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仍在,警钟长鸣

发布时间:2016-09-18

      1931年9月18日,85年前的今天,日本关东军阴谋炸毁柳条湖铁路线,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借此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就在这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面对日本军国主义无情的炮火,国民党军队遵循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最终将东北三省数千里大好河山拱手与人,国人无不为之激愤。
      将时间倒退到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第二年,在同一片土地,唐将张巡与太守许远在睢阳展开了近10个月的保卫战。当时,朝廷仅依靠长江、淮河流域的赋税支撑,睢阳是此地的重镇,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张巡、许远守睢阳,兵力最多时不满7000,前后经历400余战,歼灭叛军12万余人。期间朝廷先后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因而叛军再也无力南下。全仗睢阳坚守十月之久,大唐才得以保全。
      同样是将领,同样在民族危急存亡之秋,一个选择“不抵抗”,造成东北三省的沦陷,一个选择死守,换来天下之不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假如个人的牺牲可以保全这一方国土,死,又何妨?难道是祸就逃避,有福才享受吗?从“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杜甫;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到“把栏杆拍遍”的辛弃疾;从“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到“敢为天下先”的孙中山……一个拥有五千年文脉传承,一个拥有自己脊梁的民族,绝不会在天下危亡之时,置国家于不顾。多少爱国人士的涌现,是因为他们坚守着“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信念。社会责任,国家责任,是他们心中指引着前方的芥子灯。芥子虽小,小在生生不息,星星之火,燃在可以燎原。
      少年强则国强!而现在的少年,把“总有人会”当作口头禅来逃避责任。或许是时代的安逸助长了人们的惰性,但国强少年就可以懒惰了么?不,国强,少年更应该强!不同于国不强而少年强那份寒门出贵子的悲愤,国强而少年强的强,更多是一份因幸运而坦然的内心强大,不必忍辱负重,不必长歌当哭,在新时代里唱一路凯歌。
      我们有幸生活在和谐社会,不能随意卸下肩上应该背负的重担,不能忘记自己为何拥有这样的美好。这一切的一切,或许是源于85年前的今天,那划破长夜的警报声,或许是源于那水深火热的14年,各路英雄挺身而出,用坚强的脊梁为我们撑出美好的世界。历史应当被铭记。
       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会在这一天长鸣警钟。
       我也希望,山河仍在,热血长燃!

                                                                 高三8班  黄宜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