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记你的姓名是炎黄

发布时间:2014-12-10

谨记你的姓名是炎黄

                                               高一(5) 陈天姿

 

过去

——我曾听闻,华夏有衣。霓裳如梦,襟带天地。

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由此,我认为华夏最为精髓的文化,就是礼仪与衣冠,而这两者,同样也是密不可分的。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是从黄帝即位至明末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

可见,从上古时代开始,自成一系的汉族服饰,就伴随着华夏人民的生活点滴,构成华夏民族延续上千年的独特风景线,成为古典中国文明的重要象征。

穿上汉服,就是穿上历史,穿上文化。

在创世传说中,她赞颂着先祖炎黄的丰功伟绩,在历史长河中,她记录着华夏民族的演化轨迹。礼仪之邦的教化使她深邃,文明古国的工艺使她华美,天汉的雄威使他庄严,盛唐的光环使她绚丽,她丰富,她悠远,她高洁,她远播四海。然而,就在她绽放比耀眼的光芒的时候,却突然从神州大地上消失了,仅留下一片废墟瓦砾,长伴残阳如血。

 

现在

——天佑中华,风骨长青。与子同袍,岂曰无衣。

那么这千年的衣冠文化现在又如何了呢?

由于清朝的一系列原因,汉服的传承被迫中断,而在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目标的影响下,汉服似乎和封建主义仅仅挂上了勾,被认为是“糟粕”一类,从此消弭于天地。还有一些像诗词歌赋、儒家经典、国学传统等文化,虽然并未完全消失,却没有了往日的光彩,越来越不被重视。而华夏土地上人们的心,也越来越浮躁,越来越被外来文化所同化,我们似乎忘记了自己身上流淌着的,是炎黄之血。

那是本该让我们最骄傲自豪的血脉!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会不知道自己的民族服装,会不接受自己的民族服装。若是在街上遇见了汉族人,问他知不知道自己的民族服装是什么。大多数会这样回答:“旗袍吧”、“没有吧”,我们把自己的民族服装穿上街,没有赞扬,别人只会用异样的目光指指点点,他们说,那是和服。只有我们知,那是汉服。这是多么悲哀,华夏千载风华,却记不住它。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广袖飘飘,今在何方?几经沧桑,几度彷徨。衣裾渺渺,终成绝响。

浮生若梦一场,秦砖汉瓦犹在,而昔日华裳,如今遗落何方?

 

未来

——华夏复兴,四字千钧,维艰举步,启在汉衣。

但是,无论时空怎样变迁,世界怎么转变,我们的心灵,始终向往华夏礼仪文化的恒定、纯粹与隽永。它是物质之外的性灵,是流俗之上的精华,是驳杂之中的至纯,是重压之下的逸放!

人能知礼方为人,内外兼修是君子。

汉服,它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载体,继承了五千年华夏精神文明,我们想要发扬它,前提是必须正确理解它、继承它。

穿上汉服,不代表华夏文化就能自然复兴,捧读经典,不代表文明建设就能水到渠成。要让华夏大地上处处展现礼仪之邦的风采,最重要也最需要我们去做的,是践行。任何学问都不过是在教我们如何做人,只有做到知行合一的人,才能建设真正的礼仪之邦。

泱泱华夏,礼仪之邦,同胞同袍,血脉相连,和汉服一样连接起你我的,是礼义之道、华夏精神。如果说当今国人穿起汉服,可以认识什么是中国,那么坚持学习并践行礼仪文化,才能真正明白自己要做的,是怎样的中国人。

只要有更多的人了解汉服、了解民族文化,那么华夏的未来就不会太远,我们要始终记得,我们所站立的地方,就是我们的中国;我们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我们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