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枉为读书人

发布时间:2016-02-23

不可枉为读书人

                                                 高二(3)班   王若兮

 

为什么要读书?

这是那天听见的最发人深省的问题。

正是秋末冬初,雨已经让人烦了半个月的神,好在这一天只是有些许的雨丝落。说起来,去过雨花台多次,却从不曾去访过杨邦乂、方孝孺的墓。此行,也长个见识。

雨花台称得起青山有幸埋忠骨,北门正对的便是烈士群雕,阴云中那些雕塑气魄昂扬,让本来闲适的我们肃穆起来。沿着路往山上走,只觉得深秋的雨花台一片洋洋洒洒的景,风扶银杏,划下三秋一片金;雨戏枫林,浸得初冬十里红。

方孝孺的墓离北门不远,墓还没有看到,赞扬褒奖的碑已经或揩或草或篆的刻了一路。然后便看到了黑色大理石砌的恢宏的陵墓和石碑,前面还有塑像和牌坊。这与母亲说过的她小时候看到的一片荒芜的方孝孺墓完全不同。忽然记起刚刚路过的杨邦乂剖心处,同为墓地,相距不远,一个气势恢宏,另一个却是连天荒草。杨邦乂的碑上不仅有裂痕,而且已经有杂草在裂缝中发了芽。身为抗金将士,为国捐躯,却被后世这般遗忘,不知杨邦乂是否会觉得不公。只觉得处处烟波,弥有忠骨千载恨;点点牛毫,空余志士百年愁。

听老师对方孝孺的评价,算是推崇备至。然而个人鄙识陋见,以为此人忠节可泣,品格或缺。他一句话,死了多少人?况且同是朱家天下,又何必如此愚忠?与方孝孺相比,我倒是更尊敬杨邦乂。

老师说,姚广孝评价“方孝孺是天下读书种子”那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问得好啊!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古人读书,为了做官,当不上官的,难免写点什么“拔剑四顾心茫然”来抒发一下怀才不遇的愤懑。现下也一样,读书是为了考大学,依我平日所见,不考的书目几乎没有人读。我自己素来喜欢古人的文章,有人曾经笑我说:“这考试不考的,读了有什么用?浪费时间。”非也!读古之文,可以兴怀,得以修身,足以养性,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不读书,不知要上进;读少书,不知有原则;懒读书,不明世事;厌读书,不晓会堕落。读好书,择书而读之。选好书读,不是选考书,只为了考试而读,只记考试要的思想,而自己读书时脑海一片空白,这样即使是成绩名列前茅,也未毕说得起是读书人。

方孝孺读书读得好,我不清楚是他读的好,还是的考的好。若是因为考得好被称为“读书的种子”,那就无怪乎现在读书风尚如此了。

要说读书人,见多识广才有可能成为品质上而不是出身上的读书人,见多识广,亦是要读书,不光要读书,还要读自然,读民生,读天下。敢以自己的博学,以自己读的书来撑下人间疾苦;造福天下苍生,而不是为自己谋求私利,抛家国于脑后,掷仁义于身外。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中国人尚文不尚武,身为读书人,更要心怀家国,情系苍生,做不到的,不如投笔从戎,宁为“百夫长”,胜做“差书生”。好好的品一品古今书卷,不可枉为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