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拖延,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9-03-19

 延症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无非只有三种:

1)因为担心自己做不好,所以一直不敢行动,或者暗示自己要准备好才可以行动

2)事情本身难度过大,或者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导致难以入手;

3)事情本身的吸引力不够,导致我们缺乏动力去做。

任何一件事情,从着手去做这个角度来看,都存在着两种力量,动力和阻力。阻力是我们去做一件事情需要克服的成本、付出的资源,包括时间、精力、思考、行动,以及失败的风险,机会成本等等。动力就是推动我们克服阻力,投入行动的内在驱动力。很显然,当动力高于阻力时,我们就会采取行动;当阻力高于动力时,我们就会裹足不前。战胜拖延症,其实就是两个思路:提高动力,降低阻力,或者,双管齐下。

什么事情会提高我们的动力呢?通常是跟我们的期望密切相关的。举个例子,如果明天有一场考试,你今天是不是会更刻苦?如果你十分想出国留学,日思夜想,那么读英语对你来说,是不是也会变得更加容易一些?因此,如果你想做成一件什么事情,一个确保有效的方法就是,有某种东西逼迫着你去做,只要你重视它,它就会持续不断地提高你的动力。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预期反馈,它跟反馈的机制一样:当我们朝目标迈进一步时,就会激活大脑里的奖赏系统,从而对当下的行为产生即时的激励,从而让我们能够长时间持续、专注地去完成它。所以,不妨试一试,对自己的目标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丰富细节,建立框架,构造出一个完整的理想模型。告诉自己,如果我实现了,会怎么样;如果没能实现,又会怎么样。

但是,有些事情未必能有这样的吸引力,甚至可能没有什么预期的收益,那又该怎么办呢?有一个简单的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阻力,提高动力,那就是——立刻开始,让自己尽快地进入状态。

这看起来有些废话,但却是个十分有效的窍门。这里的原理是什么呢?其实是这样:人对于未完成的东西,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执念。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契可尼效应,简单来说,如果给你布置一系列的任务,并且在一个任务还没有结束时,就让你放下它,着手做下一个,用不了几次你就会感到非常难受——那些开始了却未完成的任务,就像一根刺,梗在你的心里,一定要把它拔掉才会感觉舒畅。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通常来说,一件事情只有做完了,才会获得结果。如果做了一半却没有完成,这部分投入进去的精力就相当于白白浪费了。这对我们的大脑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所以,我们会期待任何事情都有始有终,因为这才是我们的大脑所认为事物的合理的样子

立刻开始这个方法,其实就是利用这种原理:当我们进入状态,着手去做时,就相当于开启了一个任务,完全没有开始开始了但没有做完,两者是全然不同的。前者让我们心安理得地耽于筹划,思考,权衡,做准备——尽管实质上,我们只是把执行的时间在往后拖延;后者则会逼迫我们用尽方法,去把这件事情完成,结束这种悬而未决的状态,这样才能让我们安心。

而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呢?人会有这么一种现象:当我们去做一件事情时,需要的操作步骤越多——尽管可能每一步都很简单,我们完成它的动力也会越低。但是,如果你建立起这种习惯:无论你在哪儿,什么状态,只要产生了意愿,只要有可能,就立刻去做,那么拖延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如同投下一颗种子,给它足够的生长环境,让它自己生长萌发,破土而出。比如,喜欢看书的人,家里的书多半不会整整齐齐地码在书架上,而是床头柜、书桌、茶几,三三两两散落在各处,因为这样才能随时随地随手抓起一本书来读。热爱写作的人,也肯定不会需要坐在书房里,正襟危坐,铺开笔记本才能开始写字,他们会抓住一切时间,利用手机、便签、纸条等一切工具进行写作。只要有灵感,就随时把它们记下来,哪怕你刚洗完澡出来;想要买东西,先出发去超市,再慢慢考虑。不要让自己的思维阻碍了行动,该做的时候,就不要想太多。

如此一来,不但可以高效完成许多任务,也可以大大减少我们在生活中,因为种种积压和负担而产生的烦恼、焦虑、担忧,让我们的心灵重归轻盈。

 

                                                                          ——摘自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