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天地

创新驱动 AI赋能——建邺区高中化学教学研讨活动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5-03-18 浏览次数:393

AI大潮兴起的背景下,高中自然科学课堂教学究竟应该如何改革才能及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围绕这一命题,一场以《AI赋能教学暨“行--创”路径下的课堂教学研究(中英课程)比较暨普高同课异构教学研究》为主题的跨语种、跨学部、跨学科的复合式观摩、学习、探讨、交流式教研活动于2025318日南京市建邺区高中化学教学研究活动在金陵河西学校国际部208多媒体录播阶梯教室顺利举行。本次区级教研活动由南京市建邺区教师进修学校主办、南京市金陵河西学校承办,来自建邺区的近20位老师光临我校,本校部分领导及其他学科的老师也参加了本次教研活动。

主要活动内容安排表

时间段

课题

主讲人

8:209:00

Shapes and Bond Angles of Molecules

南京市金陵河西学校(国际部)高一

张育歌老师

9:2010:00

《电动汽车的“心脏”:初探原电池原理与构造》

南京市金陵河西学校(普高)高一

薛芳芳老师

10:1510:55

"移动电源:电从何处来?——对原电池原理的探究》

南京市河西外国语学校(普高)高一

刘姝娴老师

11:0012:00

《行--创融合—Al时代化学教育思考》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前教研员

刘江田老师

首先,金陵河西学校(国际部)张育歌老师以《Shapes and Bond Angles of Molecules》为题带领国际部高一同学初步了解并认识多原子分子中原子的价层电子发生配对与共享进而在三维空间进行分布的一般规律,并借助多个气球的相互作用让学生通过通过亲自动手获得切身体验的方法,使抽象问题形象化科学问题生活化,有效地帮助学生化解了“价层电子的相互排斥作用导致原子在空间进行合理分布”这一学习难点,既提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了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达成。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国内教材较少提及的“electronic domain(电子域)”一词,能较为准确形象地表达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真实情境,对普高老师的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02

张育歌老师在上课

第二节课《电动汽车的“心脏”:初探原电池原理与构造》由南京市金陵河西学校(普高)薛芳芳老师主讲,这节课薛老师从“锌片-铜片-稀硫酸驱动电动小车”小实验入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继而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如实汇报、讨论分析,从而建立起原电池的基本概念,再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分析装置中各种带电粒子的迁移方向以及相关物质的氧化还原情况,顺利完成“原电池的一般构造条件”的学习。完成第一板块学习任务后,薛老师再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化学能-电能转换效率问题,自然切入基于盐桥的双液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学习任务,整节课的设计与实施自然流畅,特别重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重要引领作用,这种求真求实的教学理念、逻辑严谨的教学风格,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FC71CABB12364E816220FB7BD3CB9C16

薛芳芳老师在上课

03

孩子们在饶有趣味地进行实验

第三节课的主讲人是南京市河西外国语学校(普高)的刘姝娴老师老师,她的课题是"移动电源:电从何处来?——对原电池原理的探究》。刘老师这节课的设计朴实无华、简洁高效,整个教学过程毫不拖泥带水、对课程标准的研究与把控较为精准,目标直指江苏高考对基础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其中,通过“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的变量化改造以及教学过程的变量控制法构思变式问题,使学生在独立自主的思考中自然而然地发现构造原电池必须满足的一般条件”是这一节课值得称道的亮点之一,值得其他老师学习参考。06

刘姝娴老师在上课

三节公开课结束后,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前教研员刘江田老师以《行--创融合—Al时代化学教育思考》为与会老师奉献了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专家级讲座,刘老师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对江苏高考动向的准确把脉,让全体与会老师深感叹服。刘老师多次叮嘱大家,一定要深入研究江苏高考试题,彻底搞清楚命题人的命题立意与考查动机,多思考化学问题的学科本质,从更高的层次、更宽广的视野看待平时的课堂教学思路,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真正提高其科学素养,远比单纯的刷题式教学重要许多。

07

刘江田老师在做报告

本次教学研究活动由南京市金陵河西学校高中部校长赵建宁老师全程主持,在最后的总结讲话中,赵校长着重强调了新时代背景下AI赋能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希望全体老师高度重视,认真学习,主动适应、主动运用,用好用足先进的教育教学辅助工具,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内涵,最大程度地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国家为民族为未来培养更多杰出的优秀人材。

05

赵建宁校长总结讲话

 

供稿:高中化学教研组 许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