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伴随着丹桂的清香,世界顶级的科学圣殿又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科学家屠哟呦教授,由于在抵抗传染病研究中的重要发现,成功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国首位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该奖的大陆科学家,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
精神振奋之余,我们更想追寻她老人家攀登科学巅峰的足迹,感受她临危受命的勇敢担当,学习她百折不挠的执着精神,追慕她旷达淡泊的学者情怀。
1930年12月,屠哟呦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69年,屠呦呦作为组长带领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同事们,在人力物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排除肆虐的文革干扰,毅然接受抗疟疾药物研究的任务。从那时起,她钻研古书文献,在1600多年前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中得到灵感,又借鉴了古代用药的经验,设计了无数种提取方法。在数千种中草药的反复筛选中,终于从黄花蒿中发现了抗疟有效提取物。然后经过反复的分离实验,在1972年分离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在做完动物试验后,屠哟呦又在自己身上试验药物的毒性,也因此,屠呦呦的肝脏受到损坏,身体也一直不好。在其后的临床观察中,屠呦呦不仅带头试服药物,还亲自携带药物去海南疟疾流行区,现场验证治疗效果。其后又经过了数千次实验,证明了青蒿素对疟疾的显著疗效。又经过十数年的研究,终于实现了青蒿素的批量生产,并在世界各地显示奇效,解救了数以亿计的被病魔要挟的人。
我们在对屠呦呦勇往直前孜孜以求的务实精神深表叹服的同时,更对她旷达淡泊不计名利的学者风范深深地仰慕。
站在了知识的最前沿的屠哟呦显得通达而淡然。或许正是因为看淡了一切,才使得自己有超然于物外的时间潜心研究,并最终取得了惠及世人的辉煌成果。诺贝尔奖的获得,往往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屠呦呦就走过了46年的漫漫研究之路。她获奖的背后,是无以数计的艰辛。她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刻苦钻研、无私奉献,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屠哟呦女士并没有因此而居功自傲,面对媒体采访时,她说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 “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青蒿素是古老中药的真正馈赠。”她把荣誉的获得归功于团队的通力合作,归功于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在科学的高峰上,最终的成功者往往只是少数。屠呦呦以成就铸就了传奇,也因坚守而成为榜样。
在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
是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做学问从来都是青灯黄卷,兀兀穷年,没有终南捷径,不可能一蹴而就。46年的不辍追求,没有悬壶济世的慈悲情怀是很难坚持的,46年的寂寞长途,没有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是难以到达终点的,46年的风雨坎坷,没有高远的眼界和宽广的胸怀是无法穿越的。
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担负起青年一代应该承担的责任,大胆设想,严谨考证。多一些责任担当,少一些退缩迷茫,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心浮气躁,多一些沉静淡泊,少一些处心积虑,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们的民族复兴大业就会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