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问苍穹 青衿致远守初心
尊敬的校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康教授:大家早上好!当春日的暖阳倾洒在美丽的河西校园,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浪漫的想象:此刻在距离我们400公里的太空中,天宫空间站的舷窗正映着地球的蔚蓝。这抹蓝色,既连着古人 "可上九天揽月" 的千年遐思,也牵着我们对苍穹诗意的凝望。每当说起航天,林致涵同学,我特别想知道你想到的会是什么呢?
林致涵:我会想到发射的火箭、出舱的宇航员,还有外星人,但有时候我又在想航天是不是离我们生活太遥远了,我们为什么不把这些钱留在地面上修更多的高铁,造更多的飞机,让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航天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影响呢?
康教授:或许你没意识到,我们的生活早已被航天科技深深重塑:当外卖小哥的电动车在街巷穿梭,是北斗卫星为他指引方向;当我们通过手机视频与海外亲友畅聊,是天通卫星在 3.6 万公里高空搭建通信桥梁;当气象预警提前48小时送达,是风云卫星在大气层中捕捉每一丝风云变幻。这些曾在神话中出现的 "千里眼"" 顺风耳 ",已化作现代生活的基础设施。更令人振奋的是,人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SpaceX 的可回收火箭将太空旅游票价拉低到20万美元,中国的长征九号重型火箭正在总装测试,"嫦娥七号" 将在月球南极寻找水冰,"天问三号" 计划从火星采样返回。当我们的祖辈还在为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奋斗时,你们这一代将见证人类首次登陆小行星,甚至开启火星移民的新纪元。
林致涵:回望历史,当1969年美国实现人类首次登月的创举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1970年才上天。曾经,在航天的赛道上,我们落下了太远。在当年,我们似乎都看不到那些航天强国的身影;但太空传来的“东方红”乐曲,却拉开了我国波澜壮阔的航天史。2003年杨利伟进入太空时,西方媒体曾断言 "中国航天至少落后美国40年",但二十年后的今天,中国航天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的跨越,那中国航天人是如何在短短五十多年的时间内从零做起,将中国航天事业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的?
康教授:答案,就写在航天人的故事里。中国航天人秉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精神艰苦奋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他们之中,涌现出很多一直被传颂的感人事迹。我相信两弹一星的元勋钱学森、北斗总设计师孙家栋院
士、"嫦娥之父"叶培建院士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这里我讲讲发生在我身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