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三家长心理沙龙在我校心理活动室如期举行

3月30日下午,我校举办了初高三家长心理沙龙,本次家长沙龙由我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专职心理老师马荣先主持,几十余名考生家长自愿前来参加,一起探讨家长如何和孩子们一起共度中高考前的这个特殊阶段。 中高考的备考阶段,面对孩子在考前可能出现的困惑:焦虑烦躁、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情绪不能自控、爱胡思乱想、畏难情绪很重、存在着攀比,功利心态,不能正确客观的评价自己和看待考试等状况。家长们也存在着过大的心理负担,往往无所适从,马老师重点剖析了家长的心理状态,正确平衡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才能给他们恰当的帮助和有效的支持。 经过2个小时的心理沙龙,每个家长的心理也都有了自己的答案,家长不仅仅要给孩子提供饮食起居的生活保障,他们更是孩子心灵、行为的榜样,家长的心态也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在调整自己心态的同时,多关注孩子心理状态,切勿因自己的焦虑影响到孩子。给孩子提供有效的帮助,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活动中家长们畅所欲言,积极表达,都表示对此次活动受益匪浅。 五月份是我校心理健康月,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将围绕主题展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现自我,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初高三家长沙龙
2018/04/04

补课,你怎么看?

最近上海市进行了一项关于15万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过辅导班的孩子在生活自理、主动性、专注和坚持、身体健康、情绪和睡眠适应性上低于没有参加过辅导班的孩子,而没有参加过辅导班的孩子仅仅在知识适应性上(如拼音、识字、写字、数学学习和英语学习)低于参加过辅导班的孩子。从长期来看,孩子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学习品质才是其可持续学习的重要基础,而非一时的知识储备。 结果一出,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关注。于是,媒体纷纷打出《上海一年级小学生睡眠时间增加,不上辅导班更能学》、《没上学前辅导班,学习动力更持久》、《上海小学一年级学习调查发布:没上过辅导班的孩子后劲更足》等吸人眼球的标题。 集中化补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近十年来逐渐发展成为各年龄层学生的“必修课”,且补课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尽管家长们眼看着各种补习班占据孩子的周末,堆积如山的作业侵占孩子的睡眠时间,但还是不愿意放弃给孩子报补习班。最大的原因是,其他的孩子都报了补习班,会比自己的孩子掌握更多知识,不补课便会落后。同时,大部分中小学不仅不反对学生课外补课,还乐意看到学生通过大量补课提高学习成绩。 那么,是不是就不该再让孩子补课了哪?其实要打破家长心中的忧虑,光凭一次两次的“摆事实、讲道理”是不够的。为孩子减负的口号,已经喊了许多年,但事实却朝着“减负”的反方向发展。在外界重重压力下,仅靠一项调查和几篇新闻报道,根治多年的顽疾,几乎是不可能的。总有来自社会各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和压力,动摇家长的决心。 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家长需要的是持续、有效的信息掌握和科学指导。如果父母能实时掌握孩子各方面能力和非能力的发展情况,就可以对补课的效果有更深入和准确的认识,从而决定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补课。事实上,通过一次报道将所有的补课一棒子打死,也是过于极端的做法。补课本身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方式、方法上出现了问题,反而影响了孩子长期的学业成就。 在欧美国家,有智力超常儿童的“天才教育”计划,对那些智力水平最优的3%-5%儿童进行更高强度、针对性的教育,与中国儿童普遍接受的超前“补课”有些类似。只是欧美国家的“天才教育”计划是针对早慧儿童,他们适合一般同龄孩子难以接受的超前教育,因此“补课”对这些孩子的学业成就不仅没有影响,反而有极大的提高和帮助。如果补课风盛行的情况下,父母尚不能放弃给孩子报补习班,那么就应该从了解自己
2018/04/03

你值得被爱,无论成功或失败

                         ——节选自简单心理 “事情还没开始,我就在自己的想象里失败了一万次。”                                                      从什么时候开始,你不再相信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心里对自己讲话,这些声音,就是我们内在的声音。                                                     有时这些话语是积极的,鼓励我们坚持跑完最后几米,安慰我们度过艰难的时光。 但是有时它却变成消极的、惩罚性的。它指责我们未能实现期待,指责我们不够优秀,让我们误以为自己不值得被爱。 实际上,这些话语并不是我们生来就具有的,那么它们是来自于哪里呢?                                        
2018/03/22

聊天时,5个让人感觉舒服的小技巧

赞美行为而非个人 举例来说,如果对方是厨师,千万不要说:你真是了不起的厨师。他心里知道有更多厨师比他还优秀。但如果你告诉他,你一星期有一半的时间会到他的餐厅吃饭,这就是非常高明的恭维。 客套话也要说得恰到好处 客气话是表示你的恭敬和感激,所以要适可而止。 如果对方是经由他人间接听到你的称赞,比你直接告诉本人更多了一份惊喜。相反地,如果是批评对方,千万不要透过第三者告诉当事人,避免加油添醋。 面对别人的称赞,说声谢谢就好 一般人被称赞时,多半会回答还好!或是以笑容带过。与其这样,不如坦率接受并直接跟对方说谢谢。有时候对方称赞我们的服饰或某样东西,如果你说:这只是便宜货!反而会让对方尴尬。 有欣赏竞争对手的雅量 当你的对手或讨厌的人被称赞时,不要急着说:可是…,就算你不认同对方,表面上还是要说:是啊,他很努力。显示自己的雅量。 批评的三个要点 忠言未必逆耳,即便你是好意,对方也未必会领情,甚至误解你的好意。除非你和对方有一定的交情或信任基础,否则不要随意提出批评。 不要当着外人的面批评自己的朋友或同事,这些话私底下关起门来说就好。 提出批评之外,还应该提供正面的改进建议,才可以让你的批评更有说服力。
2018/03/22

你知道吗?自拍泄露了你的性格

从古至今我们似乎很喜欢捕捉些丰富的表情,如用文字、绘画、模仿、照相、录像等方式,把一些觉得有意思的表情记录下来,这个表情可以是别人的也可以是自己的,最常见的当然是自拍啦!近几年突然火起来的自拍让不少人找到了自信以及生活的乐趣!!!(45°仰望天空的美......) 淡四!你造吗,看似平凡的照片其实出卖了你,不管你花了多长时间摆pose、找角度、用美颜、卖萌、后期加滤镜,反正,一眼就能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信不信? 1. Selfie-自拍 人类历史上第一张自拍照出现在1839年的英国。2013年,“Selfie”成为《牛津英语词典》年度热词,通常指人们利用智能手机或摄影机拍下自己的样貌。完成一张自拍后,人们能看到他们相片中的模样以及决定是否在社交媒体中展示。这已经成为现代人们自我表达和自我代言的媒介。 2. 自拍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你可能认为这只是一张简简单单的照片,但我们的自拍方式可以揭示我们很多的个性。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五位研究者共同完成了一项非常有意思的研究,他们发现在拍照时我们做出的姿势、拍摄照片的位置,甚至拍摄照片的角度都能揭示了我们的性格。) 研究者们在新浪微博中选取了11,953,485名用户,并给随机选择的50000名用户发送参与请求。最终共有505名用户参与实验。所有参与者都会填写一份大五人格量表并填写微博使用的相关信息问卷。然后,研究者将参与者微博中的自拍照片进行编码评定。结果发现在自拍照中共有13个线索:嘟嘴、按嘴唇、情绪、眼睛看摄像头、相机高度、相机位置、面部能见度、呈现身体部位、单独自拍、位置信息、公共位置、私人空间位置位置、后期处理。 研究结果发现: 1. 宜人性与积极情绪、是否看镜头显著相关,与相机高度显著负相关。即具有越高宜人性特质的个人,笑的更加开心,也更有可能从下往上拍照并且眼睛更愿意看镜头。 2. 神经质与嘟嘴、单独自拍显著正相关。这类人格特征占主导的人在拍照时倾向于做出嘟嘟嘴等夸张表情并且和他人合照的自拍较少,画面更多是自己一个人。 3. 尽责性与私人空间位置、嘟嘴、后期处理呈显著负相关,与积极情绪、公共位置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个人尽责特质越高,越不愿意在照片中透露私人隐私,较少做出夸张的面部表情以及较少使用后期处理。 4. 开放性与积极情绪显著正相关。如果一个人呈现出来
2018/03/16

哭吧,没事

                                                 ——摘自“简单心理” 这一天一位朋友同我说,“我这几天心情蛮好的。” 我愣了好一会。“那挺好的呀,”我说。 一周前,他搞砸了一场很重要的考试。我知道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这场考试,所以他和我说这些,我一时间有些疑惑。 “为什么跟我说这个?”我问他。 “我这几天心情蛮好的,”他说,“但那是因为大家都希望我振作。可是我想要继续沮丧下去。这么多的心血都付诸东流了,它值得我好好沮丧。” “可是我已经让亲人们太担心了。”他接着说,“他们鼓励我,也很关心我,我不好意思不高兴。”  “你能高兴起来吗?”我问。 “能。”他说,“但是不对劲,这种状态不对劲。”叹了口气,“这几天虽然有很好的时候,但现在回想起来,我难过得连哭都没有力气。” “我可以沮丧吗?”最后他问我,“一会就好,可以吗?” 努力感到高兴,不好吗?努力使沮丧的人振作起来,不对吗?增加好的情绪、避免坏的情绪,难道不应该是对个体最有益的生存方式吗?一个人要感到幸福,难道不应该努力让自己充满好的情绪吗?他在创伤以后那么努力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他转移注意力,甚至已经成功地使自己感到了“心情不错”,但他为什么还是会觉得“不对劲?” 也许有时候,好的情绪不一定真的“好”。  近三十年来,好情绪的数量,都是心理学家们研究个体的幸福状态的重要项目。好情绪当然就是指那些积极情绪,快乐、满足、安全、愉悦等。这些好情绪一直都被当作成就感、自尊和社会关系满足感的预测指标。  这完全可以理解,是不是?谁都不想要坏情绪,谁都不想要愤怒、害怕、悲伤和无可奈何。它们是危险的征兆,它们会伤害我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也会影响我们的社会功能,和周围人的情绪。 可是,有时候,坏情绪才是“对”的情绪。 当我们面对不公平事件的时候,也许愤怒是那个对的情绪;当我们面对丧失的时候,也许悲伤才是对的情绪;当我们面对重大决策的时候,也许紧张是对的情绪。  当
2018/03/15

临近考试,不想学习?

                                                      ——摘自“南师心灵家园”,莫青倩 每次临近考试周,朋友圈空间里的日常画风就变了。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认真乖巧热爱学习派;二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咸鱼派。而且,随着考试日期的一点点逼近,第二类的比重呈直线上升的趋势,身边充斥着“不想学了”的哀嚎声。 这次,就让我们来聊一聊为什么越临近考试就越不想学习。 究其本质,这是一种自我妨碍。自我妨碍(self-handicapping)是指人们给自己的成功设置障碍的行为,譬如不为一个重要的日子进行准备或者固执地选择难以实现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在寻求自我惩罚,而是在呵护自尊、维持自我形象。 一、为什么会进行自我妨碍? 1 为了扩大受益:在成功时提高自尊。 我什么都没复习就考过了。”这与时代价值取向有关,被看作是有天分比被视为勤奋,可能会更加有利于自我价值感和自尊感的提升。 2 为了减少损失:在失败时保护自尊。 “如果我拼尽全力复习最终还是失败,会证明我没本事;但如果我没有努力而失败了,这就可以归咎于缺少努力而不是我没有能力。”在预计会失败的情况下使用自我妨碍策略是为了为日后的失败准备了合理的理由和借口。 二、直面问题而不是制造障碍 制造障碍而放弃努力是低自尊和追求完美主义的一种表现。如果一味地使用这种自我调适和逃避现实的手段,会使我们更脆弱,使我们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虽然一时逃避了他人负面评价的影响,但与此同时我们失败的可能性也会增强,从长远来看反而会影响我们的自我评价,降低自我效能感,增加焦虑。 当我们放纵自己的软弱,当我们的行为与我们追求卓越的意愿背离时,即使我们再怎么不甘平庸,最终也只能沦为平庸,毕竟成功从来不属于空想。 这时,我们要做的是直面问题,认识和接受自己,并为之付出具体行动。 三、正确认识自己 这不是要你迷失在自省中,而是要你认清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我们可以用“周哈里窗”进行自我思考。 “周哈里窗”:假设自我认知
2018/03/15

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

期中考试后,为了使学生以及家长尽快调整心理状态,积极投入下阶段学习和生活。我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除了高一女生心理讲座之外,还对学生进行了校园心理危机防护培训,并举办了家长心理沙龙活动。 此次校园心理危机防护培训讲座面向部分学生进行,每个班派出两名代表参加,讲座由我校专职心理老师马荣先主持。讲座中,马荣先老师利用自身丰富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经验,为大家讲解了心理危机的影响、心理危机的特征、危机干预的目的和如何帮助处于心理危机中的人。马老师还就工作中接触到的多个典型案例,详细讲解了多种处理思路和方法,并希望学生们能将最近班级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出现特殊情况的同学进行详细的记录,及时把结果反馈到心理咨询室。 接下来的心理沙龙活动主要针对初一、高一学生家长,在活动现场,马荣先老师与家长们探讨了如何面对孩子的成长,以及如何有效地帮助变化中的孩子更好地成长。在家长们分享了自己与孩子的故事后,马老师通过一组调查问卷,分析了孩子们的困惑和家长们的心理,她说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加,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日益增强,他们渴望能像成人一样自主解决问题,而这时家长们也需要适当放手,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独立能力,并感受到孩子的内心、尊重孩子的感受,根据自己孩子不同的特点来引导他们。 将近两个小时的沙龙活动,家长们积极参与,收获颇多,纷纷表示期待下次的活动。 我校一贯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会不断推出各类活动,让大家继续关注哦! 校园心理危机防护 学生们认真接受培训 家长沙龙
2017/12/04

我校举办高一女生心理讲座

近日,我校在D楼报告厅举办高中女生心理讲座。参加此次讲座的是高一年级全体女生,由我校专职心理老师马荣先主持。 讲座中,马荣先老师从增添高中女生烦恼的因素进行导入,针对青春期的各种问题逐个分析,鼓励女生们培养意志力,重塑自信心,懂得美的内涵,同时学会内外兼修,学会豁达和宽容,能够自主掌握情感,更要理性的看待人际交往的距离。随后引出“怎样做一个独立的现代女性”这一问题进行探讨,马老师认为现代女性既要有现代气息又要具备优良的传统美德,想要活得洒脱,活得现代,还应时刻具备对事业奋发向上的冲劲和生活美好向往的追求,鼓励在座的女生们能够成为新时代下的独立自主的女性,能够有足够的热情去面对未来,拥抱青春! 此次讲座使高一的女生们受益匪浅,使她们对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更加了解,懂得了怎样爱护自己、怎样把握高中学习时光,对今后的人生道路也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指导作用,为健康快乐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马荣先老师主持 讲座过程中  
2017/11/20

第八期校园心理危机防护培训讲座

我校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陆续开展,5月25日下午15:00,学校心理发展指导中心组织中学部各班心理委员,在D楼报告厅进行了校园心理危机防护知识的培训,学校专职心理老师马荣先、吴昊桐分别做了讲座。老师们从什么是“心理危机”开始讲起,讲解了人在危机时的情绪、认知、躯体、行为、人际关系等方面可能出现的变化,让同学们在生活学习中引起注意。随后,解读了及时开展危机防护的重要意义,并对危机防护时该怎么应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讲座最后,心理老师给各班发放了《班级心理晴雨表》,并现场指导心理委员填写,以便对同学们的心理状况给予及时关注。 马荣先老师培训讲座 吴昊桐老师培训讲座
202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