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心理压力这一议题中,积极心理学确实是值得探索的方向。多项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干预,可以降低心理压力水平,提升人们整体的幸福程度。生活中总有消极、负面的部分,人们总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是不可避免的。积极心理干预的重点在于长期提升人们的积极性,帮助人们来更好地应对压力,而非减少消极的部分。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积极心理干预的方向,和具体的示例:
回味
回味的目标在于,引导人们将注意力和意识放在日常生活具体的积极体验上,以延长愉悦的感受。这一过程可以是概念层面上的,例如每天用2~3分钟的时间来回忆某一愉快的具体体验,可以是吃到了美味的食物、听到了喜欢的歌,等等;也可以是行动层面上的,例如每天用15分钟的时间精心拍一张自己感到好看、有创意的照片。
感恩
这一干预的目标,是唤起人们对自身之外的他人、他物的感激心情,而这些他人、他物曾为我们带来过积极的感受。与前一项相似,干预的过程可以只是在内心回忆,花一些时间沉浸在感激的情绪中;也可以将感激之情通过一些方式表达出来,例如给要感谢的人写一封信,或是准备一份小礼物。
善意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行动来向他人传达善意,而研究指出这样的行动也会提升我们自己的身心健康水平。一个典型的方法是为他人消费(pro-social spending),例如请别人喝杯咖啡;善意的举动也可以不涉及金钱,比如在他人求助时提供实际帮助、支持和鼓励。
共情
与共情有关的干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社会联结,提高人际关系质量。高质量关系对于人们的幸福度有重要影响。具体方法包括练习积极聆听、换位思考等等。
乐观
这一干预旨在引导人们对未来产生更多的积极期待。例如,每天用10~15分钟的时间来想象未来自己可能成为最好的样子,并把它写下来。另一种在实验中被证明有效的方法是让人们以写自传的方式写出自己的“人生总结(Life Summary)”。由此人们可以回顾自己的生活、自己是如何分配时间的,以及能够做出哪些可能的调整,来达成自己的理想人生。
意义
研究表明,了解什么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了意义,提升意义感并实现它,会提高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这里对于意义的理解可以是多角度的,如专业与职业、人生目标、重要关系、走出困境的经历……无论是对哪一重意义的追寻,都会为我们应对心理压力提供帮助。
以上就是一些采用积极心理干预来应对心理压力和消极心境的角度和方法。它们的共同点是融于日常生活,且具有可操作性。让生活少辛苦一点也许不易,但如果能够做到“累并快乐着”,也是值得的改变了。
——摘自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