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学问的老师——首届学术报告会校长致辞

发布时间:2021-05-31

做有学问的老师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的学术报告会,是我们举办的第三个报告会。前面的“读书报告会”旨在提升我们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相,“师德报告会”旨在提升我们的职业认同和师德自觉。那么今天的“学术报告会”意义在哪里呢?我以为,就是要努力提升我们的学术氛围和专业素养,在学校层面为教师发展提供公平的环境、完善的平台和学术的氛围。三个报告会是一个系统思考和完整架构,其价值和意义在于,让我们金中河西的老师成为有文化底蕴、有职业信仰、有专业智慧,享有职业尊严的优秀教师。

我们首届“学术报告会”的主题是“做有学问的老师”。

何为学术?“学术”是由“学”和“术”构成的。“学”意味着“学问”,它可以是学科知识之学,也可以是跨学科的智慧之学,其共同的根底是“问”。“学术”由“学”开始,是由“学”引领的“术”。“术”是“学”的载体和落脚之处。

何为学问?“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易经》上的这句话,是“学问”一词最早的出处。学问,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求学和发问。“学”与“问”相辅相成。做学问,善于问学;会问学,成就学问。所谓“学问”,是学术研究的真知灼见,对教师而言,更要在深邃与优雅之间,闪耀出教育的智慧和人性的光芒,这才是真学问。简言之,把文章写在大地上,把研究扎根在课堂里,才是做学问的根本。学以成人,向学而生,学术之道即人生之路。

对于学校而言,“学术”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育人方式”。学术型学校,是“以学术的方式来育人”的学校,是带着宁静、纯粹、求真、求实的心态做教育的学校。在这样的学校里,教师专注于“如何培养人”的学问,在孜孜不倦的实践中,通往学术境界,成为“学术型教师”。由此,可以映照出一个充满治学精神与理想追求的校园,即,让进入学校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宁静致远”的学术氛围、“臻于至善”的学术文化。
   
我们欣喜地看到,金中河西已经有了一批这样的教师:不断改进实验设计的张新桥老师,带着学生触摸金陵文脉的朱从国老师,策划编辑《驼庵迦陵师生酬唱集》的张小路老师,来河西工作18年发表文章320多篇的李玉荣老师,在历史和文学之间行走的张正超老师,把“爱学生”当成学问来研究的张从福老师……
   
吴婕老师以“询问”为起点,体验到学术研究的喜悦;左依诺老师专注于“游戏教学”,瞿大枞老师沉浸于“大概念”的研究,王健老师执着于“诗与思的攀登”,缪涵蕊老师以专业智慧观照学生成长,邱明莉老师经由“阅读策略”的探索,探求语文学习的机制……
  
“学术型教师”的关键,在“学术”,更在“教师”,这12位教师的“学术兴趣”和“学术追求”,不约而同,最终都指向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站在“我是谁”“为了谁”的叩问高度,张正超老师以“突围”为喻,以“写书”为榜样,激励学生超越自我;张小路老师辗转几百里只为寻访一本史料,这种严谨执着和对文化血脉的热爱,给予学生难忘的启迪;朱从国老师在与学生共同的“文化行走”中,烙刻文化记忆,滋养饱满的心灵……
  
中小学教师的学术是基于课堂教学的学术,为了准备这次“学术报告会”,12位老师从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中,提炼出研究的成果、真实的案例,在一遍遍的锤炼中,将最真挚的学问情怀,与全体老师分享。对于这12位老师来说,其间甘苦,已凝炼成教育生活中的“关键事件”。也期待首届“学术报告会”,成为全体老师专业发展、学术探索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愿更多的老师,在日常视野中发现不寻常,在内外兼修中建构新学问,成为“职责担当的师者”“不断精进的学者”“践履维新的行者”。

让“做一名有学问的老师”,成为全体金中河西教师的文化自觉。期待金中河西,弥漫一种学术气息,让学校更像学校的样子。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