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从国
蹱魂一词,在词典上找不到,在百度里也没有。但是在许天祥先生的《如东方言辞典》(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里有。蹱魂,音“cònghún”,在外面游荡。小时候放学早,星期日也从不补课,经常是从早蹱到晚,从放学蹱到太阳落,田间沟坎儿,鞋底不知道蹱坏了多少双。哪像现在,不要说在城里了,就是在乡村,许多孩子车接车送,上学坐在车里,放学坐在车上,可以说是从一个“笼子”(房间)经由一个活动的“笼子”(车)转运到另一个“笼子”(教室)。安全倒是安全,可他们哪知道蹱魂的妙处。
不过,蹱魂,流行的说法,叫行走,现在还有专门组织活动的,叫“文化的行走”。在行走中,读自然的山水,读人文的山水。应了孔子的对自然美的欣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也应了人们“学在路上”,游历中学习的理念。
江宁有座“将军山”,有一回,一班高中学生从那儿秋游回来,我课上随口问了一句:“将军山,那个‘将军’是谁呀?”。你看看他,他看看我。“刘伯承?”“陈毅?”“朱元璋?”你一言他一语,都不确定。我不吱声,微笑着。
“是不是岳飞啊?”后面一个男生轻声地说了一句。我狠狠地表扬了那个男生,问他怎么知道的,他说:“猜的。”“你们去将军山蹱了一天,怎么连将军山的那个‘将军’也不知道啊?山上那么大一座‘岳王祠’你们就没人看到吗?岳飞抗金故垒没看到吗?‘卧龙’石没看到吗?”我忍不住又问了一句。
“老师,我们没上山。”“那你们干什么去了?”“老师,我们去吃烧烤的耶。”原来,是一群吃货。山里转了一天,居然不知岳飞名人,不知抗金大事。全然不知学在蹱中,蹱趣无穷也。
宋人王安石说:“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二十多年前在清凉山边上学读书,到了月底想回家,又不想一天都在路上颠簸,便在前一天,在学校食堂吃过晚饭,去下关四号码头乘船,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就到了南通港,到家还能赶上吃早饭。“下关”,有没有“上关”呢?二十多年里,问了好多人,但都没有问对人,因为他们都说不清楚。
2019年我买到一本中国科学社编的《科学的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版)。民国时期著名地理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张其昀大师在《南京之地理环境》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古时长江船舶过金陵者,必在清凉山麓上岸,到南宋时犹然。及长江北迁之后,于是有上下二关之勃兴,明代二关并重,上关犹号繁盛。至近三十年来,下关商业发达,上关(即上新河)遂为所掩,总理之实业计划,以为下关绝无发展之希望,主张筑新港于上下二关之间。以区区一隅之地,援古证今,已不胜有炎凉隔世之感。”张其昀先生这篇文章的落脚写的是“(民国)十九年五月草于中央大学”,这是1930年的文章。这段文字让我豁然开朗,“上关”终于找到了,原来它就在我这些年经常蹱魂的地方。天然地理与人类生活之相互的与变迁的关系,确为极有兴味之事。近年来,南京的下关区并入鼓楼区了,估计不久之后,人们也将忘了“下关”,就像忘了“上关”一样。
孔子有一天问他几个学生的志趣,子路、冉有、公西华都说过了,轮到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作了这样的回答。大意是说,暮春时节,天气变暖,已经可以穿春天的衣服了,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边洗一洗,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认为曾皙的想法最好。两千多年后的我对这句话也有了自己的体悟。欢喜蹱魂,又是个教语文的老师,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事,带着十个八个学生走出教室,撇开试卷堆,到外面来游学,多么美好的教学活动啊。
这些年,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我开设了“‘金陵文脉’读写行”的选修课。“读写行”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到一个地方,读这个地方产生的书籍或作品,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学、文化,或者带一本书去旅行,边走边读,写下自己的体验感悟,创作任意文体的作品。读、写、行结合,汲获养分,滋润生命,健康身体,充实灵魂。
鲁中有沂水,南京有一条千古流芳的文化的河——秦淮河,我的单位在秦淮河河西。东南大学赵建中教授研究认为,“江东”有大、小江东之说,“随着岁月变迁,南京西部这段长江航道慢慢西移,从岸线上说,就是西岸塌,江东涨,大江中的白鹭洲,不断“日长夜大”,与长江东岸的‘涨岸’同步发展,终于从古代的江水沙洲到连片成陆,形成今天南京江东——河西建邺地区”。《史记·项羽本纪》所叙写的项羽自觉愧对江东父老、自刎乌江的故事深入人心,然而在“‘乌江霸王祠’读写行”活动中,当地却有老人这样告诉我们:“项羽不是‘自刎’死的,项羽是‘沉江’死的!”有人反问“老人家,您看过司马迁的《史记》吗?”老人说“什么死鸡活鸡,我不知道,我不识字没文化”。有人又问“那项羽是不是自杀的?”老人说“我不晓得,反正他是沉到江里淹死的……”有人又问“老人家您咋知道项羽是淹死的?”老人回答说“我听我妈说的,我妈是听我外婆说的”……原来项羽之死还有民间版本。读书看文章,要思考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有些“事实”也不见得是“事实”。不能因为司马迁了不起,《史记》伟大,就觉得书里写的就全是对的。
日日行走江东,蹱魂蹱出问题来了。项羽是怎么死的?沉江有几种情况,一种是自己投江,一种是游江,一种是上了船,船沉掉。如果船沉掉,那么可能是船小人多,而项羽又不会游泳……李清照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对项羽是大加赞赏。项羽死了,但他在司马迁心中地位很高,项羽死了,但至今仍有人把他当英雄崇拜敬仰,项羽身上到底有怎样的精神呢?
《儒林外史》第29回中有一段文字:天长才子杜慎卿过江来南京,同友人徜徉雨花台岗上,“坐了半日,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个挑粪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茶,回来再到雨花台看落照。’杜慎卿笑道:‘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一点也不差。’”这就是吴敬梓《儒林外史》时代金陵人的活法!东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定都南京,当时的南京无疑是全国的经济、文化、艺术中心。六朝时期最著名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在南京完成的,比如刘义庆主编的《世说新语》(宋)、萧统主编的《昭明文选》(梁)、范晔编撰的《后汉书》、道教文献《抱朴子》(晋)、佛教文献《弘明集》(梁)等。历史上的李氏南唐建都南京,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这期间南京又获得了繁荣发展。在这特殊的地理环境里,在这样的历史文化积累下,南京的城市文化、居民的思想文化水平,生活方式当然都与他处不同。
蹱还是不蹱,这不是个问题。在行走中体悟风土人情,在风土人情中取料,保持童心,充实灵魂,丰富精神世界,把话说好,把课上好,好得有精气神。我蹱故我在,我行故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