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天地

在应试与诗意之间——孩子们眼中的语文老师朱慧明

发布时间:2025-03-13 浏览次数:625

穿着西装笔挺的女子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一群人站在一起合影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在遇到她之前我没有想过世界上真的会有这样的人。

我们生来就注定在条条框框里,无法也无力改变。觉察不到这些的人,可能活得混沌地快乐;觉察到这些的人,可能活得清醒又痛苦。

她是第三种。

和这个世界相处了几十年的成熟她有,学校这个象牙塔带来的单纯她也有。

知世故而不世故,她就像一株开在闹市的兰花,平静并且尊重地看过路的来来往往,赞同和不赞同的都只是一笑,用素净清淡的芬芳笼罩着身边的人。

所以我们的课堂总会有对时事热点深刻而客观的探讨,总会有一些超出教材范围的诗歌散文,总会有对只听说过名字的士人们身后一个起浮人生的铺展。

于是我们得以看见项脊生涕泪的文字下一个愿为脊梁的宏志,看见俊逸鲍参军那些苦闷却未曾失去坚定的过往,看见孔子弦歌不辍子路执盾而舞不知天高地厚,看见春秋战国那些事出有因的战争和口舌纵横的术士。

她知道应试教育下我们必须要有成绩单上那几个数字,所以答题技巧和答题模版都一点一点地梳理。但是她也没忘记语文这门学科的温度和意义,所以用诗意给我们无数个往来于古今的四十五分钟。

崇拜、感激、默契、仰慕、爱。

我对她的情感一言难以道尽。我总是希望她最喜欢的是我的作文,最欣赏的学生是我,最特别的学生也是我。所以听到她偶然提及曾经的学生,我都会幻想以后会不会有一天她也会在课上说起我,用“我之前有一个特别有才华的学生”开头。

我有时候把她当心理老师了,什么问题都只想和她说。其实我本来也没指望得到什么回答,我只是想和她倾诉这些我不会跟别人说的想法,甚至只是想要她一句肯定,虽然我一直知道她也喜欢我。但她总能给我一个真的能实现的方法。

可以说我所有的对语文学科的热情,所有的阅读后面自发性以外那一点点功利,所有写作的兴趣,她都占了百分之八十。

知行合一。我想,她是真正有一片精神的诗意栖居地,真正有爱和生活的热情。

她是我最爱最爱的老师。

高三(4)班 郭心瑞

 

人站在围栏边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一群人坐在桌子前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亲爱的朱老师:

夏去秋来,展信佳!

写这封信时,很大一部分是自己原本想说很久的。每个字我都斟酌过,落在纸上仍有遗憾,很怕言不尽意。

刚遇到朱老师是在高一的时候,当时你穿着浅黄色的长裙,头发梳得很精致,气质就像兰花娴静又美好。看到你的时候,我就和同桌说过:“这是语文老师在我心里最好的样子。”其实悄咪咪说一下,老师我们算是老乡哎,所以好感又多了很多。上课的时候,你会在春天开花的日子告诉我们欣赏万物的美,会认真诉说某篇文章,不只是讲课,是传道受业解惑,是平等对待每一个人,鼓励每个人勇敢去爱,告诉我们无论以何种方式活在世上,都可以幸福,只是看你如何选择。

你在班上谈过的话题多到数不胜数。真诚,成为了我少女时代的一种英雄主义;纯粹,但也明白世俗之理。很长一段时间,语文课是枯燥生活中精神世界的乌托邦,给予我短暂从琐碎日常抽离的身心安置地,光是静静坐着听讲,就可以让一部分坏情绪消失。还有每周一次的随笔,帮我抽丝剥茧体会生活中发生过的一切正向感受。

最最最让我难以忘掉的,是你对我说过的话。好像每次和你聊天,我都很激动,紧张。一个非常敏感的女孩,高三的成长对她来说是件特别难的事情。学习与生活的路上跌跌撞撞,徘徊彷徨,无措又迷茫。感谢老师您不厌烦我的胡言乱语,能温柔地托住我词不达意背后的真情。感谢老师从不扫兴,从不让人感受失落难过。当语文课代表一部分是班主任的安排,也是我想了很久的愿望。或许是老师鼓励的话语给我太多太多的信心与力量,高三的我也渐渐乐观积极。在这里,我要感谢您,同时也敬佩您的职业素养,给学生带来了爱并教会我们如何爱自己。

最后,亲爱的朱老师,很幸运也很开心在高中遇到并且是唯一一位陪我走过三年的老师,见证我成长的很多重要时刻。

四季轮转,秋收冬藏,不变的是不期而遇的温暖与生生不息的希望。在这里用笨拙但是真诚的文字写下来,想祝老师每天快乐!比起花里胡哨的祝福语,朱老师,如果这封信能让你看到一个学生的真心,并且能够为此心情更加愉悦,就是这些话最大的价值与意义了。

                                              高三(4)班 韦茗洋

 

图片包含 草, 户外, 站, 男人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一群人在台上演讲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她穿着墨绿色长裙走进教室,她的声音像清晨推开的雕花木窗,让整个教室都浸在温润的光里。

    她上语文课时,总说文字是有温度的。她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闭上眼睛,听窗外鸟鸣,像是千年以前的声律在叩打玻璃窗。那时的阳光斜斜切过她的鬓角,发丝间浮动的金屑仿佛是从古色古香的殿宇里流淌的蘅芜香。她对书本的讲评,使那课本上冰冷的铅字化作屋檐下的雨滴,一滴一滴渗进我的心里,浇灌着我对文学的热爱。

    她的红笔是跳跃的烛火,在作业本上烙印着闪烁的思想与教育辉光。我喜欢闻桂花,“文字要像落花,看似随意实则藏着季节的掌纹”,所以我也喜欢文字。她总是跟我说,文字要“接地气”,起初我不以为然,一昧追求飘在半空的美与幻想;但年岁的渐长、阅读的积累、她孜孜不倦的指导……于是我终于摸到文学本色的边缘:文字的魔力不在修辞的云霞,而在扎根于生活土壤的根系。感恩您,我还尚未走远。

    春风掠过她的绿裙裙裾,发间的夹饰闪着溪水般的光泽。那时我才惊觉,三年时光早已被她酿成了青瓷笔洗里的墨,每一次提笔都能在宣纸上洇出远山的轮廓。“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远山会一直矗立在身前,就像她带给我的教诲,我始终相信。

    即将毕业,回首三年,您一直引领着我在语文学习的路上漫步。每一个在文字褶皱里打捞星光的日子,是您笑着注视着教导着我。当我仰望星穹,看见汉语如银河般流淌的光芒,它们同您的身影一起,“哗啦”一声倾泻在我的心坎上。

于是我看见月光爬上窗台,去钓取我水淋淋的关于文学的梦想。

高三(4)班 窦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