是一个匆忙、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做不到深入思考啊。
真的如此吗?当我了解到草率思考、盲从到底所带来的苦果后,我不敢再那样,因为我并不希望自己的人生一直处于焦虑状态,不希望自己一直肤浅、平庸下去。
如果你也想改变,请耐心听下去。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第一点是“选择盲从,那你也只配成为别人的猎物”
草率思考不仅会带来偏见,还会导致盲从心理。盲从是随大流,不过脑子就听信权威,相信他人,信奉社会上流行的观念。
他们认为:“如果大家都这样思考,这样行动,那么就一定是正常的或者正确的。”还有人抱着这样的心理:“即使最后错了,也不只是我一个人。”
这种从众心理既避免了思考时的烦恼,也减轻了他们对未来的焦虑,似乎在心理上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但是这种安全感是虚幻的,这种归宿感是脆弱的,禁不住任何风吹雨打,早晚会让他们吃尽苦头。
莎莉芳龄35 岁,她有稳定的工作,但一直未婚。这让她面临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在大家质疑的目光和“老处女”的议论声中,她感到十分焦虑。为了尽快摆脱,她未经深思熟虑,就急急忙忙把自己嫁了出去。几年之后,莎莉后悔不已,后悔当初的决定太草率,没有听从内心的声音去选择属于自己的婚姻。
比尔现年55 岁,在公司大幅裁员时被解雇,他郁郁寡欢,十分懊悔。早年时,他本来想从事护理工作,但社会上普遍的看法是,女性才从事护理工作,男人就应该到企业中去打拼。由于屈从于社会的偏见,他放弃了自己的追求,选择进入公司。比尔的失败,就在于草率思考导致的盲从,他害怕自己跟平常的男人不一样,不敢违背世俗的观念,不敢坚持做自己。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在做决定的时候——尤其是重大决定时,你不能相信社会上那些肤浅的成见和错误的准则,而应该把自己的事情想透,想清楚。
如果你习惯了偷懒,只想进行草率的思考,按照套路生活,那么,为了与社会“合拍”,你就会成为他们的猎物,而不会去质疑那些准则和套路是否正确,是否适合你自己。这就如同你是一个圆形的人,却非要把自己塞进方形的洞中一样,注定会感受到扭曲和痛苦。
生活是你自己的,准则是别人的,你不想挑战准则,不想格格不入,那么你就只能委屈自己,生活在盲从所导致的悔恨之中。
其次,为什么会有人说“太听话的人没有思想?”盲从,除了自身的懒惰和恐惧之外,还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紧密相连。如果家长希望孩子听话,就不会让他了解太多;如果学校希望学生顺从,就会限制他们的思想;如果社会想操控我们的心灵,绑架我们的灵魂,就会隐瞒很多真相,迫使我们按照他们设置的模式去思考,去生活。这样一来,我们接受的东西很多都是不真实的,看见的皆是伪装和谎言。
当然,彻头彻尾的谎言很难骗过世人,他们常常使用的是“半真半假”的谎言,这种谎言修饰得很完美,听起来很顺耳,却更具迷惑性和欺骗性。放眼望去,触目惊心。现在,这种谎言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严重妨碍了我们的思考,阻碍了我们精神的成长。英国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曾经写道:“半真半假的谎言是最黑暗的谎言。”更可怕的是,当这种谎言与人性的懒惰和恐惧结合在一起时,人就丧失了深入思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了人类最宝贵的自由意志。
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我们就会像一具具木偶,没有了思想和灵魂,任由别人摆布和操纵,轻而易举就会被一股股非理性的浪潮所裹挟。在浩浩荡荡的从众人流中,即使有人隐隐约约感觉到大家是错误的,自己是正确的。但是为了避免别人异样的目光,他们也会屈从于群体的压力,就像是被俘虏的人质,失去了自由。在半真半假的谎言和草率的思考中,我们不敢怀疑,不敢分析,如果我们想要被视为正常人,就必须随俗沉浮。
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被逼无奈,而是心甘情愿去相信谎言,自觉自愿去随波逐流,这源于我们内心的懒惰和恐惧。懒惰和恐惧是人类的“原罪”,正是在它们的作用下,我们才主动选择同流合污。
最后,要明确的一点是:作为人,一方面由于懒惰和恐惧,我们会屈服于世俗的压力,变得盲从。但是另一方面,基于自由意志,我们却可以克服懒惰心理,勇敢地顶住这些巨大的压力,在承受焦虑、不确定性、孤独和痛苦的过程中获得超越。我们可以深入思考,而不是让草率思考牵着鼻子走。我们可以想清楚到底该相信什么,不该相信什么,而不是人云亦云。当我们无畏地摆脱了盲从心理之后,也就摆脱了庸俗和平庸。
自信,从来都不是“我比你更好”(一)
下面这个场景,也许你会很熟悉:
主题班会上,老师问:“谁来第一个说说想法?”,其实你已经为此准备了许久,也有自认为不错的想法,却迟迟不敢开口说话,你告诉自己“等等,别做第一个”。终于有人发言,你如释重负,却又有些责备自己“为什么我总是不敢做第一个呢”?
同学显得很轻松,很明显,她并没有特别精心的准备,发言也算不上精彩。
你在心里给她打分,然后默默地补上一句:“他的想法,真不如我的出彩”。
可是,等第一个讲完,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也相继发言,你却纠结在“如果我刚刚有勇气第一个发言,没准比他们都精彩呢!”
这样想着,突然听见老师说:“同学们的发言到此为止,我们......!”
你突然醒过来,静静地看着手里精心准备的发言提纲,有些懊恼。“为什么别人总是显得自信满满,而我却这样畏畏缩缩,明明我有很好的方案可以讲啊!”
是的,你就是教室里最沉默、最容易被忽略的那一个。其实你很努力,也有至少,不落于他人之后的才华。
只是,大多数的时候,你因为“不敢”,错失了太多展现自己的机会。你甚至听过老师在别人谈起你时说:“小姑娘学习挺踏实的,就是脑子不太灵活,想法不多!”
你觉得委屈,你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明明有想法、有创意,却总是开不了口,更不明白,别人哪怕想法一般,准备不充分,也可以自信地侃侃而谈。
可是,亲爱的,自信,是一种心理状态,更是一种能力,它并不来自于“我比你更好”!
而你,即使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也被自己的局促与自卑打败。
所以,今天我想通过以下四个要点,来和这样的你聊聊:自信,究竟是什么?
- 1 -
自信,是如何被培养出来的?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自信抑或自卑,都需要从生命早期的经验来追溯。
埃里克森把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分为8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孩子零到一岁半这个阶段,孩子在人格发展上,最重要的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如果这一阶段的孩子能够培养良好的信任感,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相反,就会发展成为胆小惧怕的个性。
这种信任感,在生命最初的阶段,来自于母亲充满爱的照料。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对抚养者的依赖最大,如果在他们每每有需求的时候,母亲都能以慈爱的方式予以满足,孩子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
这种信任感,在早期是对母亲、对抚养者的信任,同时,因为早期与母亲良性的互动,孩子会带着这样“友好”的模式与世界相处,相信世界也是可以被信任的。
另外,这种信任也包含着孩子对“自我”的信任。因为母亲会照顾我、会对我笑。所以,我是可爱的——这是孩子最早期,对自我的认知。
埃里克森说:“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具有的基本信任超过基本不信任,就形成希望的美德。”埃里克森把希望解释为“对热烈愿望的实现怀有持久的信念,尽管存在标志生存初期的那种隐晦的迫切要求及愤怒。”
这种希望品质,会带来孩子充分的解决问题的信心,因为在这个阶段,他们已经形成了基本认知“世界是可信任的,而我是被大家喜欢的。”
一个相信世界可信赖,并且自己被这个世界所爱的人,因为不需要担心“需求是否会得到满足”,便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可以轻装上阵,不必畏手畏脚,他们着力解决问题,并且对能够最终解决问题充满信心。
此外,每一个孩子来到世界,最重要的任务是确认自我的存在,即“我是谁,我能做什么?”,他们想要成为独立自主的自己,她们通过“做”来完成这种确认,有强烈的渴望“完成”的动力。
因此,我们在一两岁的小孩身上,看到他们有冲动自己穿衣、吃饭,系鞋带,看到母亲洗衣服、做饭、扫地,也有强烈的欲望想要参与其中。
这个时候,如果母亲是鼓励的、温暖的、接纳的,孩子会受到鼓励,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这是一个人最初“自信”的源泉,即“我能做”!
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如何母亲一直是温暖、支持的,会强化孩子“我可以”的意识,从而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自主感和自信。
一个人,当他充分相信世界是友好的,自己是被他人喜欢的,同时,自己有能力做好想做的事情,这个人,必然是自信的。
- 2 -
并不是懂得越多,就越自信!
丹尼尔·卡尼曼在他的《思考,快与慢》一书中阐释了自信的真正含义:“人们所体验的自信取决于他们可以获得的信息中构建出的故事是否连贯。
一个好故事的关键在于信息的连贯性,而不在于它的完整性。确实如此,你会常常发现,知道的信息不多会让你所知道的更容易契合一个合乎逻辑的模式。”
第一次读到这段话的时候,脑子里浮现出来的是,小时候参加考试前的场景。
那些成绩好的同学都在各自谦虚,甚至还抱着书本继续完善,表示自己哪一科、或哪一个知识点复习的不好,相反,成绩一般的同学却显得自信满满。
那个时候以为,成绩好的同学太谦虚、甚至有些虚伪。越长大,才越明白,懂的越多,才更知道自己在知识的领域里,还有多少不知,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索。
相反,知之甚少的人,因为所看到的世界太小,才更容易盲目自信,以为自己已经看到了世界的全貌。于他们而言,太轻易便可找到一个“合乎逻辑的故事”,便更容易显得自信。
所以,永远不是懂得越多,就越自信。相反,懂得越多的人,才明白自己在知识领域、在探索世界的领域,有多么渺小,面临着多少不可避免的局限。
因而,懂得愈多的人,往往表现出来愈多的谦逊。
自信,从来都不是“我比你更好”(二)
上一期,我们聊到了有关自信的话题,介绍了自信是如何培养出来的,以及自信的真正含义,这一期我们接着谈一谈自信的培养。
- 3 -
真正自信的人,会依据情境调整自信的程度
有一期《圆桌派》,马伊琍谈起陈道明老师说:“在《我的前半生》中,陈道明老师其实是来客串(一位料理店老板)的,因为他的戏份、台词很少,很多时候是没有戏的,但是他不去休息,就永远站在旁边看,不提意见也不说话,就看你们怎么演。”
问及原因,陈道明老师表示:“表演是带有那种年代痕迹的。你带着那个年代感的痕迹,到现在的年代来演戏,很可能要脱节。
所以要站在一个前辈的角度,但抱着一个学习的态度,来看正当年的人是怎么演戏。
是陈道明老师对自己的演技不自信?大概不是。是他懂得,时代的进步,每一代人身上都有每一代的特质,他需要调整自己,以免不被这个时代落下。
在一个年轻人为主的剧组,选择一个配角来演,然后把自己放在一个学习者的位置上,去观摩、去获得新的成长。这其实是一种真正的自信。
相反,那些看起来事事自信满满,事事强调“我能行”的自信,却显得有些脆弱和虚张声势。因为太自卑,因为太怕别人看出自己“不行”。
所以,硬生生给自己装上坚实的躯壳,催眠式的告诉自己、告诉世界“我能行”。这不是自信,相反,却是最深的自卑。
真正自信的人,表现为从容,因为他对自己的认可来自内心,不需要他人来确认。所以,不会显得用力过猛。同时,他们更加懂得,人无完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可以”和“不能”。
所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调高自己的自信,高歌猛进地去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情。
而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调低自信,去虚心学习,充实自己。或者选择相信在这个领域内可以做好的人,去帮自己达成目标,都是可取的选择。
这并不是示弱,而是对自我清晰的觉知和评估。
拥有弹性的自信,才是真的自信。
- 4 -
自信,是可以培养的!
如果你在生命早期,没有获得充分的信任感,如果,你此刻依然很自卑,请不用灰心,自信,是可以培养的。
首先,你可以通过努力,在某一领域突破,来树立“自我感”。这种事实上的成就,会让你在面对他人时更有底气,就像马云并不会在姚明面前,因身高而自卑一样。
当你在某一领域获得自信的源泉,它会让你从心底相信“我能行”,从而把这种信心,扩展到其它领域。
其次,告诉自己:“我没那么重要”! 是的,我们不是要强调自己有多好多重要,而恰恰是要给自己松绑,跟自己说;你其实没那么重要。
许多自卑的人,都以为全世界都盯着自己,很容易在做每件事时,都背着重重的壳,这种无谓的负担,并不会帮助你获取自信。
试想:当你面对一个500人的演讲,紧张得手足无措,想想,大家都在忙着玩手机呢,我没那么重要!带着这种想法上台,会不会轻松很多?!
最后,你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小方法提高自信。比如,压低你说话的音调,研究表明,当人们用更低的音调说话时,会感到更强大、更自信,而且更易于抽象思维。
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 撒切尔早在科学界证实这个理论的前几十年,就深喑此道。在她的政治生涯早期,为了获得更多尊敬,她主动寻找发音训练师,来帮助自己降低声调。有些分析师表示,此举给了她赢得1979年大选的机会。
所以,自信即是有所期,有所爱,却不盲目。
拥有爱的底气,相信世界值得被爱,相信自己被世界所爱,这是自信的底色。
懂得自己的局限,不过度自信,并能够根据情境,根据自己的能力,调整自信的程度,这是自信者表现出来的最重要的特质。
愿你,成为一个真正自信的人。
当你迷茫和沮丧时,请听我说
最近,我收到很多朋友给我的倾诉:有向我倾诉最近遇到烦心事解不开心结的;有失恋了觉得自己痛苦又困惑,不知如何定义上一段感情的;有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感觉自卑又内向的。而更多的来信,是毫无头绪,开场就是:我心情不好,我很迷茫,我很沮丧......
我知道,当你发给我消息的那一刻,你的心情一定特别特别不好。
可能,坏情绪压得你有点缓不过气,可能你身边没有一个能让你敞开心扉的人,可能你一直想象能找一个智者或一个高人给你指指路。
甚至也许你的心事难以启齿,你想找个你不用担心会介入你生活的人,听一下你,陪一下你,仅此而已。
你的心情,你的感受,我都懂。
说真的,碰到迷茫和沮丧时,谁不希望有个大神能跳出来救救自己呢?我也无数次这么幻想过。
在和你摆出严肃姿态前,我想先和你讲一个你可能听过的小故事: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
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
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这人问:“你是观音吗?”
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
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听完故事,是不是有那么一点顿悟的感觉?或者,有那么一刻觉得,嗯,挺有道理的,我通透了、我明白了。
可接下来,我知道,你还是会继续迷茫,继续沮丧。之前存在的问题,依然存在。
因为,你只是那一瞬间被说服了,你只是那一片刻的情绪被安抚了。但你的内在认知,你的内在力量感,并没有真正改变和加强。可能加强了那么一丢丢,但从根本上仍然没有质变。
我相信,当你耐着性子看到这里,你是真的真的想去改变现状的。
如果你下定了决心,想从本质上改善甚至改变,那我希望你认真地听一下和想一下我接下来的话:任何问题的解决,首先是以自我认知为基础。
听说很多人看《前任3》时哭得稀里哗啦,不是勾起了对过去的缅怀,就是无限思考当下的感情状态。
还有网上各种帖子,写得道理清晰,至情至性,你看完,又一通唏嘘喟叹,感觉自己又看透了人生的一重山水。
没错,电影拍得是不错,各种软文也写得很好,可是那些观点、亮点,那都是别人的,是别人的作品,别人的思想。你跟着爽了一把,事后你还是那个你。
真正成长的那一刻,不是你看哭了哪部电影,看哭了哪篇文字,听哭了哪期节目。
而是当所有这些外物离开之后,你有没有一个人静静去思考,学着和自己的内心去对话。你有没有试着去找找你心里的梗,顺藤摸瓜去寻找真正的起因。
每一个不良情绪,都能找到对应的源头事件,而当你找准了那个事件之后,你需要什么,你缺乏什么,你自己完全可以get到。
我不可能知道你的每一个坏情绪的起因是什么,正如有的听友发来问题问我怎么处理这样那样的不良情绪时,我根本不知道可以给你什么建议。
因为你不可能做到完全告知我,我也不可能完全了解你。即使回复你了,对,正如你自己感觉到的,很空洞,甚至,很模式化。
因为我不可能帮你找到你真正纠结的那个点。但你可以找到,因为你可以对自己百分百坦诚。
成长绝对不是某一刻的事情,它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
它发生在每一次你被某些东西触发后,引发的所有学习和提高的行为里,它产生在每一次你认真思考哪怕当时特别痛苦煎熬,也没有放弃向内求的坚持里。
而且,成长有时挺痛苦的。
因为它可能要触碰到我们过往记忆的伤口,要揭开一些伤疤,有时它甚至需要我们面对自身的缺点和丑陋。
但只有你有勇气去面对那个真实的自己,你才能知道,你可以怎么去改善,从哪里去进步。
可能你需要认真翻一翻专业的书籍给不够用的知识库充充电,可能你需要学习一些新的工作技能提高自己的职场信心,也可能,你需要懂点心理学,提高一下自己的情商,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
还有,太多太多的可能。这都需要你自己去发现,然后去行动。
自我的成长才是改变一切问题的根本。
还有,如果你某个时刻真的挺难过又无人诉说时,你可以把你的心情故事写给我。
表达本身,有时也是一种自我疗愈。
所有的陪伴,都抵不过你自己的成长。
而我的陪伴,愿是你成长路上的那道光。
希望,我能见证你变得更好。
加油吧,你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