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压力过大,要如何应对?

在应对心理压力这一议题中,积极心理学确实是值得探索的方向。多项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干预,可以降低心理压力水平,提升人们整体的幸福程度。生活中总有消极、负面的部分,人们总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是不可避免的。积极心理干预的重点在于长期提升人们的积极性,帮助人们来更好地应对压力,而非减少消极的部分。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积极心理干预的方向,和具体的示例: 回味 回味的目标在于,引导人们将注意力和意识放在日常生活具体的积极体验上,以延长愉悦的感受。这一过程可以是概念层面上的,例如每天用2~3分钟的时间来回忆某一愉快的具体体验,可以是吃到了美味的食物、听到了喜欢的歌,等等;也可以是行动层面上的,例如每天用15分钟的时间精心拍一张自己感到好看、有创意的照片。 感恩 这一干预的目标,是唤起人们对自身之外的他人、他物的感激心情,而这些他人、他物曾为我们带来过积极的感受。与前一项相似,干预的过程可以只是在内心回忆,花一些时间沉浸在感激的情绪中;也可以将感激之情通过一些方式表达出来,例如给要感谢的人写一封信,或是准备一份小礼物。 善意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行动来向他人传达善意,而研究指出这样的行动也会提升我们自己的身心健康水平。一个典型的方法是为他人消费(pro-social spending),例如请别人喝杯咖啡;善意的举动也可以不涉及金钱,比如在他人求助时提供实际帮助、支持和鼓励。 共情 与共情有关的干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社会联结,提高人际关系质量。高质量关系对于人们的幸福度有重要影响。具体方法包括练习积极聆听、换位思考等等。 乐观 这一干预旨在引导人们对未来产生更多的积极期待。例如,每天用10~15分钟的时间来想象未来自己可能成为最好的样子,并把它写下来。另一种在实验中被证明有效的方法是让人们以写自传的方式写出自己的“人生总结(Life Summary)”。由此人们可以回顾自己的生活、自己是如何分配时间的,以及能够做出哪些可能的调整,来达成自己的理想人生。 意义 研究表明,了解什么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了意义,提升意义感并实现它,会提高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这里对于意义的理解可以是多角度的,如专业与职业、人生目标、重要关系、走出困境的经历……无论是对哪一重意义的追寻,都会为我们应对心理压力提供帮助。 以上就是一些采用积极心理干预来应对心理压力和消极心境的角度和方法。
2019/03/19

八种方法让你远离“考试焦虑情绪”

在日常考试中经常会发现,有些平时学习挺好的学生,一逢大型考试就屡考屡败;有些学生在初一、初二或高一、高二学得很出色,到了初三、高三却每况愈下,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多是考试焦虑情绪引起的。 考试焦虑情绪是一种常见的、基本的心理体验。而有考试焦虑情绪的学生大部分会感到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记忆力下降,精神难以集中,注意力易于分散,思维似乎停滞。 记得很熟的单词怎么也想不起来,面对题目看了多遍,不知是什么意思。生理上则容易疲倦、失眠、多汗、厌食、心跳加速、头脑混乱,甚至引起神经衰弱。 中考、高考即将到来,基于考试焦虑情绪有如此多的消极影响,那么怎样让临考学生远离“考试焦虑情绪”呢?以下几种方法广大考生可以试试。 一、自我暗示法 法国大作家大仲马说过:“人生是一串由无数的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总是笑着念完这串念珠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自我暗示法,例如,清晨你对着镜子梳洗打扮一下,如果看到自己的脸色很好,往往心情舒畅,这就是一种自我暗示。假如你是一位正处于“考试焦虑”的临考中学生,你恰恰听说你的同学通过自我保健,考试焦虑情绪很快消失,你就会想,我也一定会告别“考试焦虑情绪”,做一个真正健康人。 二、睡眠消除法 事实证明,很多临考学生的“考试焦虑”是由于学习过度疲劳、睡眠不足引起的。针对这种情况,广大临考中学生朋友一般不易“夜半挑灯”苦读,要养成中午小睡的习惯。因为良好的、充足的睡眠可以消除大脑疲劳,换取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充足的睡眠是从容应考的前提,也是克服考试焦虑情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运动消除法 学生以脑力活动为主,而适当的运动是消除大脑疲劳的有效方法。广大临考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散散步、打打球、做做体操。因为运动可以消除一些紧张的化学物质,虽然使肌肉疲劳,但可以放松神经。 四、兴趣消除法 人们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整个身心都会投入进去,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什么忧愁烦恼都会抛到九霄云外。因此,广大临考中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后,做一些感兴趣的事情,如,唱唱歌、看看报、听听音乐等等,都可以消除疲劳,化解烦恼,远离考试焦虑情绪。 五、情绪宣泄法 情绪宣泄是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有些考试焦虑情绪是由于坏情绪的不断积压引起的,如:升学压力使你透不过气来,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罗嗦等等,都可能使心情
2019/03/19

我校召开本学期的第一次全体班主任会议

3月15日下午,我校在D楼报告厅召开本学期的第一次全体班主任会议。会议由学生发展中心副主任仇巧芳主持。本次会议主要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专家知识讲座;第二部分是近期的几项工作提醒。参加会议的人员是全体班主任、学部德育主任、年级管理小组成员,以及生活老师。 会议开始,由我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马荣先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关于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知识讲座。马老师从大数据分析、心理危机的预警、心理危机与心理干预、心理危机的行动干预等四个方面给予了班主任专业的指导。现场学习气氛浓厚,老师们情绪高涨、反响热烈。 随后,仇主任进行了培训总结,结合平时发现的一些问题,提醒老师们需要关注以下三点:1.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形成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2.提高我们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形成全员教育的强大合力。3.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形成家校合作的紧密联系。会议最后,仇主任对班主任的近期工作进行了布置。
2019/03/19

心理舒适区给我们的启示

什么是“舒适区”? 舒适区最早是地理上的概念,用来形容那些气候宜人、四季如春的地区。随后,它慢慢衍生出了心理学的含义。Alasdair White在2009年提出的定义是:人把自己的行为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Ta对这个范围内的人事都非常熟悉,从而有把握保持稳定的行为表现。在舒适区里,“我们的不确定、匮乏和脆弱都降到最低,我们认为自己拥有足够的爱、食物、才能、时间,能够获得足够的欣赏,我们能感受到自己的控制力。” 一个人的舒适区范围是不断变化的。它会随着你对自己的突破不断拓宽。它也会随着外部事件的影响而变小——通常是在我们生活的不稳定性增高,遇到社会、政治和经济上的困难的时候。比如,在911灾难后,大多数人都更容易感到脆弱和恐惧,因为他们的舒适区变小了。 舒适区对于每个人的标准是不一的。在有些人的想象中,“走出舒适区”一定是要去尝试一些常人看来是刺激、危险的事情,比如辞掉高薪工作改行,或者退学去创业,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只要一件事对于你来说是全新的、陌生的,就是对你已有舒适区的挑战。对于有的人来说,辞掉一份在老家的体制内工作,去大城市打拼是冒险;对于有的人来说,选择离开北上广、回到家乡做一份安稳的工作才是跨出舒适区。 站在舒适区的边缘 ,可以保持“最佳焦虑”。 舒适区就是让一个人最熟悉、待着最舒服的那个地方,在其中,我们的焦虑水平会非常低。但是,如果一直只站在舒适圈里,我们的领域可能就永远无法拓宽,就只能在可选范围很有限的已知区域里选择生活。因此,如果你需要不断地进步,就要走出舒适区。只不过,走出舒适区就意味着你将遭遇陌生和不确定的因素,你的焦虑水平会提高,产生应激反应。 什么是走出舒适区的正确方式呢?有一种形象的说法,叫做站到“舒适区的边缘”,既不是完全退缩在舒适区里,也不是过于冒进。在舒适区的边缘上,你会一直维持着“最佳焦虑水平”。 1908年,Yerkes和Dodson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发现焦虑水平和表现水平的关系呈一个倒U形曲线。随后的研究者,将能够激发最佳表现的焦虑水平称为“最佳焦虑”;它是一种“有建设性的、让我们充满创造力的不适)”。与“舒适区(焦虑较低的状态)相对应,将处在最佳焦虑的状态称作“最佳表现区”,而将焦虑过大的状态称作“危险区”。无论是过于舒适(一直停在最佳表现区),还是过于冒险(一下子跳出舒适区太远),都不利于我们激发创
2019/03/01

青春期,这一特殊年龄阶段

青春期,一个人生命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因为太多的情况容易在这个年龄阶段发生。最常出现的就是家长口中的“叛逆”了。但青春期不仅仅是“叛逆”,青春期还有一个生命体的快速发展阶段,身体内在机能的不断完善,更高强度的学业,融入社会等议题! “叛逆”并不是从青春期才开始出现的,叛逆在青春期前每个儿童自我意识发展阶段都会出现。最早时候是2岁半到3岁时候的“第一反抗期”,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表现为独立自主的做事和说“不”。 第二个阶段是约9岁时候的一个自我意识发展期,这个阶段有的孩子表现不明显,有的会有情绪不稳定,对于父母陪伴的需求增加。这是由于孩子处于心理分离阶段对于稳定优质的依恋需求增高的结果。但这两个阶段由于儿童尚处于较年幼阶段,无论是身体条件还是智力都无法与成人抗衡,所以那个时候的“不”对于父母基本没有威胁性,或小的麻烦稍作调整或压制就会过去。 但青春期不再是一个让成人无法感到焦虑的年龄,在这个阶段孩子不仅面临身体的快速成长,会长得比父母还要高,智力上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孩子的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不断发展,这对于曾经一直处于优势位置的父母来说是颇具威胁性与挑战。这些都会让父母体验到内心深处的焦虑与恐惧,从而产生控制干扰孩子的行为,进一步互动发展为“叛逆”或者其他。 实际上所谓的让父母放手,根源上是需要父母认识到一个生命自然成长的规律,顺应自然的根据孩子的成长需求来培养,放弃多余的阻碍孩子自然发展的行为。 青春期由于是一个逐渐踏入社会的了解社会的阶段,所以孩子的注意力从以往的对于家庭的关注转移到对于同伴的关注,良好的同伴关系对于孩子踏入社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家长对于孩子同伴关系的了解还是非常必要的,但需要注意保持距离,维持好孩子自我、独立意识与自尊的空间。也许并非父母刻意要去侵犯孩子的空间,而是在该阶段孩子对于与自我相关的部分是更为敏感的。 自我意识发展阶段还会带来一个超乎常态的情况就是夸大过于相信自己,对于他人的想法建议一概持批判贬低态度,有些情况下部分孩子会出现此类情况,过于执着的相信自己,这可能来自与童年时候在家庭中得到的肯定较少有关,孩子需要这种夸大的自我认同来确认自我。 孩子青春期的分离个体化阶段身体的快速成长,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对于父母依恋减少,对于同伴和社会环境的融入偏多,这些都给父母带来了不可控感,对于即将离开的孩子的恐惧
2019/03/01

内向的人不擅长社交,可能是个误会

说到内向者,可能很多人会想到他们害羞,在社交中总是表现得很拘谨,甚至认为,他们是孤僻的。但其实,心理学上所说的内向,指的是一个人的力量,更多地来自于自身和内在,他们对自己的内心比对外在的世界更感兴趣。 因此,与其说是他们害怕社交,不如说是他们主动选择了独处。之所以更愿意选择独处,有时候是因为社交场合中很多的客套寒暄,并不能满足他们对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期待。 内向者的人格特征和行为习惯,比如敏感、擅长自省、表述具体客观等都在社交中都能给他们自身带来诸多好处。具体如下:     1.  内向者不太会给人错误的信号 研究表明,在沟通中内向者和外向者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外向者的表达往往更加抽象、灵活、带有感情色彩,而内向者的表达则更具体、客观、偏向描述性。比如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外向者更可能会说“A很不友好”,而内向者更可能会说“A对B大吼大叫了”。     2.  内向者更了解自己 相比于外向者而言,内向者更喜欢深入思考并善于自省,因此,他们对自己的优势、劣势往往更加了解,这会帮助他们在社交中表达自己,并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对象;     3.  更容易有深度的交流和关系 内向者不喜欢寒暄和表面的对话,而是喜欢深度的交流。这也使得他们虽然可能朋友总量不多,但容易和人建立起长时间的、稳定而深刻的关系;     4.  内向者更善于观察细节。 尽管内向者的敏感往往使他们在外界刺激面前不堪重负,但这也使得他们对外界的观察更加细致,会注意到一些其他人注意不到的细节。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内向者的大脑在处理视觉信息时表现出了更强的活动。因此,内向者脑中吸收的这个世界的细节更为丰富,而这些都可以作为很好的社交素材。 不过,由于他们总是更在乎内心而非外界,他们也常常在社交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但这些困难与社交焦虑的人所遇到的困难是截然不同的。     1.  内向者更难从社交中真正感到满足。     2.  内向者更敏感,因此在社交环境中容易受到干扰。     3.  内向者不太愿意谈论个人成就,因此他们总是不能有效地“自我推销”。   
2019/03/01

“大家都这么做”这句话到底害了多少人

不知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感觉自己好久好久好久没静下心来仔细思考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了,正如《少有人走的路4: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一书中所说的:“这是一个焦虑的年代,一切都令人困惑。” 遇到层出不穷的问题时,我们会感到烦恼和焦虑,出于懒惰或恐惧,我们往往会选择草率思考,机械化行事。因为我们都知道深入思考意味着我们需要长时间与问题接触,长时间忍受问题带来的烦恼和焦虑,而这是一个匆忙、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做不到深入思考啊。 真的如此吗?当我了解到草率思考、盲从到底所带来的苦果后,我不敢再那样,因为我并不希望自己的人生一直处于焦虑状态,不希望自己一直肤浅、平庸下去。 如果你也想改变,请耐心听下去。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第一点是“选择盲从,那你也只配成为别人的猎物” 草率思考不仅会带来偏见,还会导致盲从心理。盲从是随大流,不过脑子就听信权威,相信他人,信奉社会上流行的观念。 他们认为:“如果大家都这样思考,这样行动,那么就一定是正常的或者正确的。”还有人抱着这样的心理:“即使最后错了,也不只是我一个人。” 这种从众心理既避免了思考时的烦恼,也减轻了他们对未来的焦虑,似乎在心理上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但是这种安全感是虚幻的,这种归宿感是脆弱的,禁不住任何风吹雨打,早晚会让他们吃尽苦头。 莎莉芳龄35 岁,她有稳定的工作,但一直未婚。这让她面临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在大家质疑的目光和“老处女”的议论声中,她感到十分焦虑。为了尽快摆脱,她未经深思熟虑,就急急忙忙把自己嫁了出去。几年之后,莎莉后悔不已,后悔当初的决定太草率,没有听从内心的声音去选择属于自己的婚姻。 比尔现年55 岁,在公司大幅裁员时被解雇,他郁郁寡欢,十分懊悔。早年时,他本来想从事护理工作,但社会上普遍的看法是,女性才从事护理工作,男人就应该到企业中去打拼。由于屈从于社会的偏见,他放弃了自己的追求,选择进入公司。比尔的失败,就在于草率思考导致的盲从,他害怕自己跟平常的男人不一样,不敢违背世俗的观念,不敢坚持做自己。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在做决定的时候——尤其是重大决定时,你不能相信社会上那些肤浅的成见和错误的准则,而应该把自己的事情想透,想清楚。 如果你习惯了偷懒,只想进行草率的思考,按照套路生活,那么,为了与社会“合拍”,你就会成为他们的猎物,而不会去质疑那些准则和套路是否正确,是否适合
2018/04/24

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1. 不要问我为什么 一个小时前说喝茶,现在还没喝上   2. 当接到不想去的邀约时 我就会变得超---忙 3. 每次出门后,才回想起 之前自己为什么不爱出门 4. 虽然我的小猪佩奇社会表都已经准备好了 但计划这种东西嘛 ~ 5. 如果生命只剩24小时我会怎么过呢 别说了,我有数我有数 6. 那什么,希望在座的各位了解一下 我的笑不是笑,是我的保护色 7. 我小名大胆,别想吓唬我 我自己心理暗示一下还不成么   8. 我一个人也挺好,真的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自己心里有数。我们有自己的舒适圈,有自己的想法,不需要别人告诉我们怎么做。     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
2018/04/24

如果早知道

——心理学角度的三个人生道理   1. “不作为”的悔恨远超过“作为”的悔恨 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会犯的错误通常可以归结为两种:一种是做了一件不该做的事,另一种是没有去做一件本应该做的事。它们在圣经中被描述为作为之罪(sins of commission)和不作为之罪(sins of omission)。我们都知道的是,我们所作出的每一个决定和选择都是有风险的,也都有可能犯以上这两种错误。那么,问题来了:通常来说,究竟哪一种错误更糟糕?哪一种更会让我们陷入长久的懊悔?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和行为经济学家Thomas Gilovich(1995)曾指出:作为之罪(做了一件事后发觉不该做的事)会在当下对我们造成沉重的打击,我们会深感懊恼,痛苦或是尴尬——“天哪,我不该那么做的,简直愚蠢至极了。”然而,这种感觉即使在当下无比强烈,也会很快消逝。 与之相对的,时过境迁之后当我们再回首时,会让我们久久无法释怀的,往往是那些“不作为”的错误——那些你本可以、本应该做的,却没有做的事情。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如果当初做了那件事,抓住了那个机会、那个人,会发生什么。因此,我们的建议是,如果你纠结该不该去做某件事时——该不该去看那场演唱会,该不该和某人表白,该不该接受这个充满不确定的工作机会,该不该放假回家看看……那就去做吧。因为即使做了之后并没有一个理想的结果,甚至最后的结果是坏的,那也远比日后再陷入“如果我当时做了会怎样”的后悔感轻松很多。Thomas认为,人们往往最后会更容易原谅自己做错的事,却释怀不了没有去试试也许是正确的事。 当然,这个原则不适用于那些违法犯罪,或者本来就原则错误的事情。   2. 钱能买来幸福快乐? ——是的,但这句话只对了一半。 金钱的重要性我想就不必赘述了,同时人们往往也会觉得越有钱就一定会越快乐。但事实可能不全是如此。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人们从穷困潦倒到有点小钱时,他们的幸福感有了一个巨大的提升。但当收入达到中产水平以后,我们可以发现曲线变化的弧度越来越小,也就是说,有点钱,很有钱和非常有钱的人其实是差不多快乐的。金钱不再能够带来显著的幸福感提升。 这个研究还有一点很有意思的是,他们还调查了人们对金钱的重要性的评估。四条线从下到上分别代表了:“不重要”,“有几分重要”,“非常重要”和“简直是我的生命之源!”我们不
2018/04/24

高中生学习心理浅析

众所皆知,高中生学习忙碌,从初上高一开始,便开始了马不停蹄的高中生活。 一上高中,便意味着要重新适应一个新的环境。 这个“新的环境”也是重点,是需要在安静的时候好好花时间去理解体会的。毕竟它并非只是换了一所学校,换了一批老师以及换了一群新同学那么简单,它意味着人生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个开始接触成熟,开始学会认知,开始成为大人的新的阶段。 初中还意味着幼稚,而高中,便意味着开始了真正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高一适应与认知,有的接受快的便很快迈入了学习,有的因为某些原因,可能会稍有延迟,过程也会显得有些挣扎,具体表现为新知识的接纳困难、考试模式的改变应接不暇,老师教学方式与以往的不同等,不过即便如何延迟挣扎,在高二的时候,基本也就完成了完全接受自己已经成为一个高中生的事实。 可是啊,那也过去一年了,但是不要紧,离高考还有两年,又可是毕竟相对起步慢了一些,慢了就会想抓紧,一抓紧就显得慌乱,一慌乱,对于学习,便显得粗放,一粗放,便就影响了学习最终的效果。 间接导致了所谓的“盲目学习”,“没有方向”,“迷茫”等结果导 或许在高二的学习当中还不至于慌乱,可是一上到高三,一旦面临着准备高考,面临着分数远逊预期,面临着同学们的发奋对比,那时想不慌乱都难了。 高三一旦慌乱了,对于学习,对于一般形态下的如何学习,效果都是打了折扣的。 文章最忌一目十行,看过即忘,到此处,同学们不妨停一停,将目光暂时移开,微微仰起头闭上眼睛想一想,无论你高一高二或高三,都用这个动作试想一想,以各自目前的学习状态,是否真的对自己有信心? 数分钟后回到这里,我敢说,大多数,甚至极大多数,都是没底的,甚至底气不足。 无论你成绩好坏,都不影响对高考的没底气,因为任何人对于未知,都会有种天生的恐惧。 并非因为学习得不够,并非因为没有学习,并非因为对学习方法的不自信,而是因为,各位似乎没有想过,该如何选择学习。 选择!选择!选择! 重要的事情说多几遍,高中生需要选择学习。不是学习选择我们,而是我们选择学习。 如何选择,这在于各人对待学习的看法,对待考试的心理,对待知识的观点等,都不一样。最好的方法,就是花一些些时间,静静地思考思考,而后选择出适合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转载自知乎   焦虑的梦境:梦中的考试   有很多人会报告考试会常常出现
2018/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