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保护环境,预防先行”。刚刚过去的6月5日也是第48个世界环境日,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严重,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并通过了世界环境日制定的决议,标志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
环境保护的意义不言而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讲,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资源,我们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气、喝的水等等,无一不来自大自然。我们对自然服务的依赖程度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想象。随着人类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大自然的索取已经超越其能够承载的极限。在过去的50年里,人口翻了一番,全球经济几乎翻了两番,全球贸易增长了约十倍。人类每年对自然的需求要1.6个地球才能满足。同学们,谁不希望头顶的天空湛蓝如镜,谁不希望脚下的大地绿草如茵,谁不希望身边的湖水清澈明净,谁不希望眼前的阳光灿烂如金,但现在我们却距离这一切越来越远了,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水土流失导致的土壤流失约50亿吨,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固体废弃污染物产量持续增长。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环境保护预防先行,作为中学生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环保做出贡献:1.节约用电,顺手关灯,随时关闭电源;2.节约用水,一水多用;3.节约用纸,保护森林资源;4.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5.不用塑料餐具用餐,循环利用旧的电子设备。
2020年初,一场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迅速蔓延,确诊病例的数字不断上升,随着病毒一同传播的是日益递增的恐惧感、人云亦云的谣言、社交媒体上不断散播的负面情绪,当这些不见踪影的恶魔以虚拟网络为载体逐渐侵入人的内心,其造成的伤害将被无限放大,甚至超越病毒本身的负面力量。“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身为中学生,身为中华民族未来的栋梁,我们的思考与做法同含苞待放的嫩芽一般,看似渺小脆弱,但却代表着无限生机和春天的希望。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我们更应该理性思考,积极做好学生健康申报,出门戴口罩,尽量不去人多密集的地方,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疫情期间遵守学校及各部门的规定,将内心深处的正能量悄然传递,为此次抗“疫”贡献出自己的一份思考与力量。
一次疫情,给我们带来了恐惧,也给我们带来了一次深层次思考的机会,人与自然从远古时期的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再到当代的自觉调整,良好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维持需要的不只是一个人,也不只是一个城市或村庄,而是整个地球社区。现在是时候提高我们的声音,来告诉我们全球的决策者,我们需要自然作为决策的核心。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的后人在谈到生态环境话题时,更多的是赞美自然环境的美好,而不是某些污染的治理,我们坚信着,并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