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想启迪青春,以幸福定义教育——高中部政治教师周箐雯的教育追寻与温暖实践
她始终坚信:“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这句看似朴素的话语,不仅照亮了她的教育之路,更成为她与每一位学生共享的生命箴言。从珞珈山下到金陵河西,周箐雯老师用“始终坐在生活前排”的人生姿态,书写着一位青年思政教师的理想与温度。
一、初心启航:在教育的原点上追求卓越
“要始终坐在‘生活的前排’”,这是周箐雯老师学生时代就秉持的信念,也是她现在传递给学生的人生姿态。从武汉大学A+学科到河西讲台,这条路上写满了她“勇猛精进”的足迹。
她不仅踏实努力,也勇于抓住每一次成长机遇。本科获南师大师范生技能大赛一等奖,研究生期间代表学校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比赛一等奖……在本硕七年求学期间,她累计获得“优秀研究生”“优秀党支部书记”以及各类奖学金等30余项荣誉。这些不是刻意追求的标签,而是一个年轻人认真对待每一个阶段、努力发光发热的自然结果。
理想的种子,总需在实践的土壤中萌发。求学期间,她便主动寻找“讲台”作为试炼场——在南京宁海中学、武汉华师一附中的代课经历,成为她理想最初的淬炼。在那里,她目睹了知识点燃思想的瞬间,感受到生命影响生命的力量。这些宝贵的初体验,不仅深化了她对教育的理解,更让“成为一名好教师”的朴素愿望,转化为笃定的信念与坚实的步履。
二、教学精研:在讲台与教研的融合中探索
站上讲台两年多,周箐雯老师始终坚信:课堂不应是枯燥的说教场,而应是能够回应青春困惑、促进思想成长的对话场。
从《透过南马品新发展理念》到《从“一揽子增量政策”看科学的宏观调控》,从《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到《AI能取代人类的思维之花吗?》,她让时政热点与少年心跳同频,让课堂带有“思考力”。
这份“思考力”来自她对自己的“苛刻”。两年里,她每学期至少推出一节市区级公开课:备课到凌晨是常态,磨课稿叠起来比教案厚三倍。课堂之外,她把思考写成文字:工作第一年即在《南京教育》发表论文。聚焦“精准教学”研究,接连写下相关主题文章三篇,分别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论文二等奖、南京市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建邺区优秀教育论文评选一等奖。面对学生“概念易混、时政难连”的痛点,她开发“思政概念狙击精灵”智能辅助教学工具,她说:“‘智慧教学’只是手段,‘教学以生慧’才是目的。”
有人问她为何如此“赶趟儿”,她答得干脆:“教师的高度就是课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