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传统文化之美,树中华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18-04-09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上,山村老师梁俊和他的学生们深情演唱了清代诗人袁枚的这首《苔》。一夜之间,这首曾经孤独了300多年的小诗,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激起了涟漪。究其原委,即使在300年后的今天,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也正像诗中所提到的苔花一样,渺小却也努力绽放着生命的光彩,这正是古诗与我们的情感共鸣之处!同样,被称为“中华瓷器之母”的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因其五彩斑斓的造型,曾一度在网上被吐槽为“农家乐”审美。但是,通过央视节目《国家宝藏》的介绍,我们了解到这个大瓶包含了历代最具代表性的十七种高低温釉彩,而烧制此瓶所需要的工艺及其复杂,成功率仅为0.23%,这件瓷器的成功一方面集中体现了清朝时期高超的制瓷技艺,另一方面,乾隆帝看似任性的做法,正是表达了数千年文化积淀下,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即使在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也都为此惊叹和自豪!以上我所提到的,是央视的的两档传统文化类热播节目。通过这些节目,我们不仅享受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饕餮盛宴,更多地是感悟到: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从来不欠缺美:华夏五千年灿烂的历史和文明,孕育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精神,“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创新理念,“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尚气节,“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社会美德……这些优秀的文化精神,成为连接各族人民精神的纽带;成为振奋各族人民精神的力量;成为中华民族延绵精神的支柱。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和大众传媒的发展,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国传统文化似乎被遗忘在了尘封的角落。“日韩潮流”来袭,势不可挡,西方文化不断“抢滩登陆”,多元文化一方面让中国变得越来越国际化,越来越时尚前卫,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但另一方面也使得传统文化迷失了方向,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面临挑战。而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如何在这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中沉下心来,去找寻、品味传统文化之美,树立中华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我们需要的这种文化自信,来自于每一个中华民族儿女对自身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国家宝藏》中国宝守护人誓词——“我,志愿守护历史,守护优秀中华文化!”文化复兴,匹夫有责!

DSC_0706

高中部陆慕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