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心灵声音 拥抱成长力量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初中部的心理老师吴昊桐。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聆听心灵声音拥抱成长力量》。 五月是我们学校的心理健康月,在这个特别的月份里,我们要给自己更多的关注,去了解、接纳、关怀这个陪伴我们最久的人——自己。我们要尝试花更多的时间与自己对话和相处,去听一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说到倾听自己的心声,我想问问大家,你有多久没有去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了呢?我们习惯了按照外部的指令完成一件又一件事情,并要求自己做得足够好,以期成为一名好孩子、好学生、好老师、好家长。我们十分在意任务的完成效果,却很少关注过程中我们的真实感受与体验。 不仅如此,当我们偶尔想要谈谈自己所思所感时,也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回应:好好学习、好好干活就是了,想那么多做什么!那么,我们的感受真的这么不值一提吗?当然不是,我们不是机器,而是一个有情绪、有感知的人。心理咨询师认为每个人的感受、体验很重要,需要被听到。因为这些感受、心情,或者说我们的心声,并不是矫情,而是身体带给我们最真实的反馈,我们通过这些心声了解自己当下的状态,发现自己真实的需要。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当我们开始关注到自己的情绪、想法、愿望和需要,并把它们整合起来的时候,我们会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 “自我”,感受到一种内在的“自我力量”。经常压抑感受、忽略需求,会让人疲惫倦怠,内心迷茫彷徨,迷失真正的自我。 那么我们该如何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呢? 首先,我们要有意识地去觉察,尝试用语言客观描述出当下的心情感受。比如上午连上五节课,我感觉身体又累又饿,想到一会儿去食堂还要排长队,心里又感到非常烦躁郁闷;再比如朋友擅自动用了我的物品,我对他这种行为感到有些不快,甚至有些生气。觉察到感受、并用语言客观地描述感受是我们听到自己内心声音的第一步。 第二,不去评价自己的感受,而是要去探索感受背后真实的需要。比如,上午最后一节课又饿又累,很烦躁,不需要责怪自己为什么脑袋昏昏沉沉、不能打起精神听课,因为这样的感受在提醒我们身体需要食物与休息。满足了这些基本需要,我们才有力量满足其他更高级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再比如我们对朋友擅自动用了自己的物品感到不满,不需要去怀疑自己是不是太斤斤计较了,因为这种不满是在提醒我们自己的边界受到了侵犯,我们希望得到尊重。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一种被保留下来的感受、情绪,无论是积
2021/05/10
我校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同举办相风鸟雕塑揭幕仪式
在4月26日上午举行的升旗仪式上,我校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同举行了“相风鸟”雕塑的揭幕仪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书记、副校长王尧和我校校长穆耕森分别致辞,并为“相风鸟”雕塑揭幕。出席揭牌仪式的领导还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工处副处长郝咏梅,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詹筱茹,我校党委书记肖立荣,副校长赵建宁,以及中学部全体师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书记、副校长王尧介绍,金中河西是南信大的生源基地,多年来和南信大有良好的交流合作。两所学校共同举办的相风鸟雕塑揭幕活动非常的有意义,此雕塑作为南信大献礼,一是基于考古发现相风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并被使用的测风仪,这一主题雕塑可以彰显我们中华文明对气象科学的探索和研究源远流长;二是基于南信大创建以来致力于气象科学研究的传统,这一古朴厚重的相风鸟主题雕塑矗立在现代化优美校园,不仅能够增添校园的景致,更能够突显学校深厚的科学研究底蕴与传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尧致辞 捐赠仪式上,王尧副校长还向广大学子介绍了南信大办学历史、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升学、未来发展等情况。 穆耕森校长致答谢词 穆校长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表示感谢,他表示,今天在此举行揭幕仪式,这是两所学校友谊的见证,更是南信大对我校高品质发展的期待。今后,学校将秉持“一体优势,人本价值,未来生态”的发展定位,确立“健雅诚仁、未来胜任”的育人目标,为南信大等著名高校输送更多的优质生源,为社会培养志向远大、担当有为的有用人才。 图为“相风鸟”雕塑,现坐落于教学楼北侧
2021/04/26
让阅读点燃生命的火花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金陵图书馆馆员马小翠。感谢金陵中学河西分校领导和老师的热情相邀,让我在第26个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之际,在金中河西这庄严的升旗仪式上,有了一个和大家交流读书心得的机会。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让阅读点燃生命的火花》。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这个节日的设定可以上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1930年4月23日,“西班牙自由节”与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大众节日“圣乔治节”合并。传说,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象征着知识与力量。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由此相沿成习。 如果说阅读是获取知识、收集信息、形成自我思维的过程,那读书几乎就是这个过程的具象化,而落脚点就是书。但当有了互联网,知识的展现形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字,而是通过更加丰富、便捷、更低成本的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倡导读书的声音就低沉了。曾经关于“纸质书”和“电子书”哪个好的争论甚嚣尘上。但其实,就我看来,这两者未有什么不同。“纸质书”有人文情怀、有仪式感,“电子书”方便快捷、随时随地,这件事的重点并不是用什么工具去阅读,而在于阅读本身。邓公说“无论黑猫、白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无论是“电子书”还是“纸质书”,只要能让你静心阅读的就是好“书”。甚至,我们说得更绝对一些,都不一定要是书,可以是电影、可以是电视剧、可以是新番、可以是UP主的视频,也可以是抖音快手,一键三联…… 关键是,通过这些渠道传递给你的信息,你是否接收到了,是否转化成了知识,你有没有通过这一扇扇的窗户,发现更广阔的天地,沁润更丰富的情感,为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形成更多不同于课堂的思考和经验,最终成为自己的学识。如果是这样,那这些都是书,而你都是在阅读。 当然,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为什么我们现在会面临短视频对阅读的冲击,大家的注意力越来越短、兴奋点越来越高、耐心越来越少。我们常常刷视频一刷就是一下午,一点儿不费劲,但阅读不同,阅读是漫长的、痛苦的,从中攫取知识的过程更是曲折的。你在读《追忆似水年华》的时候,也没有弹幕的朋友告诉你,“坚持坚持,挺过这一集,下一集就好看了”;你在读《基督山恩仇录》的时候,封面上也没写“起点爽文,龙王归来”。 阅读是有益的,但阅读
2021/04/19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子: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初二(19)班的蔡一豪。今天的国旗下讲话将由我和我的父亲一起为大家讲述“渡江第一船----京电号”的故事。 父:一座南京城,浓缩了中国近代百年沧桑。我的爸爸是南京人,也是一位老兵,他是渡江战役的一名炮兵,解放后被分配到工厂,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炼钢工人,默默无闻的为四化做贡献。每年4月23日,他总会去南京长江大桥边上,临江而立,望滚滚长江东逝水,峥嵘岁月,历历在目;还会去渡江胜利纪念馆,一张一张历史照片细细辨认回忆,再一点点娓娓道来。说到动情处,唱起军歌,神情专注而坚定。“团结一致、同舟共济,不畏艰险、勇于拼搏,坚韧不拔、敢于争先”的渡江第一船精神从他的眼神里流出。红色基因就这样镌刻在我们的心中。                                 子:2021年的4月23日是南京解放72周年的纪念日。爷爷说今年要让我陪同到江边,一定要再给我讲讲“渡江第一船---京电号”的故事。  这个故事大家可能比较陌生,我最初也不懂得它的真正内涵。以前爷爷曾告诉过我,“京电号”是国家一级革命文物,也是渡江胜利纪念馆的镇馆之宝。1949年4月22日夜,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35军第103师的120名解放军指战员作为渡江的第一支部队,在“京电号”上架起了数挺机枪,从江北浦口码头出发,冒着南岸射来的密集炮火渡过长江,该船因此享有“渡江第一船”的美誉。邓小平、陈毅也是乘坐它渡过长江,见证了南京解放。 父:看来你听得很认真,那你知道“京电号”是如何从一艘下关电厂的运煤船成为渡江第一船的吗? 子:当然知道。1949年4月21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完全占领江浦、浦口和浦镇。当时,国民党军为了阻止解放军渡江,对长江两岸实行了严密的军事封锁,所有的船只不是被烧毁就是被打沉,来不及破坏的也全部拖走。当解放军数万人马集结在江北时,沿岸已经没有任何可以渡江的船了。 为了尽快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士们想方
2021/04/12
“河西讲坛”精彩开讲!和著名作家叶兆言一起“回望南京”
为营造学校浓厚的文化氛围,拓展师生的境界、视野和格局。让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巨大力量。4月2日下午,我校在千人报告厅举办“河西讲坛”,邀请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叶兆言先生为全校教职工和学生代表带来“回望南京”的专题讲座。 叶兆言,1957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获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 198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作品有《一九三七年的爱情》《刻骨铭心》《乡关何处》《花影》《花煞》等四百余万字。曾获1987-1988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首届江苏文学艺术奖等多种奖项。2019年新著《南京传》刚一出版即引发普遍关注,荣登《收获》文学排行榜非虚构类第二名。 叶先生从国旗的演变谈起,说到南京这座城对增强国家认同感的重要作用;又谈到九华山佛塔的由来,有小见大,叶先生说:“叙述故事的时候,就把历史说出来了,没有一个伟大的诗人没有说过南京,回望南京这座城的历史,就是把南京作为窗口,看一看中国的历史。”最后,叶先生谈到秦淮河和长江,南京的历史就是从秦淮河两岸发展起来的,秦淮河和长江在历史的长河里孕育着南京这座城。 高三年级同学向叶先生请教好文章的标准 互动问答环节来自各学部的老师学生踊跃举手提问,叶先生真诚、朴实、智慧的回答赢得大家阵阵掌声。 Q:作为语文老师,怎样让同学更多了解南京文化? A:要带着学生走出去,多看多接触,拓宽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初中部年级主任 钱静 Q:我是南京大学中文专业硕士,现在在国际部教语文。南京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文学之都”,对于宣传南京,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您有什么好建议好想法? A:作为本土作家,我要做的是努力写出好的作品,而对于城市建设来说,我认为要多举办文学活动,提高南京人对文学的热情。 国际部语文老师 张威 Q:您对即将参加高考写高考作文的同学有什么建议? A:高考作文不要想着要写好,关键是不要写坏、不要写杂,还有老生常谈的就是开头一定要写好。 高中部语文老师 朱从国 讲座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与叶先生热烈讨论,并请叶先生签名、合影留念 学校是一种文化存在,文化品质决定着学校的品质,一个学校一定以它的文化而著称,以文化而站立。未来,我们将继续举办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丰
2021/04/02
遵守公共礼仪,共建最美河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国际部的孙英杰。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主题是《遵守公共礼仪,共建最美河西》。 阳春三月,生机盎然,漫步在金中河西的校园里,总能感受到大家洋溢的热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今天,不仅是新学期开学第六周的首日,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全国中小学生安全宣传教育日。1996年,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公安部、交通部和卫生部等国家重要机构,联合发布了《关于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通知》,正式确定每年三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设立这一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推动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大力降低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率,维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那么,安全和我们今天讨论的“公共礼仪”之间,又有什么密不可分的联系呢? 所谓“公共礼仪”,指的是大家在公共场所需要认真遵守的礼仪,集中体现为“社会公德”。在社会交往中,培养良好的公共礼仪不仅可以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更能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遵守公共场所礼仪的诸多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对“秩序”的尊重;而在社会生活中,不管是遵守行走之礼、观赏之礼,还是游览之礼,核心都是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秩序”,这将很大程度提升我们的安全意识,让大家共同维护好一个安全有序的和谐环境。 那么,回归到现实生活,需要我们如何做才能更好地遵守公共礼仪、维护公共安全呢?具体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遵守文雅行走之礼。行走是最引人注目的体态语言之一,正确的走姿体现为一种动态之美,既能体现出个人风度,又能体现出一个人的自我修养。我们在行走之时要格外注重公共礼仪,切忌勾肩搭背、拉拉扯扯,上下楼梯时坚持一步一阶、注意安全。课间活动时要轻声慢步,不可东张西望,更不要在走廊内奔跑和追逐打闹……这些关于行走的注意事项,不仅是公共礼仪的内在要求,更是维护人身安全的重要守则。 第二,遵守出游观赏之礼。很多同学会在假期选择和家人一起出游,不管是在国内景区观赏景点、欣赏比赛,还是出国旅行,大家都应该时刻牢记一些最基本的观赏礼仪。比如,在观看文艺表演和体育比赛时,要遵守现场演出秩序,认真爱护场地周围环境,专心欣赏并对精彩的表现礼貌喝彩。当今时代,社交媒体发达,大家在参观类似博物馆等场所时,要爱护历史文物,未经允许不要随意拍照摄像,更不要随意发表偏激的个人观点。 第三,遵守男女同学正确交往之礼。中学阶段的男女同学正处于生
2021/04/01
建邺区第九届高中生“五四”辩论赛在我校顺利举行!
建邺区高中生辩论赛,是一项建邺区传统的教学活动。今天下午,建邺区第九届高中生“五四”辩论赛在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千人报告厅举行。在本次比赛中,金陵中学河西分校代表队三辩张鑫宁同学荣获本场个人最高奖“最佳辩手奖”称号,二辩周子涵同学荣获“最佳风度奖”称号,四辩濮准印同学荣获“最佳合作奖”称号,一辩丁梓涵同学荣获“最佳思辨”称号。 正方是建邺高中辩论队,辩题是“讲述时代英雄故事,重在挖掘平凡人的不平凡事”;反方是金陵中学河西分校辩论队,辩题是“讲述时代英雄故事,重在挖掘不平凡人的平凡事”。赛场气氛紧张而又激烈,双方辩手针锋相对,你来我往却又不失风度。良好的风度出色的口才使观众折服。正反方辩手清晰的思路和巧妙的陈词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杰出的风姿,超卓的口才使现场观众折服,掌声不停。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党委副书记、副社长,南京师范大学创意创作院执行院长、课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鹏博士;鼓楼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语文学科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曹茂昌主任;建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政治学科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许冬红主任;建邺区教育局中教科孙晶科长等参加了本次活动。
2021/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