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

重返心灵 回归原点 ——读《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有感

发布时间:2020-12-03 浏览次数:1701

 龚雪

 

最近网上阅卷读到两段学生作文,再次引发了我对自己工作的思考:

生:我们不是王思聪,一出生爸爸就是王健林,从此生活开挂一样。在这个世上,谁不想变成富翁?谁不想不用付出汗水和努力就成功?都想这样!可是我们没有好的条件,没有天才的智商……

生:人们常说:梦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我的班主任躺在椅子上,在我们自习时百无聊赖地吱一句:“努力吧,考个二本你们以后还能在社会上有口饭吃。”

前一个学生的话语中透着辛酸与无奈,丝毫感受不到对父母的感激和对自身价值的确认。也让我想到那个说自己太优秀,父母根本配不上自己的十岁男童。后一个学生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到这位班主任的苦心和无奈,但太功利。言为心声,这样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让我困惑,难倒这就是我们期待的教育?

显然不应该是这样!李政涛教授的这本《重教教师的精神宇宙》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他说:“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一定有教育。不同的教育,培养出不同的人,并各自拥有不同的人生。教育之所以重要,无非是因为它与每个人的人生同在。不同的教育,造就不同的人生:有的教育让人获得自由和解放,从而拥有自由创造的人生,有的教育则使人受到束缚和压制,度过的是充满枷锁的一生;有的教育赋予人生以尊严和价值,有的教育则会降低人生的层次——降落到动物和工具的层次”,“作为教师,思考今日教育的起点,不再是‘我们要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而是‘我们要给学生什么样的人生’。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你想给他们什么样的人生,就会给他们什么样的教育。另一面是:你给了他们什么样的教育,就会让他们度过什么样的人生。教育与人生的关系的真谛,大抵如此。”这样的文字触目惊心,虽说教育是多方面的,教育结果是合力的作用,但教师无疑在学生的生命成长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在我坚定地相信,教师的成长和发展,首先是心灵,然后才是专业。教师要实现真正的专业成长,必先建设自己的心灵世界,或者用李教授的话说,必先重建自己的精神宇宙。重建,就是彻底打破,作者之所以用这个词,我认为他对教师的精神宇宙并非全盘否定,而是想强调建设的力度和广度。重建的对象,是我们的精神宇宙,特别是在功利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我们的精神世界。所以李教授强调:“要开掘出自身生长的源泉,教师特别需要摆脱对外界的依赖,转而深深沉浸于寂寞之中,以此使生命的根基获得自生长的能量。”因此,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质或要底,在于自我精神力量的生长。刚才提及的认为自己天赋异禀,父母配不上自己的孩子,网上说他被不少老师评价:“我希望有这样的学生,但是我不想有这样的孩子”。这些老师的评价我也不敢苟同,这个孩子的心中有什么?有分数,有功利,有比较,有不平,唯独没有人性的美!这也是我看到上述学生语段感到惊惧的原因。

怀特海曾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我再次清楚地意识到:假如我们急切地灌输教材知识、大纲考点以求短期获得高分,学生成长所需要的其他养分流失太多,注定性格扭曲,何谈美好人生?教育不应该多给学生一些精神的滋养吗?作为传承文明的一份子,始终保持冷静、理智、清醒的头脑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所谓美好的教育,不过是无限趋近于教育的本质,无限趋近于人的生命发展和精神成长。我们应该不断地审视自己,审视我们的精神世界,审视我们到底给了成长中的孩子怎样的精神底色。如果我们今天的教育痴迷于零碎的知识、呆滞的思想,并为这零碎和呆滞所囿。教育,如果不能使人的思想、精神、灵魂更自由,又有什么用呢?这恐怕是我们每个从事教育的人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呵护教育美的首要责任者是教育者。要想激发、创生并呵护教育之美,教育者首先要成为美的教育者。而能否成为美的教育者,取决于教育者对待生命和人性的态度。教育者的使命就是“成人之美”,成就人性之美。让我们共同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