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精神生活,是智慧之光;读书是文化镜像,是收获幸福。读书让我们更加从容,自由地徜徉于生命与教育的山林之中。12月17日,我校举行第三届“读书报告会”,主题为“徜徉山林的幸福”。
以科学的眼光,看懂世界
《从一到无穷大》是伽莫夫最为知名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最为知名的经典科普著作之一。阅读包括这本书在内的优秀科普书籍,每位青年教师能从更深刻的角度去理解科学,理解教学;进而帮助和支持我们的学生,以科学的眼光看懂世界,以创造性的科学思维,去理解这个世界。
——小学部数学老师 王胜男
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诗云: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教师阅读不仅是教师日常的生活方式,也是课堂教学转型过程的有力支点。通过阅读,教师能有效应对新型课堂教学的挑战,促进语文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使课堂由接受走向实证、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浅表走向纵深、由语文走向人文。同时,《左传》是语文教学文本,也是历史教育文本,当我们对那个高贵而精神清明的遥远时代时时回首,我们的心灵和思想都会重燃火焰,实现新的飞跃。
——高中部语文老师 王毅
自由呼吸 自主成长
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李希贵校长《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启迪我们,好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师应当体会学生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好的教育,就是要找到孩子可以伟大的地方,赋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帮助他们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行走。
——初中部政治老师 孙雅莉
遇合、开掘与熔铸
阅读能成就个人的独特。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秘密书架”,拥有属于自己的“安慰书”;在这样美好的“相遇”之后,怀着对作品的“理解之同情”,可以进一步开掘意蕴,理解作者的歌哭言笑;还可以用艺术家的眼光,发现和创造作品的独特价值,从而使自己从一位“创造性”的读者,一跃而成为“作者”的一员。
——高中部语文老师 张小路
教学是实践着的哲学
教学是一项复杂且极具挑战性的事业。在阅读心理学教授Jack Snowman的《教学中的心理学》一书时,我们发现,这本畅销50年的经典不仅有关于“教”的心理学原理,而且富含“学生”与“学习”的心理学论述,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学是教的基础”、“教学即探究”的深刻思想。经由阅读,我们建构了四个哲学维度的教学观,即:结果和过程、差异和统一、诊断和促进、零散和整合。
——国际部心理老师 林卓智
新媒介格局下的价值坚守
正如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一书中所警示的那样,在互联网和掌上媒介兴盛的时代,我们常常忽略了真正有价值的思考与沉淀,甚至成为“单向度的人”。学校要做的,是将媒介素养融入学生课程,浸入教师日常,去帮助每一个现代人真正用好用懂新媒介,从而在纷繁复杂的新媒介信息“海洋”中,坚守价值底线,永远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校办 糜梦逸
专家点评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张晓东博士 主任
张主任在点评中,充分肯定,这是一场生动、深刻、精彩的报告会。他以《亲爱的图书馆》这本书为例,启迪老师们对阅读、教育、生命,要心存敬畏,坚守价值,恪守理性,追寻崇高。张主任鼓励老师们,让读书安顿我们的心灵,提升内在修为,坚守师者的尊严;让读书拓展我们的视界,瞭望美好事物,擦亮人生的底色;让读书形塑精神生活,重构精神世界,抵达生命的澄澈。期待每位老师以知识分子的身份,以阅读为镜,认真而郑重地审视自己、丰富自我,与孩子们共同徜徉在山林之中,听到彼此心灵拔节的声响。让自我的生命与教学实践联结,共同抵达美学的境界。
读书丰盈着我们的生命,让我们更有尊严地存在,并无愧于教育,这个词的使命和召唤。读书是从容的,是专注的,也是沉醉的。期待更多的老师,在书中徜徉,在教学实践中徜徉,在师生关系中徜徉,这是我们憧憬的幸福的教育生活。“山林之中”,让我们继续结伴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