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

倾注爱心,润物无声 ——读《做最好的班主任》有感

发布时间:2020-11-02 浏览次数:1746

 刘加伟

对李镇西老师心仪已久,暑期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品读他的名作《做最好的班主任》,读的过程中常常莫名感动,读后掩卷深思,实是受益良多。

《做最好的班主任》是李镇西老师用心灵写出的作品,这本书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介绍了班主任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一问世便引起广大读者尤其是班主任们的强烈共鸣。以前读过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该作被称为“一本改变千万教师的教育名著,一首感动广大读者的教育诗,一个永远美丽的教育童话。”李镇西被誉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现在再读他的《做最好的班主任》,对此更有深刻的体会。

空洞的说教是苍白无力的。李镇西老师本分地讲述实例,没有板着面孔说教,而是用心来倾诉自己的感动和感悟。作品中流淌着他的爱心、童心、诚心、耐心。感受爱,回报爱,并让一个个爱的故事从心底自然地喷涌出来。

李老师说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以谈起,作为班主任,李镇西老师对逆境中学生的关怀,对后进生的转化,对优秀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都给我很多的启发和感动。是啊,教育的目标绝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单,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所以教育的目标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得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毕竟有别于哲学、逻辑学,虽不拒绝思辨,不缺少逻辑,但更不可缺少爱心,没有爱心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有真诚的爱心才会有教育的灵感,才会有流动的血脉,才会让教育充满人性和生命。爱学生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的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

但倾注爱心并不等于放纵学生。爱心并不能解决教育的一切问题,有人说爱心的泛滥会导致学生的放纵,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其实爱心并不排斥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正如李镇西所说,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因为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道德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同时意味着按文明社会与他人交往的准则规范人的行为,即“强制性”的“养成教育”。凡是离开了严格要求,迁就和纵容学生的爱绝不是我们所提倡的真爱。

李镇西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有很多智慧,许多做法令人耳目一新。如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李老师都会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送给学生们一句话: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句话成为了班里的口号。每个同学在为班级做事的时候都会想起这句话,这句话像种子一样播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这句话无论对班级正确舆论的营造,还是孩子心灵的重塑都至关重要。李镇西老师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是这本书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是学生老师,同时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正因如此,他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尊重,赢得了教育的主动权。李老师认为他的教育是向学生“还债”,话虽略有偏颇,但的确发人深省,教师认真教育,本是教师的本分、职责,一味地要求学生感恩显然并不恰当,互相感动,互相感恩。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爱心的倾注总会换回学生的爱心。教育自然事半功倍。

我自己也深有体会,也许正是因为我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投入了爱心,所以学生会在毕业或工作多年仍然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对我的感激和亲近。高一分班后,原来所教的班级学生在我生日的时候相约到老教室给我庆祝,给了我很深的感动,每人一句话的小纸条倾诉了他们的爱,成为我永远的心灵珍藏。学生评教,我能有95%以上的满意率,不正是爱心的回报吗?每当这种时候,我总是在感动之余,心生惭愧,觉得自己对学生的爱还远远不够,自己的工作中还有很多不当之处,对学生的教育还缺乏耐心。学生的爱的回报不但给了我班主任工作的动力,还给了我鞭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是我的老师。

李镇西老师认为保持一颗童心十分重要。我深受启发,是啊,教师面对的学生都是孩子,要保护他们的童心,教师就必须有一颗理解他们的童心。很难设想没有童心的老师会赢来学生的喜爱,因为没有童心,哪来学生喜欢的幽默?没有童心怎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创新的欲望?

李镇西老师成名后能淡泊名利也让人钦佩不已。与时下那些沽名钓誉,汲汲于名利,为名缰利锁所困的一些所谓知识分子相比不啻有霄壤之别。

我想,做好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少一些欲望,多一些付出,用爱点亮希望,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换来学生的成人成才是我人生最大的意义。

做班主任,累并快乐着,我将努力到永远,无怨亦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