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阶段对焦虑说“NO”
马荣先
高考对每个同学来说都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关口,尤其是高三同学,更应该是憋足了劲,全力拼搏,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考上自己向往的大学。然而经过一学期的紧张学习,在最后的冲刺阶段,一些同学却莫名其妙地感到烦躁,情绪起伏较大;课堂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有时根本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记忆力也下降了,感到自己的大脑迟钝了很多;晚上失眠,白天打瞌睡,学习效率明显下降。一边是离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一边是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看到这种情况老师、家长着急,学生自己更着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这种焦躁不安的情绪反应以及学习能力的下降呢,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学生尽快缓解或摆脱它呢?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学生产生过分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反应,其原因是由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有来自学生自身的,也有外部环境影响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己、家长、老师的期望值太高。刚刚升入高三几乎每个同学都摩拳擦掌,劲头十足,为自己定下了一个个宏伟目标,甚至有的同学发誓是非XX大学不上,然而几个月拼搏下来,一次次的考试结果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太大,内心的焦虑感可想而知,此时此刻怎么还能全心全力地学下去呢。于是烦躁、怀疑自己、失眠、人际关系紧张,甚至感冒、肚子疼等小毛病也不断发生。家长们的明说暗喻,如:你看XX家的小孩多有出息啊,人家可是xx大学毕业的呀;你啊要是考不上重点大学,就太让我们失望了;你们班的xx同学成绩真是好啊,你要是有他那么好,我们真实太高兴了。等等,也有意无意地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让学生紧张不安。现在很多学校比较注意学生的心理反应,会运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但有些学校把学生的高考成绩当作评定教师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所以在这关键时刻,老师们也对寄予厚望,生怕学生的成绩掉下来,也会不断地给学生施加压力。
2、极度的学习反而降低学习效率,形成恶性循环。大部分高三同学不是学习不用功,而是用功过度,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在学习。课间在做题、中午吃完饭就到教室、晚自习又常常熬到深夜1—2点钟,早上又早早爬起来看书,不仅睡眠严重不足,身体锻炼更谈不上,长此以往身心极度疲惫,精力跟不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