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芳菲,文墨飘香。2025年4月17日,建邺区高一年级全体语文教师齐聚一堂,在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录播教室展开了一场关于文学阅读与写作的深度对话。三堂创新课例与一场思维激荡的专题讲座,以经典文本为舟楫,以创作实践为风帆,在解构与重构中探索语文教学的破界之道。
教研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研究课展示。金陵河西侯燕红老师、王建老师和建邺高中老师分别开设研究课《装在套子里的人》、《牲畜林》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二是专题讲座。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经卫宏副校长开设讲座《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的内容选择与实践策略》并对课例进行点评。
第一节课,侯燕红老师围绕“如将将小说改编成剧本”的大概念,抓住小说和剧本的文体特征的差异,引导学生围绕剧本的“吻合度”和“戏剧性”对高一(7)班王荐绮同学改编的《套中人》进行评判,在解构文本中总结出把小说元素转变成剧本形式的基本方法,并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将课文中“骑自行车”和“参加葬礼”这两个小说情节改编剧本。整堂课贯彻了大概念教学下“解构-结构-建构”的思维模型,让学生学有所得,易于操作。
第二节课,王建老师讲授的是卡尔维诺的《牲畜林》。在概括故事情节和阅读感受之后,王老师提出本节课的核心任务——以《牲畜林》为例探求卡尔维诺写作的轻逸之美。王老师引导学生从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解密小说结构和人物形象刻画的特有的手法,学生在讨论中充分感受到情节之疑带来的喜剧张力,从反英雄人物的剖析中消解严肃,感受人物之谐。
另一节第二节课上,建邺高中韦旭东老师通过构建双重解读维度——“文本中的林冲”与“文本外的林冲”,开展了一堂富有思辨色彩的文本探究课。教师以进阶式问题链引导学生构建认知框架:首先通过“读者固有认知中的文学形象定位”开启形象解码(你对林冲的外貌预设);继而运用比较分析法,设置“张飞VS林冲的处境应对异同”的对比阅读训练;进而开展跨时代对话,探讨“现代社会语境下林冲的人生轨迹”;最终通过创作者视角的设置,以“林冲命运结局的改编与重构”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四个主体问题层层深入,形成“文本细读-比较分析-现实投射-创意表达”的完整思辨链条,尤其注重将传统文本解读与现代思辨能力培养相结合,在多维度对话中实现立体的文学素养提升。
课后,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经卫宏副校长开设主题讲座《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的内容选择与实践策略》。她围绕“文本价值”和“学情适配”两大维度,提出应深度挖掘经典作品的“教学金矿”,系统阐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范式转变,强调教学设计应聚焦“一课一得”的核心目标,强调教学实施须避免目标泛化。经校长与在座老师进行小说教学的讨论,并对开课老师的课例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当教研员王建老师以“在语言的丛林里穿行”寄语全场时,暮色已悄然漫过窗棂。这场教研不仅呈现了从文本细读到创作转化的完整闭环,更彰显了语文教学从“知识传递”向“思维生长”的转向。正如改编剧本时学生笔下跃动的台词,评析林冲时迸发的跨时空想象,阅读与写作的相遇,终将在学生心田播下思辨与创造的火种。教育者以匠心雕琢的每一堂课,都在为未来书写着更辽阔的语文篇章——那里既有经典的永恒回响,亦有青春的鲜活表达。
供稿:高一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