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8日下午,南京大学与南京市金陵河西学校联合打造的“金陵文澜”讲堂——人文社科选修课开课仪式在金陵河西学校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高中部教师发展处左爱斌主任主持,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和高二年级文科班学生共同参与。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终身教育学院副院长陈广侠等嘉宾,与金陵河西学校党委书记穆耕森、副校长赵建宁等校领导及师生代表共同见证这一“双高合作”的重要时刻。
共筑桥梁:学术资源赋能基础教育
仪式上,金陵河西学校副校长赵建宁在欢迎辞中回顾两校合作历程,强调“金陵文澜”讲堂是南京大学百年学术底蕴与基础教育实践深度融合的创新探索。自2024年签署《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以来,两校通过共建课程、研学实践、师资共育等举措,构建起“大中衔接”特色育人体系。此次课程由南大匡亚明学院、文学院等四大学院联合设计,旨在以跨学科视野丰厚学生人文底蕴,让南大精神浸润成长底色。
南京大学终身教育学院副院长陈广侠在致辞中指出,此次合作是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双向奔赴。她表示,南大将依托文化遗产研究、师资培训等优势资源,通过名师讲堂、课题共研等形式,助力学子“触摸学术前沿、涵养家国情怀”。她特别赞誉贺云翱教授投身基础教育的情怀,并透露本学期将开设10次跨学科课程,引导高中学生以文化自信铸就青春志向。
文明传承:首课开启文化探索之旅
活动现场,金陵河西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穆耕森为贺云翱教授颁发讲座证书。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作为“金陵文澜”讲堂的首讲专家,以《考古视角下的中国大运河文化》为主题,从多元视角解读大运河考古的历史价值、文化地位和现代意义。课程融合历史考据与当代价值,既展现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传递文化赓续的使命感,引发学子热烈反响。
“金陵文澜”讲堂的启航,标志着两校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协同育人迈入新阶段。未来,南京大学将持续输送优质学术资源,金陵河西学校将深化课程改革,并鼓励高中老师将高校优质资源融入校本课程开发,将高校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融入学科课堂教学,助力优质型、精品化高中建设,共同培育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复合型人才,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
供稿:综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