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拖延,怎么办?
延症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无非只有三种:
(1)因为担心自己做不好,所以一直不敢行动,或者暗示自己“要准备好才可以行动”;
(2)事情本身难度过大,或者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导致难以入手;
(3)事情本身的吸引力不够,导致我们缺乏动力去做。
任何一件事情,从“着手去做”这个角度来看,都存在着两种力量,动力和阻力。阻力是我们去做一件事情需要克服的成本、付出的资源,包括时间、精力、思考、行动,以及失败的风险,机会成本等等。动力就是推动我们克服阻力,投入行动的内在驱动力。很显然,当动力高于阻力时,我们就会采取行动;当阻力高于动力时,我们就会裹足不前。战胜拖延症,其实就是两个思路:提高动力,降低阻力,或者,双管齐下。
什么事情会提高我们的动力呢?通常是跟我们的期望密切相关的。举个例子,如果明天有一场考试,你今天是不是会更刻苦?如果你十分想出国留学,日思夜想,那么读英语对你来说,是不是也会变得更加容易一些?因此,如果你想做成一件什么事情,一个确保有效的方法就是,有某种东西逼迫着你去做,只要你重视它,它就会持续不断地提高你的动力。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预期反馈”,它跟反馈的机制一样:当我们朝目标迈进一步时,就会激活大脑里的“奖赏系统”,从而对当下的行为产生即时的激励,从而让我们能够长时间持续、专注地去完成它。所以,不妨试一试,对自己的目标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丰富细节,建立框架,构造出一个完整的理想模型。告诉自己,如果我实现了,会怎么样;如果没能实现,又会怎么样。
但是,有些事情未必能有这样的吸引力,甚至可能没有什么“预期的收益”,那又该怎么办呢?有一个简单的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阻力,提高动力,那就是——立刻开始,让自己尽快地进入状态。
这看起来有些废话,但却是个十分有效的窍门。这里的原理是什么呢?其实是这样:人对于未完成的东西,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执念。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契可尼效应”,简单来说,如果给你布置一系列的任务,并且在一个任务还没有结束时,就让你放下它,着手做下一个,用不了几次你就会感到非常难受——那些开始了却未完成的任务,就像一根刺,梗在你的心里,一定要把它拔掉才会感觉舒畅。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通常来说,一件事情只有做完了,才会获得结果。如果做了一半却没有完成,这部分投入进去的精力就相当于白白浪费了。这对我们的大脑来说,是不可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