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水相依,以水为友

发布时间:2021-03-22


A:老师们,

B:同学们

ABCD:早上好!

A:今天是2021322日,第29个“世界水日”。

B:世界水日,这是人类为水而准备的一个节日。

C:在全世界大大小小将近200个节日里,“世界水日”也许是最为平凡、普通、少为人知的节日。

D:今天,我们看不到披红挂彩、鲜花妆点,没有礼炮,没有焰火,甚至连简单的节日问候也没有。

A:水,在这一天里没有得到专为它而设的这个节日里所应该得到的一切荣耀和尊崇。世界水日,寂静得就像我们庸常的每一天。

B: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C:水,当然也不会例外,它在天地之间奔腾宣泻、流转聚合,无论人们在意,或是不在意,无论有这个节日,或是没有这个节日,它,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不止,不息……

D:然而,生命与水却是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须臾不可分离。

A:三十五亿年前,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单细胞藻类就诞生在海洋里,从那以后,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软体动物到脊椎动物,从两栖动物到哺乳动物,一直到生命的最高级形式----灵长类和人类的出现,

B:虽然,生命从海洋来到了陆地,但是,整个生命进化的历程谁能说不是一部生命与水相依相伴的历史呢?探索地球外空间生命的科学家,在其他星球上首先要确定的,不是生命活动的迹象,而是有没有水,有没有水存在或者哪怕是曾经存在过的痕迹,因为,水是生命的象征。

C:水不但为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活动提供着物质保障,而且还见证着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D: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著名专题片——《河殇》,对东西方文明曾作过这样的形容:西方文明面向海洋,开放、自信,是蓝色文明;东方文明深锁内陆,保守、顽固,是黄色文明。

A:尽管,东西方文明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无论哪一处的文明必然发端于水流之处。华夏文明源自黄河的滋养,古埃及文化源自尼罗河的繁育,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辽阔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交汇,诞生了灿烂多姿的两河流域文化

B:难以想像,如果有一天,大地上不再有江河奔流,蓝天下不再有波涛起伏,我们的后代该到何处体会大江东去的壮阔、残阳铺水的绚丽,又该在哪里寄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乡土故人之思。

C:对水的亲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习性;对水的追求,是人类终其一生的信仰。

D:诗人们选择住所,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如果不能,也要“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幽幽”,江也没有,那至少要自己动手,挖上半亩方塘,看天光云影共徘徊。

A:人类依水而生,与水为友,甚至将水作为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到治国安帮,小至个人修为,水实在给我们提供了太多可资借鉴的东西。

B: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C:孟子说:君似舟,民如水,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D:简单的比喻,凝聚了人类由水而得的深刻哲理。

A:在解析世界水日来历的过程中,我们一起重温了水对于生命的意义,对于文明的意义,对于我们精神世界的意义。

B:它是生命的源起,是我们相伴一生的朋友;

C: 也是我们这颗蓝色的星球上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灵的命运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一种力量。

D:水性至柔,水性至纯,水性至美。

A:所以,我们要敬她、畏她、爱她。

B: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与她相处的时间,没有理由不珍惜她所赐予我们的一切。

C:让我们把珍惜化作行动,

D:节约用水,文明待水,在水资源的使用上彰显人类的智慧与道德水准;

A:让我们与水相依、以水为友,

B:在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建设一个山明水秀的

ABCD:美好/人间。

 

(指导老师:高中部  滕翔)

 

朗诵 高中部黄心悦、张嘉译、路梓涵、陈彦廷

本周升旗仪式主持人 高二5班 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