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信息

心理咨询信息 亲爱的同学们,新学期伊始,学校心理咨询室又面向大家开放喽! 如果你想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或是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又或者想找个“树洞”倾诉自己的烦恼,那么欢迎到心理咨询室来。 我们这里有心理保健书籍供你阅读,有沙盘室助你放松和发泄,还有专业的心理老师为你排忧解难。 我们的咨询安排: 时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 12:30—13:20马荣先崔惠辉繆涵蕊洪燕马荣先 周五13:30---17:20庄瑜璐(实习生) 地址:行健楼三楼心理咨询室 温馨提示:如需咨询,请提前预约,咨询室门口贴有预约单。 心理咨询室 2016年2月
2016/02/26

高考冲刺阶段对焦虑说“NO”

马荣先 高考对每个同学来说都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关口,尤其是高三同学,更应该是憋足了劲,全力拼搏,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考上自己向往的大学。然而经过一学期的紧张学习,在最后的冲刺阶段,一些同学却莫名其妙地感到烦躁,情绪起伏较大;课堂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有时根本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记忆力也下降了,感到自己的大脑迟钝了很多;晚上失眠,白天打瞌睡,学习效率明显下降。一边是离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一边是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看到这种情况老师、家长着急,学生自己更着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这种焦躁不安的情绪反应以及学习能力的下降呢,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学生尽快缓解或摆脱它呢?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学生产生过分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反应,其原因是由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有来自学生自身的,也有外部环境影响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己、家长、老师的期望值太高。刚刚升入高三几乎每个同学都摩拳擦掌,劲头十足,为自己定下了一个个宏伟目标,甚至有的同学发誓是非XX大学不上,然而几个月拼搏下来,一次次的考试结果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太大,内心的焦虑感可想而知,此时此刻怎么还能全心全力地学下去呢。于是烦躁、怀疑自己、失眠、人际关系紧张,甚至感冒、肚子疼等小毛病也不断发生。家长们的明说暗喻,如:你看XX家的小孩多有出息啊,人家可是xx大学毕业的呀;你啊要是考不上重点大学,就太让我们失望了;你们班的xx同学成绩真是好啊,你要是有他那么好,我们真实太高兴了。等等,也有意无意地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让学生紧张不安。现在很多学校比较注意学生的心理反应,会运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但有些学校把学生的高考成绩当作评定教师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所以在这关键时刻,老师们也对寄予厚望,生怕学生的成绩掉下来,也会不断地给学生施加压力。 2、极度的学习反而降低学习效率,形成恶性循环。大部分高三同学不是学习不用功,而是用功过度,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在学习。课间在做题、中午吃完饭就到教室、晚自习又常常熬到深夜1—2点钟,早上又早早爬起来看书,不仅睡眠严重不足,身体锻炼更谈不上,长此以往身心极度疲惫,精力跟不上来
2016/02/24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

来源:网络 作者:admin 马斯洛根据他秉持的自我实现是人生追求最高境界的理念,列举近代史上38位最成功的名人,包括富兰克林、林肯、罗斯福、贝多芬、爱因斯坦等人。从他们的人生历程中,马斯洛归纳出16点人格特征,并认为,此等人 格特征可以是为视为使得这些名人自我实现的主观条件。 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即性格特征):  1. 了解并认识现实,持有较为实际的人生观。  2. 悦纳自己、别人以及周围的世界。  3. 在情绪与思想表达上较为自然。  4. 有较广的视野,就事论事,较少考虑个人利害。  5. 能享受自己的私人生活。  6. 有独立自主的性格。  7. 对平凡事物不觉厌烦,对日常生活永感新鲜。  8. 在生命中曾有过引起心灵震动的高峰经验。  9. 爱人类并认同自己为全人类之一员。  10. 有至深的知交,有亲密的爱人。  11. 具民主风范,尊重别人的意见。  12. 有伦理观念,能区分手段与目的;绝不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13. 带有哲学气质,有幽默感。  14. 有创见,不墨守成规。  15. 对世俗,和而不同。  16. 对生活环境有时时改进的意愿与能力。  对那些希望自己的人生也能臻于自我实现境界的人,马斯洛提出了以下7点建议:  1. 把自己的感情出口放宽,莫使心胸想个瓶颈。  2. 在任何情境中,都尝试以积极乐观的角度看问题,从长远的利害做决定。  3. 对生活环境中的一切,多欣赏,少抱怨;有不如意之处,设法改善;坐而空谈,不如起而实行。  4. 设定积极而有可行性的生活目标,然后全力以赴求其实现;但却不能期望未来的结果一定不会失败。  5. 对是非之争辩,只要自己认清真理正义之所在,纵使违反众议,也应挺身而出,站在正义之一边,坚持到底。  6. 莫使自己的生活僵化,为自己在思想与行动上留一点弹性空间;偶尔放松一下身心,将有助于自己潜力的发挥。  7. 与人坦率相处,让别人看见你的长处和缺点,也让别人分享你的快乐与痛苦。
2016/02/24

父母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感到很难跟十几岁的孩子沟通。专家们提出了如下建议,可以帮助父母破除与子女之间的隔阂。 (1)密切亲子关系。要做到良好的沟通,就必须密切亲子关系。在父母与子女之间要相互信任。为此,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要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帮助孩子改正错误;为孩子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切忌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等等。 (2)营造聆听气氛。父母要设法让孩子觉得那样做是很自然的。其诀窍就是让家里时时刻刻都有一种“聆听的气氛”。这样,孩子一旦遇上重要事情,就会来找父母商谈。要达到这个目的,其中一个好方法就是经常抽空陪伴孩子。如利用共聚晚餐的机会,留心听孩子说话,让孩子觉得自己受重视。 (3)学习平行交谈。父母用“平行交谈”的方式跟青春期的子女谈话,往往能引起热烈回应。美国《用心去教养子女》一书作者罗恩·塔菲尔提出的“平行交谈”,其意思是父母与子女一面一起做些普通活动,一面交谈,重点放在活动上,而不是谈话的内容,双方也不必互相看着对方。这种非面对面的谈话方式会让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轻松自在。父母与孩子的谈话内容,最好是多谈一些如何学会求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等。在交谈中,还要注意从事情到关系、从事情到感情、从一般到特殊等原则,从而使孩子与父母之间什么话都交谈。 (4)只做孩子顾问。由于父母提出的意见,即使是好意见,青少年大都不喜欢听。因此,父母应做孩子的顾问、盟友,而不要做经理人。顾问只细心聆听,协助氛择,而不插手干预,仅建议改弦更张。心理学家伊丽莎白·艾利斯说:“父母应该协助子女仔细检讨整个件事。青少年往往能自行想到叫人拍案叫绝的解决方法。” (5)有自己的空间。“青少年需要感到自己的生活并非完全受父母控制,”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父母尤其不可擅入他们的房间。”《跟孩子说话的技巧》一书的作者艾德莉·费巴说;“很多父母不明白的是,尽管孩子想避开父母,却不希望父母也那样待他们。” (6)把说的话写下。有些专家建议,父母把不想直接向子女说出或不中听的话写下来。家庭关系顾问迈克尔·波普金说:“一般人都认为白纸黑字更加可信,而且可以一看再看。”“把话定下来,话的分量也会增加。” (7)不要无所不问。父母提问过多,很难使孩子讲心里话。麦可·列拉说:“青少年通常不会把很多有关自己的事告诉父母,如果你的孩子也是这样,你应该把孩子告诉你的任何事
2015/04/02

溪流的方式去和老师沟通

老师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学习中,谁都少不了和老师的沟通交流。那么,怎样才能成功地与老师交流,不断获得老师的帮助呢? 请用溪流的方式。 我们应该如清清的一道溪流,在不断地奔流进取中,去与老师沟通。常听一些同学说,我没有什么问题,如何去和老师交流。没有问题,那首先让我们像溪流那样奔流起来吧,征途迢迢,前方遥遥,山高崖险,千旋百绕,在奔赴大海的漫漫长途中,我们少不了被阻挡,生迷惑,遭困厄,受挟制……由此“问题”也便随即而生。一路上,溪流需要叩问群山,溪流需要质疑森林。我们不“奔流”起来,不去进一步的“进取冲刷”;不渴望率先冲入静夜迎接星辉,作斑斓的涌流,不渴望抢先破开峡谷,流入辉阳尽染的下流平原:那么,问题何来?不仅如此,在我们不断地奔流进取中,“风景”自成。一路上,湍流急瀑,琤然而鸣,滔滔有声,那是我们前进的歌;一路上,盘绕潆洄,长流如练,飒然拂动,那是我们前进的诗。多少老师望着我们,会感叹欣赏,会良久注视,会不吝赐教,会倾囊相授,会给我们提供无穷尽的帮助。谁会拒绝为这样一道渴望流向大海、百折不回的溪流提供帮助呢?因为帮助这样的溪流,老师自己也便接近了浩淼的“大海”。 我们应该如清清的一道溪流,澄澈可鉴地去与老师沟通。一道溪流在他入海的过程中,会遭遇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一定都是学业方面的。老师予你的指导,可能来自于人生的方方面面。一个人最终能否成功,取决于他的诸多方面,而非仅仅是学业成绩的优异。何况每座“大海”是都宽广谦逊的,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星汉灿烂,若出其中。能兼容并蓄“日月星辰”,乃成其大,乃成其美。你当前的“傲慢”,其实正说明你的“浮浅贫乏”。无论你是怎样成绩优异的一位学生,请像一道溪流那样,澄澈可鉴地去与老师沟通。当你真挚清澈、一览无余地与老师沟通求教的时候,一座“大海”——这座“大海”,或许是学业上的,或许是人生上的,或许是兼而有之的——将敞开心扉,坦露天光,对你友好而宽广地说:欢迎你,小溪,欢迎你,入海! 我们应该如清清的一道溪流,清澈见底地去与老师沟通。在现实环境中,我们一部分同学,自惭形秽,自觉幼稚肤浅,对问题想得不透不深,不配与老师沟通交流,因而总是躲着老师。其实,这些想法是多余的。溪流虽浅,但清可见底,清新一派;不夹世俗一星半点的尘滓,莹然若玉。与这样的学生相对,涤尘荡俗,清心秀骨,满眼漪
2015/04/02

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十大要素

一要注意朋友间的友情。哲学家培根说:“友谊使欢乐倍增,使痛苦减半”、“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与朋友在一起,使人欢乐快活,无拘无束无戒备,从而减轻心理压力。要记住: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比任何金银珠宝都要贵重,更美好。 二要善恶分明。生活中美好的事情能做的要积极参与,不能做的要尽力支持;而面对邪恶,则要挺起胸膛,敢于正视和斗争。 三要相信人的善良本质。不要总是从坏处去推测别人,没有一生下来就坏的人。 四要说真话、办实事。说真话、办实事会使人心理踏实而感到轻松愉快,而弄虚作假、相信迷信则易使人惴惴不安,成为心理健康的大敌。 五要慎“独”。单独一人时做错事,往往要比在公开场合做错事所承受的压力大得多,所以,独自一人时行为要慎重,不要行为不端。 六要莫嫉妒别人。嫉妒很容易使你疏远别人和心理上失去平衡,实际上,与其羡慕别人的成就,不如自己去努力争取。 七要少发脾气。常发脾气不仅会使矛盾激化,影响人际关系,也会因情绪不稳而对自己的健康贻害无穷。 八要莫论人是非。闲论人是非,轻者朋友、同事翻脸,重则会闹出人命,对人对己都会增添无谓的痛苦。 九要敞开心扉。与人开诚布公、以诚相见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理解,才能受到别人的欢迎,轻松愉快地生活。 十要远近兼顾。想问题办事情,切不可顾了眼前误了长远,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人,收拾残局时心理压力更大。
2015/04/02

心理健康的五种营养素

心理健康的五种营养素 身体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事实上,心理营养也非常重要,若严重缺乏,则会影响心理健康。 首先,最为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爱。爱能伴随人的一生,它会使人在学习、生活中增添信心和动力,让生活充满欢乐和温暖。 第二种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宣泄和疏导。心理负担若长期得不到宣泄或疏导,则会加重心理矛盾。适当的宣泄和疏导可吹散盘旋在心头的不健康的浊气。 第三,善意的和讲究策略的批评。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的批评,势必会滋长骄傲自满的毛病。积极地接纳批评,则有利于促进自我成长。 第四,坚强的信念与理想。信念和理想犹如心理的平衡器,它能帮助人们保持平稳的心态,度过坎坷与挫折,防止偏离人生轨道,进入心理暗区。它能使人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依然坚持下去。 第五,宽容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素。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宽容是不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是自己不和自己过不去。面对不顺心如意的人和事,宽容是脱离种种烦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法宝。
2015/03/25

家长心理沙龙活动

3月22日下午3点40分,以“我家有儿已成长——对话青春期,如何让亲子沟通更加流畅”为主题的家长心理沙龙在我校心理活动室如期开始。 本次活动主要面向初一、初二的家长,在活动中,家长们踊跃地表达了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做法和想法,同时也谈到了如何教育正在成长中的孩子的困惑。我校心理教师马荣先老师在聆听了各位家长的心声之后,与各位家长分享了“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的方式”,引起了家长们对自己的教育方式的思考。
2015/03/23

我爱你,不管你是什么样子

文:郭羽靖 | 壹心理专栏作者 当铺天盖地都是关于快乐,关于正能量的内容,悲伤、愤怒等负能量的情绪,似乎成了异类,成了不能上台面的东西。我是喜欢快乐的自己,喜欢充满能量的自己,可是,那个闷闷不乐的也是我呀~我为什么要拒绝她呢? 细细想来,其实我的本性是没有想过拒绝她的,是因为从小到大,被教会拒绝她,排斥她,不认可她的。你是否也和我一样,曾经被这样教育:“这么大孩子了,怎么还好意思哭?”“发什么脾气,不乖,就不要你了!”到现在这些话也依然常常被某些家长说出来。 我总是能听到这样的话:“再哭,妈妈就不爱你了~”你觉得这很正常吗?也许是吧~因为大家都这样做,所以是正常的吧。可是,正常并不代表正确。先不说这句话本身会带给孩子心灵上多大的创伤,就说否认孩子负面情绪的这个通道,对孩子成年后表达自己和接纳负面的自己时会有很大影响。负面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比如:恐惧是我们本能的警报系统。它是对危险的基本反应,并且发出信号表示需要即时的行动或注意;悲伤发出的信号是表示需要退缩,减少活动量,以便可以悲痛,可以聚集资源,让我们把关注点缩小到对我们重要的事情上,给我们时间把世界的其他部分隔绝在外,这样我们才能“好好处理“丧失;焦虑的目的是让我们能够做好准备应对潜在的负面或危险的事件。 很多时候,我们走向极端,我们产生强烈冲突的原因是因为不能接受那个不快乐,不积极,甚至是平凡的自己。 从很小开始,我就常常被问道:你长大以后想当什么?你的梦想是什么?有的时候,是家长问,有的时候,是学校老师问。我还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对长大这个概念还不明白的时候,回答过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当个拉车的~这个答案,我自己也忘了,是后来被家长各种重复提起,他们是以好笑的口气说的,他们觉得我太没出息。于是后来,谁要是问到我的梦想是什么的时候,我总会说一些高大上的东西,说的最多的就是:我以后要当科学家~虽然至今我也没搞清楚科学家是干什么的。 现在想来,为什么一个简单的梦想,就不是梦想呢?朦胧的回想,我说想当拉车的,并不是致力于以后真的去做这项职业,而是觉得那好玩,会给我带来快乐。所以,细细一分析,我的梦想是和快乐有关。 我认为,梦想,可以有,可以没有,可以远大,可以渺小~要怎
2015/03/10

为何你对别人的评价这么在意?

来源:网络资源 作者:admin 自己以前比较自卑,心里很敏感,有时候别人在我面前大声笑着走过我都觉得是在嘲笑我。现在读了高一,慢慢开始培养自己的自信了,现在也当了副班长,比以前好一些。但是我还是不是很自信的那种人。我怕别人在方方面面上对我不满意,在大一点的场合要面对同学等说话的时候,我还是经常脸红,然后情不自禁的发抖,我还会经常想象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出丑,我不知道同学是怎么看我的,会不会觉得我好傻?是不是在心里觉得我不称职?昨天我问了问我的同学,他觉得我在台上的时候动作非常猥琐,我好伤心啊,同学对我的评价都感觉不是很满意啊。我该怎么做,怎么才能克服这种障碍? 广州爱灵心理咨询中心心理专家: 同学,你好!看到你对于自己自信心不足很苦恼,我很理解,因为很多人包括我,对于面对众人当中讲话的时候,都会比较紧张,担心自己不够好,或者讲话不够幽默,或者动作不够潇洒,或者形象不够好,总之担心底下的听众不够喜欢自己。 也许这都是真的,我是说我们不够漂亮,潇洒,幽默,有感染力,但是这些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够站在台上去讲话。在我们一般的印象中,好像只有达到某个标准我们才有资格和权利去做一些事情。但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是我们对自己的偏见,也是对他人的偏见。 我们过分的在意他人的评价,忘了其实每个人最关心的其实是自己,他人其实并没有那么在乎我们到底是什么样子,够不够好,是我们自己最在意自己。你只问了一个同学他对你的感受,他的评价其实比较负面,这让你很受打击,并由此联想到其他同学可能也会对你如此评价,但这不是事实。其他同学到底是怎么看的,你并不清楚,你用一个人的看法代替了全部人的看法,这个是存在认知上的偏差,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以偏概全。 就算是你的同学说的是真实的,你怎么理解他的评价并作出什么样的反应也是很重要的。比如,如果是我,我听到他人说我表现的有点猥琐,我可能会说哦,原来我会给人这样的印象,那我以后要注意,改进我的言行举止,争取以后能大方自信。但是你对此的感受是“我真的不够好,别人对我的评价真的和我担心的一样,怎么办?” 所以最核心的问题是,为什么你会对别人的评价这么在意?那你可能要回忆一下,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开始在意别人的目光,别人的话语,别人的标准。为什么负面的
2015/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