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方法激发生命中的喜悦

译者:宋琼 | 壹心理翻译专栏 由詹妮弗·劳伦斯主演的电影《奋斗的乔伊》讲述了一个女人拒绝放弃自己梦想的故事。身为一个艰难的单亲妈妈,乔伊下定决心开创自己的生意并且成为了一位发明家。 受到乔伊这个故事的启发,伊莱恩·利普沃斯和《快乐计划》的作者、快乐计划的创始人罗伯特·霍尔登博士进行了交谈。以下是他给出的10个方法,可以用来把持久的快乐带入你的生命当中。 1. 听从你的内心渴望,关注自己的启发点 “我在何时感觉到最有活力呢?”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2. 选择幸福 一些人追逐快乐,另一些人选择它,这完全取决于你想节省多少时间。设定一个积极的目标,把今天过得富有生趣,甚至超出想象。 3. 选择 “免费的快乐” 如果你认为金钱可以买到快乐,那么你会用余生去购物而且永不满足。列一个清单吧,写下你生命中所有不花费金钱却是无价的东西,比如友谊,冥想,空气,善意和夜晚的星星。 4. 开怀大笑 在我最喜欢的一些话中,有句是这么说的:“能自嘲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永远不乏欢乐。”能够做到轻松对待自己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5. 关爱身边人 那些把时间和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关系上的人会感受到更多的快乐,想想那些你愿意花更多时间与其相处,共同寻找更多乐趣的人。 6. 原谅释怀 每个人都明白失望和背叛的滋味,但是你不能一直心怀不满又希望自己开心。原谅他人,也原谅自己,把自己从过去释放出来,这会改变你的未来。 7. 心怀感激 每天大声说出三件你心怀感激的事。感恩常常被称为通往幸福的捷径,你越是心怀感恩,就会感到愈加幸福。 8. 不做假圣人 假圣人认为他们必须牺牲掉自己和自身的幸福,别再忽视自己,一味付出了。 9. 关爱自己 照顾他人是幸福的,也是我们表达爱的方法。但是如果你不关心自己,就无法关心他人,只有首先照顾好自己才能充满爱意地照顾别人。 10. 享受当下 快乐不是某个需要到达的地方,而是一种边旅行边享受旅程本身的方式。你经常承诺自己等将来停下来闻闻花香,但你从来没有做到过。你永远都没有活在当下,这也是不快乐的一个主要原因。快乐就是此时此地。
2015/03/10

时间管理的7大魔法

来源:网络资源 作者:admin 陶渊明有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怎么珍惜都不过分。时间管理,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技巧,我们并不用急着一下子全部学完。就像爬山,挑一条自己喜欢的路,挑一个最合适自己的方法,坚持做下去,我们会在山顶相遇的。 魔法一:改变你的想法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士对时间行为学的研究发现这样两种对待时间的态度:“这件工作必须完成,但它实在讨厌,所以我能拖便尽量拖”和“这不是件令人愉快的工作,但它必须完成,所以我得马上动手,好让自己能早些摆脱它”。 当你有了动机,迅速踏出第一步是很重要的。不要想立刻推翻自己的整个习惯,只需强迫自己现在就去做你所拖延的某件事。然后,从明早开始,每天都从你的工作清单中选出最不想做的事情先做。 魔法二:学会列清单 把自己要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写下来,这样做首先能让你随时都明确自己手头上的任务。不要轻信自己可以用脑子把每件事情都记住,而当你看到自己长长的单子时,也会产生紧迫感。 魔法三:遵循20比80定律 生活中肯定会有一些突发困扰和迫不及待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你发现自己天天都在处理这些事情,那表示你的时间管理并不理想。成功者花最多时间在做最重要,而不是最紧急的事情上,然而一般人都是做紧急但不重要的事。 魔法四:安排“不被干扰”时间 每天至少要有半小时到一小时的“不被干扰”时间。假如你能有一个小时完全不受任何人干扰,自己关在自己的空间里面思考或者工作。这一个小时可以抵过你一天的工作效率,甚至有时候这一小时比你三天工作的效率还要好。 魔法五:严格规定完成期限 巴金森在其所著的《巴金森法则》中,写下这段话:“你有多少时间完成工作,工作就会自动变成需要那么多时间。”如果你有一整天的时间可以做某项工作,你就会花一天的时间去做它。而如果你只有一小时的时间可以做这项工作,你就会更迅速有效地在一小时内做完它。 魔法六:做好时间日志 你花了多少时间在做哪些事情,把它详细地记录下来,早上出门花了多少时间,搭车花了多少时间,出去拜访客户花了多少时间……把每天花的时间一一记录下来,你会清晰地发现浪费了
2015/03/10

如何安慰别人

来源:网络 作者:admin 当朋友伤心难过时,很多人要么好言相劝“别哭了,坚强点儿”。要么帮助分析问题,告诉他“你应该怎么做”,还有人会批评对方:“我早就给你说过……”其实,这些做法不仅不能使人得到安慰,还会使对方更加伤心。因此,安慰人也要讲心理技巧,要根据对方的心理活动,给予最贴心的抚慰。 要倾听对方的苦恼 由于生活体验、家庭背景、所受的教育等不同,形成了每个人对于苦恼的不同理解。因此,当试图去安慰一个人时,首先要理解他的苦恼。 安慰人,听比说重要。一颗沮丧的心需要的是温柔聆听的耳朵,而非逻辑敏锐、条理分明的脑袋。聆听是用我们的耳朵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不要追问事情的前因后果,也不要急于做判断,要给对方空间,让他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聆听时,要感同身受,对方会察觉到我们内心的波动。如果我们对他的遭遇能够“悲伤着他的悲伤,幸福着他的幸福”,对被安慰者而言,这就是给予他的最好的帮助。 要接纳对方的世界 安慰人最大的障碍,常常在于安慰者无法理解、体会、认同当事人所认为的苦恼。人们容易将苦恼的定义局限在自我所能理解的范围中,一旦超过了这个范围,就是“苦”得没有道理了。由于对他人所讲的“苦”不以为然,因此,安慰者容易在倾听的过程中产生抗拒,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安慰者需要放弃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承认自己的偏见,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他所面临的问题。 心理专家说的“放下自己的世界,去接受别人的世界”,就是这个道理。最好的安慰者,是暂时放下自己,走入对方的内心世界,用他的眼光去看他的遭遇,而不妄加评断。 要探索对方走过的路 安慰者常常会感,到自己有义务为对方提出解决办法。殊不知,每个被苦恼折磨的人,在寻求安慰之前,几乎都有过一连串不断尝试、不断失败的探寻经历。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探索对方走过的路,了解其抗争的经历,让他被听、被懂、被认可,并告诉他已经做得够多、够好了,这就是一种安慰。 心理专家提醒安慰者一个重要的观念:“安慰并不等同于治疗。治疗是要使人改变,借改变来断绝苦恼;而安慰则是肯定其苦,不试
201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