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5日下午,金陵中学河西分校“人文—科学”双高融合平台——“金陵文澜”讲堂第八讲在学术报告厅如约开讲。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哥伦比亚大学电影系访问学者杨柳教授应邀登坛,以《安德烈·巴赞之问——电影是什么?》为题,为高一师生定制了一堂“技术与诗性共生”的电影美学导论课。南京大学终身教育学院高鹏远主任、信息学奥赛名师王蘅老师,我校高中部赵建宁校长、李烨副校长、袁廷虎副校长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活动,活动由高中部双高融合办周箐雯老师主持。

“八个月前,我们在这里为‘金陵文澜’揭幕;八个月间,从‘六朝烟雨’到‘人工智能’,从‘文化遗产’到‘电影哲学’,一条由南京大学与金陵河西共同铺就的‘人文—科学’双高融合之路,正在向未来延伸。”主持人在开场中回顾了系列讲堂的精彩足迹,并对南京大学“诚朴雄伟”之精神走进中学课堂表示感谢。随后,赵建宁校长为杨柳教授颁发“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学术导师”聘书,现场掌声雷动。

授业:逐帧拉片,拆解“电影是什么”

在主题讲座中,针对高中生“理性思维+人文感知”的双向需求,杨柳教授以“电影是什么”这一元命题为轴,现场逐帧拉片,精解多部经典电影片段,于声画数据间透视“镜头语法”,让技术与诗意同框,尽显电影魅力。

以安德烈·巴赞“电影的价值在于替世界保存存在”为引,杨柳教授一路追问至AI生成影像时代的伦理边界,层层递进,带领同学们穿越光影与思想的边界。“电影身披商业外衣,却从不被票房定义价值;它依赖工业技术,却从不是流水线产品。”杨教授用生动的案例和幽默的语言,让高一年级的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影像的温度、思想的深度与指向未来的广度”。
问道:把“问答”升级成“对话”

讲座后的互动环节将气氛推向高潮。高一(4)班孟焕然同学率先提问:“姜文导演的新片《你行你上》口碑两极,请问该如何理解这种分裂?”杨柳教授从“作者论、类型融合与受众期待”三维剖析,指出“艺术作品一旦进入公共领域,就必然接受多元解读”,并提醒同学:“面对争议,最可贵的是守住自己的艺术判断力。”现场掌声如潮。讲座结束后,十余名同学簇拥在讲台旁继续交流,不愿散去。

活动尾声,学生代表向杨柳教授献花并合影留念。杨教授欣然为“金陵文澜”题写祝福:“高山流水,未来可期”。

“金陵文澜”,涛声不息;双高融合,再启新篇。
据悉,“金陵文澜”讲堂由南京大学与金陵中学河西分校高中部共同打造,已先后邀请人工智能、哲学、历史学、文学等多学科名家走进中学校园,把大学课堂前移,形成“人文—科学”双轮驱动的育人新范式。每一次开讲,都是一次“双高”理念的再确认:让中学生的追问提前抵达学术前沿,让大学的精神种子在中学土壤里生根发芽。未来,两校将继续携手,以更高远的视野、更开放的课堂,把“诚朴雄伟”与“健雅诚仁”写进同一部育人长卷,让融合之路越走越宽,让少年航程星光熠熠!
供稿:周箐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