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落实学校“成才计划”,聚焦课堂促成长,展现我校对“新课标 新教材”的积极思考与探索。2023年12月,学校组织开展了主题为“素养导向下的问题设计及课堂评价”的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51位教师在学科组的指导下,精心准备,切磋琢磨,展示不同学科精彩课堂,共有1320人次参与听课。
主题解读
为了让本次“青年教师汇报课”更好地落实课标要求,教师发展中心王建主任对“素养导向下的问题设计及课堂评价”主题从高质量问题的价值、标准;评价的意义、方法做了解读,并提醒每位青年教师要充分准备,任务明确,问题精准,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敢于质疑的能力,落实核心素养。
课堂展示
小学部开课教师名单 | ||||
孙雪晴 | 王胜男 | 方婷 | 宗露露 | 钟雨晨 |
董思娴 | 代淇 | 刘惠 | 冯雅娜 | 姜轶凡 |
朱婷婷 | 夏婷 | 顾馨 | 何昕 | 曹悦 |
鲍苏宁 | 唐颖 | 齐霏霏 | 王荣 | 郑阳 |
刘昕敏 | 戴经安冉 | 顾颖龄 | 胡俊舒 | 夏雪 |
沈媛 | 华静 | 傅晓晓 |
|
|
小学部共有28位青年教师参加。本次汇报课基于学校主题“素养导向下的问题设计及课堂评价”,结合学部“百思课堂”教学理念,确定小学部主题为“百问百思——聚焦问题设计及课堂评价”。青年教师教学设计能指向核心素养,层次清晰推进课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初中部开课教师名单 | ||||
张雅青 | 高畅 | 刘思琪 | 薛洁 | 邓佩璇 |
成蓉 | 徐南轩 | 罗旌骏 | 蒋敏 | 吴子芸 |
王凤越 | 沈艳娟 | 王宜 |
|
|
初中部共有13位青年教师参加,他们围绕“新课标背景下的高效课堂新样态”主题,基于学生心理状态和认知结构设计教学,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层次改变,引发素养的生成和发展。课堂上,教学过程指向学习目标,注重引发学习兴趣,当学生投入课堂学习中,教师设置进阶式情境任务。学生在任务驱动中深度参与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关键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高中部开课教师名单 | ||||
王智伟 | 薛芳芳 | 赵敏哲 | 戴超 | 熊纳 |
高中部共有5位青年教师参加,将“素养导向下的问题设计及课堂评价”的主题做了一个明确的分解,并将此活动与省规划课题“双新背景下的‘行一知一创’教学模式”相结合,深入研究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试题和学科核心素养,探索高考试题的命题规律及方向,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国际部开课教师名单 | ||||
尤宇思 | 庞楚 | 孙云云 | 吴士浩 | 赵正文 |
国际部共有5位青年教师参加,紧扣“聚焦核心素养、指向思维能力、打造高效课堂”主题进行教学设计。他们虚心向教学师傅以及备课组、教研组的同事请教,根据反馈意见不厌其烦的修改、打磨教学设计,以求达到更好效果。最终呈现出的5节课都比较充分的体现了学科特色和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为目标的教学设计。
获奖名单
学校邀请专家,组成评审团队。结合各学部情况,共评出一等奖9人,二等奖12人,三等奖14人。以下是获奖名单:
小学部
一等奖:何昕、方婷、王荣、华静
二等奖:董思娴、冯雅娜、王胜男、顾颖龄、 郑阳、夏雪
三等奖:钟雨晨、齐霏霏、鲍苏宁、朱婷婷、刘惠、沈媛、曹悦
初中部
一等奖:刘思琪、吴子芸、成蓉
二等奖:王凤越、罗旌骏、沈艳娟
三等奖:高畅、邓佩璇
高中部
一等奖:薛芳芳
二等奖:戴超、赵敏哲
三等奖:王智伟、熊纳
国际部
一等奖:尤宇思
二等奖:赵正文
三等奖:庞楚、孙云云、吴士浩
在此向获奖的教师表示祝贺!
获奖教师感言
感谢学校提供了这样宝贵的机会,让我有机会学习、磨炼、成长并且展示自己。领导和同事们的指导与关爱让我有了不断向前的动力与勇气。更要感谢亲爱的学生们,你们可爱的笑脸和认真努力的模样,都激励着我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小学部 王荣
感谢学校为我们广大青年教师创设的学习型、成长型平台;感谢语文教研组和初二备课组老师们的无私帮助;特别感谢张正林老师、陈颢云老师、蒋慧老师、徐若梅老师的悉心指导。学无止境,吾将继续努力,潜心钻研,用心打磨,做“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初中部 吴子芸
很荣幸,在本届高中部青年教师汇报课中获得了一等奖。首先,感谢学校为我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其次,感谢化学组老师们的帮助与指导,这使我能够不断改进,提高教学能力。从精心选题备课,到不断地试课、调整,再到最后课堂的呈现,这些过程远比获奖收获更多。
——高中部 薛芳芳
这次汇报课对我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幸运的是我得到了备课组老师们的全力支持。大到活动设计和课堂节奏,小到板书布局和教案撰写,他们给予我大量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使我对一节好课的认识从宏观构架到微观细节都有了全新的理解,获益良多。
——国际部 尤宇思
芳华待灼,屡践致远。相信未来的他们定会在三尺讲台上,以昂扬奋进的姿态不断增强深度研究意识,提升课堂教学能力,落实课堂教学转型,为学生的生命成长铺路搭桥,为学校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