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战疫情,我们在一起

发布时间:2020-02-14

   2020年的寒假格外的漫长,也格外的特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计划。面对如此关乎生命健康的大疫情,每个人都不免恐慌,也可能出现一些与平常不太一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这些反应是任何正常人群应对危机事件时可能出现正常反应


情绪方面:出现了对这场疫情的无法控制的紧张、担心、焦虑、恐惧,控制不担心会不会被感染,甚至出现对传染来源、对政府、对干预措施的抱怨、愤怒;对疾病得不到控制的愤怒和无助、绝望;也可能变得情绪不稳定,容易激惹,对待家人、外人没有耐心。

躯体方面:可能出现不自主心慌、胸闷,头痛,容易出汗,总是感觉心里不踏实、身体各种不舒服,容易疲倦、食欲下降、睡眠变差,甚至出现血压升高、生理周期紊乱等情况。

认知方面: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总觉得自己可能被感染,对身体各种感觉特别关注,并将身体的各种不舒服与“疫情”联系起来。觉得生活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危险并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如此脆弱难以相信他人和世界等。

行为方面可能会出现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的情况,或者有意逃避、回避与疫情有关的信息或者场景也可能反复去查看疫情的进展消息,行为变得冲动、经常发脾气。成年人为了应对疫情带来的心理压力,可能会比以往更加频繁地吸烟、饮酒。

 

焦虑和恐惧是个体在面对压力时正常的反应,适度的焦虑有助于个体渡过危机,但过度的焦虑与恐惧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应对疫情带的干扰,调节好自己的心理和生活。这里我们有几点建议给大家:

第一,从行动上积极应对。

正常作息,保持饮食和睡眠,适当运动和娱乐是维持自己身心稳定的基本条件;

学习科学的预防知识,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

做些能让自己感觉更好的事情,不管是看学习、看书、听音乐、运动,将自己注意力转移到能让自己更舒适的活动上可以放松下来。

第二,做好心理上的自我调整

接纳自己有焦虑和恐惧的情绪,这是个体面对危机时的正常反应,不要否认和排斥它们;

相信政府所公布信息的权威性,不要轻易相信未经核实的信息,更不要以讹传讹;

关注疫情的同时,也需要给自己设置一个关注的频率,很多时候恐惧和焦虑并不是因为信息缺乏,而是信息过载,做好信息自我隔离;

学会识别自己生理和情绪上的不适,虽然我们可能并没有感染肺炎,但我们可能会有心身不良反应,例如失眠、食欲差、情绪不稳定、易怒等,不良反应较轻时可自我调整,可以尝试伴随音乐做一些放松身心的小练习,腹式呼吸法、肌肉放松法、正念冥想等,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焦虑情绪

当反应严重时可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目前网络和电话咨询是比较可靠又安全的方式,我们也在文末附上了专业的心理援助方式 


受疫情的影响,学生们迎来了史上最长的寒假。那么家长们可以做些什么,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度过这个特别的假期呢?

1. 理性认知: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疫情,学习科学的防护知识,做好孩子安稳的后盾。

2. 适时疏导:理解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表现,不随意指责; 倾听感受,交流想法,助孩子释放情绪;适当减少孩子对疫情信息的过分关注;与孩子聊聊生命的话题。

3. 积极调试:与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作息计划,科学地组织学习;关注自己的情绪,接纳负性情绪,不将自己的焦虑恐慌传给孩子。

4. 温暖支持:珍惜陪伴的机会,开展亲子互动游戏,创造难忘的亲子相处时光。

5. 化解冲突父母孩子之间偶有矛盾冲突是正常的,这往往提示着我们父母需要调整跟孩子沟通的方式;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给孩子留些空间;耐心地有效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面对疫情,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教育局、中共南京市委教育工委组织专家编写了《南京市“心理抗疫教育指导手册》帮助不同的人群更好地应对疫情带来的心理困扰,我们也将此手册放于附件中,供学生、家长、教师参考学习。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让我们一起用“心”对战疫情,静待春日的来临!

 

来源:南京脑科医院

附件1:心理援助方式

江苏省心理协会热线电话:4008-513-885 (9:00-21:00)

“陶老师”工作站总站热线电话:025-96111 (24小时)

“陶老师”工作站总站QQ:130269111 (24小时)

“陶老师”工作站建邺分站热线电话:85896111 (9:00-17:00)

“陶老师”工作站建邺分站QQ:2892446237 (9:00-17:00)

附件2:1_南京市“心理抗疫”教育指导手册.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