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许多语文教师一样,他经常会想:语文何为?语文教育比较好的样态是什么样?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以“十五个任务群”形式出现的教学内容和主体多元的评价方式,他坚定地以为:贴近人性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符合人性的目标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目标。守住人性最本质的需要,培植它,浇灌它,照耀它,引导它,成就它,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就能够得到体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就能够得到生长,并最终开花结果,芬芳世界。他就是来自金陵中学河西分校高中部的王建老师,一起聆听他的语文教育故事。
金中河西高中部 王建老师
王建,金陵中学河西分校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市优秀班主任,市优秀青年教师,区学科带头人,优秀教育工作者。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南京市“优秀教学个人”。“生命语文”倡导者、多家期刊专栏作者。人民出版社“名著课程化阅读丛书”语文统编高中名著图书编者、鲁迅文化基金会立人教育研究会教研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
持续研究近多年的课题“‘生命语文’理念教育特征与实践深化研究”于2018年11月顺利结题;课题“整本书阅读实施困境及突围策略”于2020年7月在南京市教科所立项。
两次获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两次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应邀各地讲学50余场,2017年8月应人民教育出版社之邀做部编教材培训讲座。近几年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多在《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月刊》等核心期刊发表,与他人合著出版书籍5部。指导学生在各类正规刊物上发表文章100余篇。
教育格言:让教育成为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
面对新一届学生,他总是把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做一个整体性的规划,试图以语文方式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系统。他沿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教育目标:以生命为轴心赋予学生以丰富的感性经验、精准的理性认知、美好的知性素养。
丰富学生感性经验
读诗是每一届学生都是必须要做的,但论诗易,入心难。诗歌的阅读与写作,是个大而困难的命题,尤其高中阶段,由于思维渐趋理性、学业压力巨大等原因,学生渐渐远离了诗,没有接触过大量高品质的诗。但作为纯真的少年,他们原本与诗歌有着天然的亲近。诗歌本是生活的常态,今天的语文课堂怎能辜负诗?
教学中,他尝试诗歌的阅读和写作教学,利用课堂的零碎时间给学生介绍诗歌,一起朗读、拟标题、提问、续写、摹写,一起研究诗与散文、小说、绘画等不同艺术形式如何互相转化。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这样一首孩子们从小就会背、熟悉到了不能再熟悉的唐诗,放到高中课堂,还能重新唤起新鲜感和诗意吗?但他发现《静夜思变调》能让古诗“动起来”。
受其启发,他在教学中作这样的尝试。李白《将进酒》的开篇素来为人称道: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如果拿掉“君不见”,变成: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力量上就削弱了很多。“君不见”相当于“你看!”是一个重拳式的提醒——浑浑噩噩的人生中,突然有人捶醒我们,让我们意识到时间无可挽回、永不停止的流逝。对此,我们痛彻心扉却又无可奈何,这正是穿越古今的永恒的生命之痛。
继续压缩成:
黄河之水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原来的诗句中,有广阔的、相互融合的时间与空间。删去“天上”与“高堂”,诗歌的空间感丧失了部分,气势上弱了很多。
这样的比较后,学生将开篇压缩成七言,尽量多地保留原意。一般而言,压缩会减损诗意,可比照体会原诗的饱满淋漓之美;或许也会有出色的创造,与原诗构成一种有意味的对照。学生的改写如下:
黄河奔流不复回
黄河入海不复回
镜中青丝暮成雪
朝之青丝暮成雪
镜悲青丝暮成雪
黄河倾海不复回
青丝染尘冷似雪
“倾”快而有力,“染”则慢,静,持久。“尘”暗示俗世纷扰,“霜”则暗示高洁之志。可借此琢磨古诗“炼字”的妙处。
天水落海难回首
青丝对镜忽白头
“忽”传达出时间的“短”、情绪的“惊”,如换成“已”,则无此种情味。
至此,汉语的简洁之美、含蓄之美、变幻之美,学生都印刻在心,甚至想要创造这样的美。
他一直与学生寻找柔和之光照亮生命,让诗歌成为生活。学会从一个汉字,一片树叶,一滴雨水中去寻找诗意,形成一节节诗韵流淌,完整而又丰富的课。课堂学习可以结束,但诗歌要留在生命里,成为永恒的“家园”。
发展学生理性认识
教学中,他设置任务情境,努力打造学习场域,将自己变成教学共同体中的一员,并成为一个有智慧有力量的守护者。课堂上,他坚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依着学生的天性与生命本色去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长此以往,学生才在思维深处掀起风暴,理性认识才能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生命语文课堂,欣赏各种不同的声音,鼓励各种不同的发现,鼓励每一个人做自己,守护自己性情的本相,做一个灵魂可以随时随处自由舞蹈的人。这一切与与《课程标准》核心素养不谋而合。
灵性关乎学生未来成长,但面对高中语文教育的现实,要处理好“学生未来发展”与“学生眼前利益”的关系。否则灵性得不到养护,成绩也会受到指摘。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他一直在做着以下几件事:落实学生阅读成长反思;促进学生创作开花结果。
平时教学时候,王老师特别重视孩子的阅读反思,因为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提高,又切实地收获,提升自己的阅读质量,丰富自己生命内涵。比如:前不久他和学生一起复习考点“小说阅读”之后,让大家回去之后写一个复习反思。细读了学生交上来的总结,他发现不少学生已经自觉地“跳出了成绩”看问题,谈到了自己“知识储备”之外的一些素养。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谈到了“人性”的问题。这已经暗合了长期困扰教师、令教师长久思索的问题。其实,要做好小说文本阅读题,不仅仅要有知识的储备,更要有文化、道德、品行等方面的修养,也就是要有“人性”的光辉!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说:“只要有人为快乐而做什么事情,而他的快乐能够变成他人的快乐,就足够了:那时,所有的空间、高度和距离都变了,城市也变了,变成水晶的,像蜻蜓般透明。
语文,给生命以力量,也给人以快乐,他始终相信为快乐做事,生命就会收获更多美好。就算现实中有困境,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
转自2023年06月09日建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