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

喧嚣中觅静

发布时间:2020-05-11 浏览次数:1539


王建

提及当下的阅读,消遣与严肃,喧嚣与宁静一直是颇具争议的两组概念。有人提议我们的阅读应顺应时代,让严肃的文学乔装打扮之后登上消遣的舞台,把那些文人雅士从诗词歌赋的冷遇中打捞出来,给他们增添几许“平易近人”的色彩;也有许多学者痛心疾首,害怕高雅的文学在喧嚣中堂而皇之地流于尘俗,给台城边的柳、乌衣巷的燕等带有浓郁幽思的意象注入庸常的味道,让后来者无从追思。当我们被历史的洪流不断冲刷向前,阅读究竟该何去何从?美国文化学者艾伦·雅各布斯的《如何再次拿起书》也许会给你不一样的思路《如何再次拿起书》,英文名为The Pleasures of Reading in An Age of Distraction,意为“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作者用优雅、纯净、充满古典情怀的文字针对当前人们难以静心读书的现状进行一系列的反思。他反对功利性、填鸭式的阅读,提倡随兴而读,享受乐趣。

一、阅读兴致:邂逅与寻访

当我们面对浩瀚的书海时,要如何开始自己的阅读?美国作家莫提默·艾德勒在《如何阅读本书》中提出,人们之所以要阅读,首先是为了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其次是为了娱乐消遣。而雅各布斯则认为,阅读是自我与他人建立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讲究兴趣和喜好。因此,提及阅读兴致,雅各布斯更强调随兴而读。
    随兴而读,那么“兴”从何来?用作者在《不期而遇》一章中提到的词语—“偶然力”来描述再贴切不过。在不经意间,你与一本似乎不太引人注目的小书邂逅,它帮你推开了文学的大门,让你看到广阔的天地。这样的阅读,没有沉重的责任感,无须在读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带着强烈的自豪,郑重其事地从书单上划掉你事先布置给自己的任务,也不会在合上书本的一刹苦苦思索接下去要读的内容是什么。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享受阅读的乐趣,享受闲适的心境。这种不经意间带来的惊喜正如作者所言,“当我们翻页寻找某个特定信息的时候,眼睛会瞄到些奇特的东西,可能是一个词、一个成语、一个人名或者地名,并不是我们本来要找的,但又忍不住想看个究竟”。在作者看来,信马由缰地去读一本书,不为了向任何人炫耀,只是带着纯粹的热情和兴趣,有一种承认自己不能掌控命运的喜悦感。
   
当读完邂逅的作品,遭遇书荒时,雅各布斯告诫我们无须别人开具书单,有一个简单的权宜之计,就是将注意力转向“上游”,从你最喜欢的作家那里模仿阅读。读完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可以溯游而上,去寻访作家喜欢的《巴特兰姆游记》;读完托尔金的《魔戒》,可以逆向探险,徜徉在《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中去。这样的阅读,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更新、更多的快乐,当我们追随莫泊桑找到福楼拜,追随张爱玲读到毛姆,似乎不断地爬山寻美,视野开阔了,思想宽广了,知识来源广泛了,那种畅快的心情就如同傍晚时分在山月的一路指引下,站在山巅回望来时的山间小路,苍苍茫茫,一片青翠邂逅而来,寻访而至,作者满怀希望地告诉我们:“好书正在等待着你。这一点你大可放心当兴致来临时,它们会为你做好准备。
  
二、阅读场域:孤独与狂欢
  
打开书籍,你似乎就开始了一场孤独之旅。如同雅各布斯在《嘘——别说话》一章中告诉我们的那样,在阅读时我们需要为自己建造一座“沉默之墙”。
  
喜欢读书的人似乎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晚来天欲雪,你怀着一纸书香窝在床上潜心缓读,完全意识不到书外还有一个“天凉起风末”的世界;或者咖啡馆里熙熙攘攘,你沉浸在某本小说那百转千回的细腻和欲说还休的狂热中,丝毫没有注意到服务员刚刚询问你是否需要添水……在专注的阅读中我们能不断地沉思,跟着书中的人物回忆自己的如烟往事,觉察自我,反省自我。如同美国当代作家施瓦获所言,阅读教给我们的第一件事,就是“安静地坐上很长时间,并且正视这段时间。我们充满活力、全身心投入这种令人兴奋的精神活动中,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死亡,也忘记了生命中那些不快和痛苦,完全沉浸在永恒的现在和此刻的快乐当中”。
  
当然,阅读又是一种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方式。我们需要和书中人物与作者建立关系,也常常需要和现实生活中的读者建立沟通。在《阅读需要独处,也需要社交》一章中,作者说自己曾经收到过已经毕业的学生写来的信,“回忆起大学的文学课,他们最怀念的就是经常进行的读书讨论会。他们怀念的并不是阅读那些文学价值很高的文本本身,而是这些文本带来的讨论”。
这种“狂欢”式的阅读场域,在我的求学时代也并不鲜见。没课的下午,我常常会跟同学一起,聚到文科楼的某一间教室,谈论着独自阅读时困惑与激昂,一段时间下来,我竟然对“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纯粹美”“依存美”等术语有了朦朦胧胧的认知。很多书自然是没有读完,然而每当我念及自己的这一段读书时光,那些一起埋头研读,一起讨论辨析的阅读方式却常常让我产生一种莫名的愉悦。

“安静的冥想对重要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能否认,人际关系网络也能催生好的想法。”在“自我允许的有限范围”内,阅读需要独处,也需要社交。在孤独的阅读场域你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和一本书联合起来对抗时间;在“狂欢”的讨论场域,你将自己的看法开诚布公,使个人的阐释和评价得到评判和补充。

在承认个人孤独和众人狂欢之间张力的同时,雅各布斯也一再强调,这些跟其他人一同阅读的行为并不是阅读本身,而只能算是阅读的伴随物”,真正的阅读根本不可能抛开独处与沉默这两个因素。
  
三、阅读意义:逃避与共生
  
阅读的意义是什么?茨威格曾将书本定义为“一种能够缓解痛苦和不安的宁静”,英国作家毛姆也说:“养成读书习惯,也就是给自己营造了一个几乎可以逃避生活中一切愁苦的庇护所。”因此,他把自己的读书随笔命名为《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在他们看来,阅读的意义,就是将我们与庸常琐碎的人生和灰暗喧嚣的现实隔开,忘掉所有的烦恼—令人沮丧的失败,深感无助的贫穷,甚至是让人恐惧的死亡。
  
然而,也有不少人认为阅读的意义在于我们能够实现自我生命与书本世界的和谐共生。北京大学洪子诚教授在《我的阅读史》中说:“对于一个常常读书,他的生活与书本关系密切的人来说,这个人的‘阅读史’,其实也就是他的生命史。”换句话说,一个人阅读史就是自己的精神发育史,一个人的生命状态和变化,是和自己的阅读生涯同频共振的。
  
在《当你第一次拿起书》一章中,雅各布斯带着我们重温小时候听人读书和初学读书时的情形,在温暖的记忆中也给我们抛出了这个问题:阅读是一种逃避还是一种共生?作者告诉我们,在繁杂的人生中,“阅读最初就像一个温暖的茧,带给我们安全感,以及牢不可破的被人关爱的感觉,但它逐渐地、无法阻挡地变成了一件让人紧张的事。它变成了一场竞赛,我们身在其中,成功或失败,可能都是孤身一人,而这种不请自来的孤独促使我们去攀附接近那些既能引导方向又能证实我们成就的人”。现实有巨大的对个人生活的裹挟、吞没的力量,使得读者走向文学时,常常带着一种逃避的古老命题;但是,个体的阅读经验,也反过来融合在生命的个体中,形成他们关于苦难、幸福的更深层的理解。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其实不仅仅是一种逃避,更是一种和生活的和解,与生命共舞的过程。
整本书中,作者采用了平和的叙述方式娓娓道来,向我们展示了在消遣至上的今天,我们如何获得有力的“抗体”,在喧嚣中觅静,从书页中形成阅读史,在阅读中建构生命史,从而推开生活的窗子,“望见蓝色大海和帆影”。此外,作者对待电子书和纸质书的态度,对于阅读心理极其细腻的刻画描写,也都会让翻开书本的每一个人心有所思。

《阅读史》的作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说:“文本的存在是无声的存在,直到一个读者开始阅读它,它才打破沉默。只有当灵活的双眼接触那些书页上的符号时,文本才开始变得生动鲜活。所有的写作都依赖于读者的垂青。”这本教我们如何阅读的书也不例外。打开书本,唤醒你的阅读意识,跟着作者去别样的世界看看,一定会看到奇异的风景,美妙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