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发布时间:2021-04-12

子: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初二(19)班的蔡一豪。今天的国旗下讲话将由我和我的父亲一起为大家讲述渡江第一船----京电号的故事。

父:一座南京城,浓缩了中国近代百年沧桑。我的爸爸是南京人,也是一位老兵,他是渡江战役的一名炮兵,解放后被分配到工厂,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炼钢工人,默默无闻的为四化做贡献。每年423日,他总会去南京长江大桥边上,临江而立,望滚滚长江东逝水,峥嵘岁月,历历在目;还去渡江胜利纪念馆,一张一张历史照片细细辨认回忆,再一点点娓娓道来说到动情处,唱起军歌,神情专注而坚定。“团结一致、同舟共济,不畏艰险、勇于拼搏,坚韧不拔、敢于争先的渡江第一船精神从他的眼神里流出。红色基因就这样镌刻在我们的                                

子:2021年的423日是南京解放72周年的纪念日。爷爷说今年要让我陪同到江边,一定要再给我讲讲渡江第一船---京电号”的故事

 这个故事大家可能比较陌生,我最初也不懂得它的真正内涵。以前爷爷曾告诉过我,“京电号”是国家一级革命文物,也是渡江胜利纪念馆的镇馆之宝。1949422日夜,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35军第103师的120名解放军指战员作为渡江的第一支部队,在“京电号”上架起了数挺机枪,从江北浦口码头出发,冒着南岸射来的密集炮火渡过长江,该船因此享有“渡江第一船”的美誉。邓小平、陈毅也是乘坐它渡过长江,见证了南京解放。

父:看来你听得很认真,那你知道“京电号”是如何从一艘下关电厂的运煤船成为渡江第一船的吗?

子:当然知道。1949421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完全占领江浦、浦口和浦镇。当时,国民党军为了阻止解放军渡江,对长江两岸实行了严密的军事封锁,所有的船只不是被烧毁就是被打沉,来不及破坏的也全部拖走。当解放军数万人马集结在江北时,沿岸已经没有任何可以渡江的船了。

为了尽快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士们想方设法、到处寻找。终于,他们在三河乡桥北大队的芦苇丛中,发现了一只仅能坐五六人的小木船。但这是谁家的船呢?解放军和船主童达兴联系上,并和另一位船工协定一起随军过江

爷爷曾指着纪念馆几张照片说:船找到了,部队首长便立即决定派出5位侦察员去南岸寻找渡江作战的船只。那时五位战友就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一定要完成任务!但是在敌军封锁的对岸找来能供大部队渡江作战的船只,又谈何容易呢?

父:是啊!当天夜晚,大家在夜幕的掩护下,登上了小木船。江面波涛汹涌,危险重重,最终,战士们在下关码头登上了南岸。顺着灯光找到了首都电厂的工人陆连云。他提议去找厂长韩德举一起想办法。韩德举得知是解放军急需船只,急中生智,想起了停靠在下关码头的运煤船“京电号”。京电号一次可以坐100多人,可算是一艘大船啊!侦察员们高兴坏了。随后,在首都电厂大楼的地下室里找到了船工。在场的15位船工们听闻这个消息,都毫不犹豫地说:“赶快去开船!我们要送解放军过江!”

423日零时左右,“京电号”载着120名解放军指战员率先从江北出发,吹响了渡江冲锋号。15位船工互相交接班,连续奋战11个小时,来回数十趟运送1400多名解放军指战员过江。

425日,陈毅、邓小平从肥东遥岗指挥部赶到浦口。渡江时,邓小平听了“京电号”的事迹后,连声夸奖:“了不得,了不得,头一个到达对岸,渡江第一船嘛!我也要坐这条船过江”。于是,和陈毅同志一起乘坐“京电号”过江。从此“京电号”就有了渡江第一船的美誉。

子:每当跟随爷爷和父亲去到江边,远望长江,一望无际,我都不禁想起毛主席在19494月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我逐渐明白爷爷每年给我讲述这个故事的良苦用心,渡江战役虽过去72年,但渡江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坚毅勇敢、奋勇前进!

父亲:孩子们,今年是建党100周年,让我们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扬起新的“渡江”风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把好舵,行好船,创造祖国崭新的明天,开辟人类光明的未来!

孩子们,让我们向着太阳,向着这面鲜红的五星红旗敬礼!

子:今天我们的国旗下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