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来自全省各地的老师们:
下午好!
今天,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研究项目“物型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推广”专题研讨暨中期汇报会在我校举行。我代表全校师生,向各位领导专家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
物型课程的核心是“以物化人,以人化物”,旨在凝练有中国意蕴、中国表达的‘空间诗学’,探索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物型课程样式。
从1888年的汇文书院,到2003年的金陵河西分校。我们学校秉承着百年老校的办学文化,同时,吸纳着现代化南京的城市精神。2018年起,我校很荣幸地成为江苏省物型课程建设的项目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深化对“物”的理解,思考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秩序,寻找“物型课程”的新维度,建构“看得见的育人模式”。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学校是一个折叠的多维空间的复合体。既有物理空间,也是文化空间和精神空间。在网络信息时代,同时又是作为网络空间的存在。多维的学校空间,是由师生及其活动共同构建与生产出来的。同时,学校空间又反过来影响着师生的活动与成长。认识空间价值,加强空间管理,提升空间领导力,让空间生成学校变革性的力量,是物型课程建设新的视角和重要内容。
下面,我想从三个维度,来解读我们的思考和做法。
一、物与物的关系: 在“调整”和“重构”中表达对人的理解和关切
物型课程是将抽象的符号世界具象为场景、实物、故事等的综合性校本课程。学校的物理空间,包含着场景、实物、故事。它并不仅仅是一个背景,一个场所。空间会说话,是无言的诉说,诉说着关系和秩序。以人为中心,具有友好性和人文性物理空间,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属性。它建构着师生关系,决定着教学形式的组织,丰富着学生的想象和情感。
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在建校之初,就以“设计之美”构思我们的校园。在238亩的空间里,留出了60亩的园子。春有梅花,夏有荷,秋天红通通的柿子挂枝头。大气的校园,整洁的秩序,怡人的环境,开阔而安静。学生在这里享受生命的生长和自然的季相。校园中有林荫大道,有层次,有韵律,这是美的画卷,美的叙事,也是一间生动的美的教室,形成了金中河西独特的气场和气质。它告诉孩子们:在这里,我们是这样生活的。
学校的物理空间,并不是静态的存在,承载的不仅仅是设施,树木道路等,还承载着人的活动,并在与人的互动中产生空间的意义。学校空间管理就是调整和重构这些关系的秩序,为教育教学的需求,设计和建构空间,体现空间功能性特质。
近年来,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以空间的“迭代”和“进化”,实现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关切。
空旷的体育馆,建成了乒乓球馆、舞蹈房、健身房、棋类教室、羽毛球馆、击剑馆。设计了电动伸缩看台、活动舞台。在图艺楼改建了民乐大厅。乐弈、乐聆、乐读”三乐空间、绿荫下的笼式足球场、灯光球场、文化走廊、栾树下“绿道”和轮滑跑道……时时充满了笑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小学部教学楼里有10个小书吧。每一个走廊都是一个微型图书馆。在这里,书、人、智慧三者融合,正如诗人所说:每一个孩子都转动了打开整个世界的钥匙。我们的清洁工阿姨,闲暇时刻,也时常独坐静读。读书成了学校最日常的生活方式。
行政楼二楼原来有一条少有人去的走道。学校请来设计人员,将它改造成“教师沙龙”。一杯咖啡、几杯清茶,老师们在这里阅读最新的教育期刊,交流教育教学的心得和收获。这番“闲情雅致”,映照的是“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心态和胸怀。
16年的时间,学校里种下了梧桐、栾树、桂花、荷花、银杏、红枫、樱花……在大树下漫步,在花香中读书。树叶沙沙,叙述的,是对“人”的理解和关切。
二、 物与人的关系:在“相遇”和“凝望”中建立与人的连接和共鸣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于1794年由法国国民议会创建,关于高师的校园与它的师范生,季洛杜在《高师精神》中写过这样的句子:
“在那儿,拉辛、帕斯卡尔、蒙田以及其他三十位作家的半身像从他们各自的凉廊,深情而欣喜地凝视着年轻的高师学生,学生们只穿无领衬衫,在草坪上打滚,写下短短长格诗句中的顿挫……”
季洛杜在文中说,“高师精神”,是学校给予学生的一套“终身的校服”。
和在座的校长们一样,我们也在思考,金中河西给予学生的,终身的校服,是什么样的?
孙其华社长的一段论述,给我们很好的启发。他说:“物型课程是环境育人的新时代升级版,也是以文化人的最好表达,同时它还是融入教育理想,赋予校园设施和环境以教育意蕴,成为最集中显示办学追求的“大课程”。
以“大课程”的力量,在物与人的关系中,让孩子喜欢、陶醉、创造、难忘,是我们想给孩子的“终生的校服”。
银杏大道成了我们的“校友大道”,傅新元、宗白华、戴安邦、陶行知……金中校友严谨的治学精神,杰出的科学成就,伟大的爱国情怀,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信念,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学子。同样,一张张“星级学子”生动的笑脸,成了孩子们身边“看得见的优秀”,鼓舞着大家一起向上,成为“最好的自己”。
2015年起,学校陆续建成“西河雅集”和“书画长廊”。在“西河雅集”,陆续展出优秀的文化作品。学生们最喜欢征争老师的雨花石展。晶亮剔透的雨花石,象征着高洁的人格。不同的雨花石巧妙地陈列一起,盎然有趣,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情趣,彰显着洒脱的生活态度。
“书画长廊”里曾先后举办魏海默作品展、九三学社名家作品展、“春节·印象”主题摄影展、岳燕宁老校长书画作品展、阎硕老师书法作品展、赵彦国先生‘素心及物’书法作品展、南京市教师书法作品展等多次展览。今年5月,明清历代状元书法展在这里展出, “日有所思经史如语,久于其道金石为开”“竹因临水修清品,人为游山放古怀”…… “状元”们的自律精进和人生态度、敢于担当的家国情怀,也是对孩子们深刻的启迪。
2018年,小学部新教学楼落成。当年的6月,马斌处长、倪娟所长、庄慧芬校长等多位专家专程到学校指导。关于这把尺子,学校当时也有过一些讨论。最终达成共识:自由与规则并不矛盾。懂得敬畏,尊重规则,是通往自由的必经之路。这是“尺壁赋”上的一段文字: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此《中庸》之训也。盖人之天性,莹洁如玉,其弊也,易蒙世之尘埃,不脱俗谛之桎梏,故读书治学,当拂其尘,解其梏,俾天性解放,然后方可以自由之精神,舒展之意态,步履从容,率性高蹈,达于成长,而至能自树立。”
这是一面会说话的墙壁,也是在和孩子们进行对话,希望学生心存敬畏,涵养德性,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学校《金陵·范》杂志发刊词中,曾经这样写道:对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对美的渴慕与创造,将是金中河西办学文化的重要元素;爱我们的文化、爱美,就像爱真理、爱智慧一样,将成为金中河西学生闪亮的个性,对美的珍爱与念想,与之俱生的好奇心、创造力,将成为他们“终生的校服”。
以物化人,以人化物。“化”的过程,就是凝视、停留、对话、思考、实践的过程。西河雅集、书画长廊、尺壁赋,它们是空间中的一个个触点,时时与学生建立着关系,产生对话。当学生离开学校,甚至在很多年后,心中仍然有这莹洁的石头,有这把庄重的尺子,他就会是一个懂得审美、敬重规则的人。
三、 人与人的关系:在“情境”和“活动”中体验丰富和独特的成长
物型课程主张“在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实践取向是物型课程的核心取向。情景创生,也是对课程中“人”的体验、人的学习的关照。
这个话题,我从两个角度来说。
第一个角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
物型课程注重情境的真实性,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性,“物化的情境”,既包括课程的理论样态:浓缩的世界图景、有组织的经验系统;也包括课程的实践样态:共同的学习经历、独特的生命体验。
今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提出:
优化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教师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上要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
在这段话中,有这样一些关键词:互动式、探究式的教学,情境教学,课程综合化教学,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
这些词在引领我们思考:未来的学校课程,要更加强调课程的整合,更加强调创设可视化的教学场景和手段,尊重人的认知规律,重视现场学习和深度体验。
这是我们四个学部的课程结构图谱。
小学部课程重在习惯养成,分成三大类:基础课程、拓展课程、自主课程;
初中部课程关注自主体验,建立国家必修课程、校本选修课程和学生自主修习课程,形成丰富的课程群;
高中部课程,设置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以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
国际高中课程重在增进国际理解,分为三大类:数学和科学、人文科学、拓展课程。
结构改变高度,呈现改变气质。学校课程的“稳定结构”,构筑了学校课程空间的图谱,为物型课程的“物态情境”和“教育表达”,提供了丰富的可能。
在实践中,我们努力将“封闭”的课程“开放”,将“结论性”的概念、原理等在“物型”中充分展开与自然生成。
2016年起,学校积极营造学习之“境”、实践之“场”、创造之“器”、体验之“坊”。对原有“科学实验室”进行改造,建成了融合新技术与新型劳动实践的“创想空间”,先后引进了“太空种子”种植项目、智能栽培和养殖技术、3D打印、创意木工、仿生机器人等项目。近年来,学校还陆续建成了西点烘焙教室、中餐制作教室。在此过程中,为人与人的深度互动提供各种可能。
在这些空间中,学校关注空间的灵活和互动,让人与人交流的内容可视化,形成“空间”和“学习”,设计与功能的耦合。随着实践的展开,我们也获得了一些荣誉。学校被评为“江苏省STEM首批试点学校” “南京市星光计划示范特色学校” “南京市智慧校园创建试点学校” “江苏省科学与人文物型课程基地”……中国科协副主席徐延豪来校调研时,赞誉学校“创想空间,培育英才”。
物型课程“放大了校园”。 2018年11月,学校在南京农业大学的指导下,启动了220亩的教育农场建设。教育农场里有池塘,有草地,有农田,分成七个区,具体为:班级实践创意区、农业科技展示区、农作栽培见学区、校际协作交流区、农园教学服务区、自然生态观察园、体验展示广场。
课程空间的变革,也不仅仅止于劳动教育基地。2015年来,学校“拆掉课程的围墙”,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博物馆、中山植物园、南京科技馆、紫金山天文台、金陵刻经处、南京云锦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市规划建设展览馆、南京古生物博览馆、江苏大剧院、南京市科协、南京市文联、地铁公司等多家大学、单位、机构、企业,建立了紧密的课程合作关系。2016年起,学校还和美国波士顿学院签定了STEAM教学合作项目,更大程度地拓宽了我们的课程空间。
在实践中,我们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坚持为了学生发展的价值立场,构筑课程的创新形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深层次的价值追求。
给大家举几个项目学习的例子。
2019年6月,小学部每个班负责200—400平方米田地,启动种植活动。种子是孩子们调查后自己选的,自己种到土里。各个班级设计了不同的研究项目,比如:研究土壤的蓄水能力、研究排水沟的营造方式、研究不同处理方式种子生长情况等等。
高一学生在学农基地,不但参加除草、松土、采摘、陶艺等劳动项目的学习,年级组还设计了“农村社会调查项目”,学生们了解农户家庭的人口、主要收入来源、家庭经济变化等,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撰写研究报告,在年级内进行交流。
再以国际高中的化学学科为例。老师们运用思维导图设计探究活动,以项目主题实施科学探究过程,关注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的体验生成内化,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第二个角度:从教师成长的角度。
物型课程起于物的“形而下”但求于物的“形而上”。物象有限,意象无穷。基于物质、超越物质的人的精神与灵魂的再造,是物型课程的实质所在。
教师成就学校。“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积极向上”是我们对教师的期待。学校空间,也是包含着专业发展能量的学术空间,赋予每一位老师专业的品格和能力。
如果说,教师沙龙是教师成长的物理空间。近年来,学校还努力构筑教师专业生活空间,积极推进“312工程”,“3”指,写读书随笔,写教学案例、写教育叙事;“1”指青年教师的基本功考核;“2”指开设一节展示课,完成一项课题研究。通过“成才计划、名师计划、形象计划、暖心计划”
营造“宽松、宽容、宽厚”的氛围,提升教师的“健康指数,自由指数,幸福指数”。
我们设立教师“引航系统”,通过调查诊断、导师援助、校本研修、评估激励这四个环节,构建“共同成长的场域”,引领教师成长。
在此过程中,我们重“实践逻辑”而非“学术逻辑”,重“问题解决”而非“知识习得”,重“任务驱动”而非“求知驱动”。让培训的重心下沉,积极提升教师的现场学习力。对教师的现场学习,也形成了一些操作性的要求。
在自我教学的现场:1.唤起观察反思的意识 2.沟通反思改进的办法 3.提供讲述展示的机会
在同行教师的教学现场: 1.确立现场学术指导人员;2.提前提供学习相关材料;3.确立观课议课重点主题;4.关注课堂行为证据收集;5.改变过去评课技术路径,包括目标意识、前置思考、示范学习、跟进反馈。
结合新的科技,学校还把新的办公工具,语音识别、在线协作等,引进到教师的研修中,建成学校教师专业和精神生长的云端共享空间。
在实践过程中,学校还拟订了《青年教师成长手册》《课堂观察技术要点》《学科教研工作报告》等,逐步构塑了教师学术品格提升的物形样态。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物型课程”之“物”,是可见之物,是事实之物,也是内容之物。空间中存在着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关系,重新定义空间,就是重新发现、建构这三类关系,揭示“物”的价值和意义,建构“全域学习生态系统”
促进学生道德和智慧的主动生成,为全体师生赋能,让学校成为充满诗意和活力的驿站。
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们对物型课程建设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试图从新的视野,新的维度,对物型课程的概念内涵和实践路径进行一些拓展与探索。我们期待在物型课程建设的路上,出现“百花争艳、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