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绽放,万物盛开”主题心理广场活动

为了帮助学生适应新学期的校园生活,如同春日万物复苏般激活自身的成长能量,以迎接新学期的挑战与机遇,2月27日中午,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在行健楼小广场举办了“心灵绽放,万物盛开”主题心理广场活动。 活动伊始,五彩缤纷的“普拉奇克情绪罗盘”便吸引了不少学生驻足。情绪罗盘囊括了多种多样的情绪,有“乐观”“欢喜”,也有“愤怒”“烦躁”。同学们用心感受新学期的情绪,并选择相符的表情贴纸贴到情绪罗盘的对应位置,让自身情绪得以表达和释放。   同时,一旁的“目标指南”套圈活动也吸引了大批同学参与。套圈桩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美好心愿,如考试进步5名、获得星光奖学金、保持情绪稳定等,激励着同学们勇敢追梦,让同学们对新学期充满美好的憧憬。同学们纷纷有序排队尝试,奋力一掷,圈住心之所愿,现场洋溢着欢声笑语。 在体验完紧张而刺激的套圈活动后,同学们还收到了老师精心准备的“希望种子”、种植盲盒与能量卡,同时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祝愿与希望。 随着活动逐渐进入尾声,同学们的热情依然高涨,承载着满心的欢喜和收获,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愿同学们都能够在这个春日绽放出绚丽的光彩,满怀希望启新程!    
2025/02/28

“活力满满,轻盈心相伴”减压主题团辅活动

为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释放烦恼情绪,在人际互动中体验支持与温暖,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分别于12月17日和12月24日中午面向部分中学生开展了两期“活力满满,轻盈心相伴”减压主题心理团辅活动,本次活动由陈冰冰和吴艳芬两位心理老师带领。 在第一期活动中,陈老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主题和目标,并和吴老师一起解答了同学们对活动的疑问,了解他们内心的期待。接着,在陈老师的带领下大家进行了轻松有趣的暖身游戏“谁和我一样”,通过击掌拥抱相互认识,迅速打破了同学们之间的拘束感和陌生感,逐渐进入状态。在“烦恼温度计”环节,陈老师引导同学们觉察自己最近的情绪状态并进行倾诉与分享,不仅释放了内心的压力,还获得了其他同学的支持和安慰。最后,陈老师邀请大家一起“甩开烦恼”,宣泄情绪,分享感受,同学们纷纷表示“活动很有趣,玩得很开心,感觉烦恼随着小球被甩开了。” 在第二期活动中,陈老师以“大风吹”的暖身游戏拉近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在“纸飞机”环节,每个人在纸飞机上写下自己的烦恼后将其放飞,之后陈老师引导同学们拿起离自己最近的纸飞机,写下应对烦恼的方法,让同学们体会到了团体间的互帮互助。最后,陈老师用呼啦圈接力赛的方式邀请大家一起“转出活力”,同学们在活动中纷纷表示有趣有收获。 此次团辅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释放压力的机会,让他们在紧凑的学习生活中获得快乐能量,相信同学们能够以轻盈心态,活力满满地迎接接下来的学习与生活。  
2024/12/25

亲子时光被手机打断,给孩子带来了什么?

小A(兴奋地跑回家):“妈妈,我今天在学校学到了好多新东西!你知道吗,我画了一个超级好看的火箭!” 小A妈妈(头也不抬,专注于手机):“哦,是吗?那真棒。等会儿妈妈看。” 小A(有些失望,转向爸爸):“爸爸,你看我画的火箭!” 小A爸爸(眼睛从手机屏幕上移开,匆匆瞥了一眼):“嗯,不错,不错。爸爸现在有点忙,你先自己玩会儿。”   这样的对话,是否也曾在你家中上演?孩子满心欢喜地回家,希望与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悦和成就,却发现父母都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忽略了TA的感受。 有时是因为真的很忙,有时是出于某种“冥冥中的力量”,许多父母早已不自觉地成为了“低头族”。然而你是否意识到,每一次被忽视,孩子的心灵都会受到一次小小的伤害;每一次低头看手机,都在悄然改变着你与孩子的互动方式? 这些看似无害的习惯,正在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父母手机使用对孩子的影响 1.      阻碍孩子的早期探索与学习 在进入学校之前,孩子的学习是通过与父母的反复交流来推动的。学龄前的孩子总是会不断地向父母提出各种问题,比如“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影子会跟着人走”,每一个问题都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一部分,通过父母的回答,他们逐渐学习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同时,父母也会通过向孩子提问来支持他们的语言和内容学习,并以此向孩子展示如何提出有效的问题来获得想要的答案。 然而,当父母沉迷于手机时,这一美好的互动过程就会被打断。手机的使用让父母对孩子的需求变得不那么敏感,反应也变得迟缓。在亲子互动中,父母更容易分心,无法给孩子提供高质量对话所需的全部注意力。被手机分散了注意力的父母容易忽视孩子的提问和分享中所表达的需求,从而难以给予孩子需要的关注和支持。 更糟糕的是,儿童对适合提问的情境非常敏感,他们可能很快就会学习到在父母使用手机时不提问,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会得到回应。这种变化可能会进一步减少亲子之间的问答互动,对孩子的早期探索与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2.     引发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许多父母在陪伴孩子时沉迷于手机,容易导致孩子感受到被忽视和被冷落。这
2024/12/11

“心育启智,心灵绽放” 建邺区心理健康教育三校联片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

“心育启智,心灵绽放” 建邺区心理健康教育三校联片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 为积极落实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专业素养,有效发挥心育班会课的育人作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12月3日下午在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心理发展指导中心,举行了以“心育启智,心灵绽放”为主题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参与活动的有来自三所学校的心理老师与骨干班主任。 本次活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建邺高级中学的卫佳、莫愁中专的冯隽依和我校国际部的李政、陈兆霞等四位老师带来四堂精彩的心育课。首先,卫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探索我的价值观”,冯老师以“两颗种子的心灵之旅”带领学生觉察和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与此同时,另一边的李老师用两个有趣的小游戏开启“我的情绪自救指南”,聚焦“焦虑”情绪邀请学生进行自我情绪表达,寻找情绪调节方法;陈老师以新颖的网络热词“45度人生如何定义”为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辨,并从积极视角引导学生看到自我成长的力量。课堂内容精彩纷呈,形式多样,学生也收获满满。   活动的第二部分是教学点评与研讨。四位授课教师分别就自己的备课思路进行阐述与分享,随后建邺高级中学的吴梅主任和我校心理发展指导中心的缪涵蕊主任对今天的课堂进行点评,充分肯定老师们精心的教学准备、丰富的呈现形式和生动的课堂实践,同时就个别环节的设计与处理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理解,其他听课教师也纷纷发表各自的见解。 本次活动的顺利举行,不仅对专职心理老师和班主任共同开展心育班会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路径进行了积极探索,还促进了校际间的交流学习和资源共享,期待未来常态化、系列化开展研讨活动,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2024/12/05

“心”光闪闪,“育”见你我 ——心理委员培训会

“心”光闪闪,“育”见你我 ——心理委员培训会 为进一步加强班级心理委员队伍建设,提升心理委员的工作能力,我校心理发展指导中心于11月29日中午在D楼报告厅开展“‘心’光闪闪,‘育’见你我”主题心理委员培训活动。此次培训由我校专职心理老师谢丽芹主讲,心理中心缪涵蕊、汪秋雨老师以及中学部全体心理委员参加了此次培训。 培训伊始,谢老师对我校心理中心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带领大家体验“蜜蜂和蜂蜜”热身活动。在欢快的活动氛围中,心理委员们交替坐下和站立,心情逐渐舒缓放松,以愉快的心态投入到心理培训中。 随后谢老师详细阐述了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需要具备的素质、工作技巧以及工作原则,使心理委员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职务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为身边同学提供温暖支持,培训过程中,还邀请了现场几位高年级的心理委员分享自身工作体验。最后,谢老师为各位心理委员送上了寄语:“做一个‘心’光闪闪的小太阳,‘育’见彼此,温暖你我。”并与各位“小太阳”们进行大合影留念。 此次培训会的成功开展,进一步提升了班级心理委员的专业素养和朋辈互助的能力,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心委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力量助人与自助,营造美好和谐的校园氛围。
2024/12/02

“聆听心灵声音•拥抱成长力量” 建邺区“同心缘”德育名师工作坊班主任心理关怀活动在我校举行

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落实者,是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是家校沟通的重要桥梁,他们承担着学科教学与班级管理的双重任务,往往承受着来自学生家长、同事、学校等多方压力,可能引发过度的紧张焦虑等情绪、对工作力不从心等感受,影响了班主任的心理健康与个体成长。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和《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文件精神,持续推动班主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班级育人的独特作用,2024年11月21日下午,校学生成长中心特邀南京市德育工作带头人陶厚发校长和“同心缘”德育名师工作坊成员到我校开展“聆听心灵声音·拥抱成长力量”为主题的班主任心理关怀活动。 班主任素质拓展活动在行健楼广场开始。由区工作坊邀请的体验式培训注册高级培训师迟鹏飞教练带领大家放松身心,疏解压力,增强团队沟通合作。在热身活动“机遇与挑战”中,老师们跟着指导教练的节奏,进行单双组抓手游戏,整个氛围轻松愉悦;接下来是团队项目挑战“合力筑塔”,老师们分成三组团队挑战,虽然每组老师都是首次合作,但是大家尽快适应,彼此信任,各司其职,齐心协力操控绳子完成吊板搭建,挑战成功;最后全场老师在趣味竞技游戏中,各显神通,火眼金睛,轮番上阵,欢快地拿到了各自小组的“战利品”。 老师们身心放松舒展后,来到了心理发展中心,静静地围坐在一起,开启了减压团辅的心灵之旅。活动分为团体沙盘和oh卡牌两个场次同时进行,在带领者的引导下,通过不同的组合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自我认知和内心探索,老师们在放松、温暖的活动氛围中感受到了自我的力量与团体的支持。 本次活动通过素质拓展、减压团辅的方式,帮助班主任提高自我探索能力,构建心理支持系统,发现自身成长力量,从而更好地应对工作与生活中的困境与挑战,提高工作幸福感。     班主任素质拓展活动 班主任减压团辅:oh卡体验和团体沙盘
2024/11/22

“悦接纳,跃轻松” ——考后心理调适主题心理广场活动

期中考后,为帮助学生放松心情、接纳自我,获得支持和心理能量,调整积极心态迎接后续的学习,11月14日中午,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在行健楼小广场举办了“悦接纳,跃轻松”主题心理广场活动。 活动开始,画着各种情绪表情的可爱气球、悬挂的“烦恼漂流瓶”和“请与我击掌”展板吸引了众多学生驻足围观。在“烦恼漂流瓶”活动中,有的同学挑选着自己喜欢的漂流瓶卡片,将烦恼诉诸纸上期盼得到解答;有的同学则安静地阅读他人的烦恼,默默写下自己的经验和对策以帮助对方。伴随着漂流瓶,或许并不相识的同学们,共同进行了一场温暖的心灵交流之旅。 在“请与我击掌”活动,分别代表快乐、勇气、自信、智慧、真诚、创造的六只“能量之手”吸引着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击掌,用彩笔写下自己的想法和期待,不一会儿,原本空白的展板就铺满了五颜六色的手掌涂鸦和密密麻麻的心情寄语,同学们的个人情绪也得到了表达和释放。   另一边的“压力球传递”活动同样热闹非凡,为了更好更快地传递压力球并且不让球落地,大家屏息凝神,各出绝招。无论是传递任务顺利完成,还是压力球不慎落地,都会爆发出掌声和欢笑。同学们乐在其中,也感受到了即使是有压力,我们的背后还有强大的支持,我们可以收获到来自团体的能量。 活动现场欢声笑语,学生们积极参与,尽情体验,充分释放了自己的情绪与压力,同时也收获了满满的心理能量。相信学生们可以积极调整自己,带着对未来的期许更好地迈向下个阶段的学习旅程。  
2024/11/15

适合亲子参与的桌游——《Halli Galli》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放假写完作业就喜欢玩手机,希望能与孩子多一些亲子互动的机会,但是又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方式。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存在一款不需要使用电子屏幕,有助于促进亲子互动,紧张刺激又好玩,还能促进孩子记忆力发展的实体小游戏呢? 在这里给广大家长朋友们介绍一款简单有趣的,适合亲子参与的小桌游——《Halli Galli》,整个游戏过程会让玩家感觉到“欢快又紧张,心砰砰跳”。 【游戏介绍】 《Halli Galli》是一款以水果为背景题材的欢乐反应类游戏,也是众多反应类游戏的鼻祖,它诞生于1992年。游戏的主要目的为计算水果数量和抢铃,只有反应最快,算得最准的玩家才能获得游戏的胜利。游戏的规则十分简单,不用1分钟就能学会,然而其中包含的乐趣却很值得人回味,能让玩家在快速反应的刺激中享受桌游的乐趣。    【游戏益处】 1.增强工作记忆 简单来说工作记忆就是大脑中负责暂时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记忆系统。通过玩《Halli Galli》,各种水果的数量随着卡牌的变化而变化,孩子需要快速记住场上所有水果数量,使得孩子们的工作记忆得到锻炼,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力。 2.缓解消极情绪 有研究表明,工作记忆刷新训练能够减轻抑郁倾向,减少反刍思维倾向,缓解社交焦虑状态。简单来说进行工作记忆刷新训练有助于帮助个体将注意力从消极的想法或情绪转移到游戏或任务上,从而减轻在消极情绪的沉浸程度。在紧张刺激的游戏过程中,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有助于释放学习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3.增进亲子关系 这款游戏非常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玩。因为这款游戏考验工作记忆和反应速度,这可能是孩子的强项。孩子反应速度胜过家长时,让孩子感受到自身成长以及多项能力强过了父母。在游戏的过程中,家长可以观察孩子的反应和策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有助于增进亲子间的沟通和理解。 【游戏时间】 建议每周一次,每次30-60分钟。在晚饭后半小时为佳,这不仅能让大脑得到放松,还能让家庭氛围更加和谐。 【游戏规则】 在这里只介绍简单的规则,因为简单版就足够欢乐啦! 本游戏适合3-6人进行,一家
2024/10/28

和青春期孩子对话总是剑拔弩张、不欢而散? 因为你总在反应,没有顺应

家有青春期孩子,很多父母和孩子说话时会小心翼翼,一句话说不对,孩子就关上房门,拒绝交流。还有的父母出于一片好心,本想奉上忠告,孩子却满脸不耐烦,最后弄得剑拔弩张,不欢而散。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和孩子的对话,是反应,而不是顺应。 什么是反应?什么又是顺应?先讲两个小故事。 橙子期中考试前,我们之间有过一次对话。因为期中考试是高中入学后的第二次考试,还是挺重要的,我多少有些上心。吃饭的时候,我说:“这次期中考试,你争取提前复习,考试时检查,看看你的真实水平怎么样。”橙子不屑一顾:“不复习、不检查,那才是真实的我。我才不做那么虚假的人。”我不动声色:“要是这么说,我觉得还得加一条——不学习、不复习、不检查,那才是最本真、最赤诚的你呀。”橙子就嘿嘿笑。 还是期中考试前,餐桌前的又一次对话。橙子说:“我这回考试争取进步20名。”我心想:才进步20名?你对自己要求有点低了吧。因为橙子上次考试在没复习、没检查的情况下是年级一百多名,我觉得他有潜力进步得更多一些。这么一想,我就没说话,因为这话一出口我就知道挺没意思的,但又没想好怎么接。橙子爸爸接了过来:“嗯,这次进步20名,下次进步20名,每次考试都争取进步20名,这样的话,到高考的时候……好家伙,那得是什么水平啊!”我和橙子都忍不住哈哈笑。我在心里暗暗竖了个大拇指。     发现了吗?这两次对话,如果我们是本能的反应,那会是完全不同的走向。比如:你怎么能不复习不检查?你可不能这样啊,态度要端正啊。比如:才想着进步20名?你能不能有点上进心?这就是反应和顺应的区别。 反应的深层原因,是我们把孩子的话当真了。 而和青春期孩子聊天,太认真你就输了。青春期的孩子,喜欢正话反着说,吊儿郎当地说。他们还都是属鸭子的,煮烂了嘴还硬。你要是当真了,是没法和他对话的,因为你总想着告诉他正确的观点,总想着扳正他的行为和态度。你说出来的话肯定政治正确,但也肯定无趣,在孩子听来,就是唠叨。时间长了,孩子也就懒得和你聊天了。因为你会是什么反应,孩子早就预料到了——谁会自找没趣呢?再说,这么大的孩子,能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吗?能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吗?他都知道。只是用这种反着说、吊儿郎当地说,来掩饰自己的脆弱和焦虑。这么大小伙子、大姑娘,人家也是要面子的,你干嘛非要一本正经地戳破人家呢?所以
2024/10/21

致家长:教育就是不跟自己较劲,更不跟孩子较劲

生活中,很多父母在与孩子发生冲突时,总想跟孩子争个对错、辩个输赢。最后,不仅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还把亲子关系推到了崩塌的边缘。 青少年教育专家、“父母学堂”首席导师尹建莉曾说过:“如果你去找孩子的不是,只能让问题变得更差,让这个结打得更死。” 好的教育,一定是不跟孩子较劲。 孩子小的时候,即使再不听话,父母似乎都有办法“收拾”他们。不管方法是软是硬,反正孩子总会很容易就消停下来——至于是否很快又反复,另当别论。     但是,当孩子们逐渐迈向青春期的门槛时,一切似乎都变得不一样了。这个时候的亲子关系,往往会进入新的阶段。     那些懂得放手、保持自我成长的父母,会更容易和这个时期的孩子打成一片。而那些控制欲强、一直停留原地的父母,更容易与孩子发生严重的冲突。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 生命轨迹和成长节奏 人的成长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过程,而每个人的成长节奏也都是独特的。 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的成长节奏更是需要我们去尊重和关注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需要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去引导和培养。 首先,孩子的成长节奏是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的。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身体发育和生理特征都不同,这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比如说,小学生的身体机能还不够完善,需要更多的时间休息和运动,而高中生则需要更多的精神和心理支持来应对学业压力。 其次,孩子的成长节奏也受到环境和家庭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家庭和环境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比如说,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会让孩子更加自信和开朗,而一个压力过大的家庭环境则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最后,孩子的成长节奏也需要考虑到个人差异。每个孩子的性格、兴趣、天赋都不同,需要我们去发掘和尊重。有的孩子可能天生就喜欢艺术、音乐等方面,有的则更喜欢科学和技术。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让他们能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得到更好地发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的成长节奏,不要过分干涉和指导。当我们发现孩子有什么问题或者不足时,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但不要对其产生过多的期望和压力。同时,我们也需要在孩子的成长过
202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