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老师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读书与成长》。
我想把标题修改一下,改为《读书是一种成长》,一日三餐,花开花落,一天天,一年年,不论读书与否,人会慢慢长大。而读书,是成长中的一种修饰,一种充实,一种美感,一种有目标的生活。
回顾一下你们的经历,从小学的时候,看“四大名著”,看《淘气包马小跳》看曹文轩,看秦文君,后来,中学有了必读书,大家开始涉猎更多的作品,眼界开阔了,心胸也开阔了,慢慢的,你感受到了成长的节奏,你知道,你长成一个大人了。
我想起曾经在学生当中做过一个调查:读过《西游记》的同学请举手,全班都举手;再说,连环画不算,电视剧不算,动画片不算,读过《西游记》的同学请举手,只有十几个同学;接着说:读过吴承恩写的《西游记》的同学请举手,结果是,没有一个同学。我们要读的是原典,吴承恩的作品是经典,不代表改写的青少年版,甚至注音版,也是经典。
这是我说读书让人成长的第一个理由:读书不畏难,则面对其他难事,也会一往无前,昂然不惧。
钱锺书先生幼时酷爱读书,他读《三国演义》时,觉得能使用80斤青龙偃月刀的关羽是英雄,可是,如果遇到《说唐》中使800斤重铁锤的李元霸,到底谁更厉害?如果李元霸遇到使一万八千斤的孙悟空,又该怎么办?或许钱锺书先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就是人不是总在读一本书,而是同时在读许多书,我们要能够把这许多书打通思考,不迷信于一方,不执着于一种观点,心里不止有一个英雄,一颗心就可以容纳更丰富的世界。
这是我说读书让人成长的第二个理由:一个人只有一生,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人生经验,来丰富自己的人生。
我说读书让人成长,第三个理由是:读书,让我们成为一个能辨析事情真伪的人,让我们成为一个依据事实说话的人。
有不少学者很忧虑,现在的年轻人,大多读电子书,而不去阅读纸质书。他们认为电子书是快餐文化,而纸质书,才是经典。可是,他们忘了一个事实,电子书或纸质书,只是一个媒介,我们阅读的是书的内涵和灵魂。纸质书里也有励志故事,电子书也有传统经典。以我个人而言,我读过电子版的《周易》,难道它就比纸质的《悲伤逆流成河》更糟糕吗?
我们看到过许多数据,说中国人平均每年的购书量全世界倒数,犹太人购书量最多;中国人在地铁里刷手机,而日本人在地铁里读书;这样的说法还有很多,然而,我看到的事实是,日本在的地铁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刷手机,而我身边的语文组的读书人,真是不少。
著名学者止庵先生对中学生读书的建议是:不从众,不趋时,不受惑。大概意思是说,别人读的我不一定要读,现在流行的我也不一定要读,书里说的我也不一定相信。要读出网络中没有的知识,读到那些“历久而弥新”的真知,否则就失去了读书最本质的意义。在读书过程中,我们要能有自己的发现,发出自己的“新声”,否则也等同于没有读过。
这样,经过仔细的博学、慎思、明辨、审问之后才能笃行之。读书的目的是指导人生,是来用的。比如阅读《乔布斯传》,并不让你山寨一部苹果手机,而是让你知道,一个人对事物的持续的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亲自践行的做法,对完成自己的梦想,是多么的重要。
读书,似乎真的没什么用,不能官运亨通,也不能财源滚滚,甚至没有鲜花和掌声,读书,是寂寞的事。可是,可是如果没有读书,你的人生,就会缺少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七十的善,和百分之一百的美。
张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