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化县高中教师来到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学习交流

2024年9月27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带队广西大化县高中教育质量提升项目组的47名高中教师来到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分享交流教育教学经验、促进偏远地区教育水平的提升,推动教育公平、实现互助共赢。参加交流活动的人员主要包括:广西大化县高中教师团队、金陵中学河西分校高中部李烨副校长、学生成长中心主任缪涵蕊、高中学生工作处杨红副主任、我校心理老师洪燕、崔惠辉、谢丽芹以及实习心理老师李康等。 当天上午,在洪燕的带领下,教师团沿着校史大道步入美丽的河西校园,开始了此次学习交流之旅。 首先,高中部李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教师团的到来表示欢迎,期待借助建邺德育工作坊的平台能开展更多的深入交流。随后,高中部杨主任开展了“心系育德,德育润心”的主题讲座,详细汇报了高中德育与心育融合建设情况,展示了学校德育课程建设体系,以及近年来我校在高中学生德育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   报告交流结束后,教师团一行参观了学校心理发展指导中心,交流、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工作内容和各项成果。 最后,我校心理中心负责人缪主任以“聆听心理声音,拥抱成长力量”为题做了心育工作报告,分享了自建校以来构建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的实践与思考。 此次活动为双方教师搭建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通过观摩学习和讲座分享,我校展示了长期以来的办学经验和成果,同时也在双方交流中汲取新的能量,共同促进资源共享和教师成长。
2024/09/30

“‘心’动力,新启程”主题心理广场活动

为了帮助学生适应崭新的校园生活,迎接新一学年的学习与挑战,获得更加有力的支持和心理能量,9月19日中午,在行健楼小广场举办了“‘心’动力,新启程”主题心理广场活动。 活动刚开始,充满趣味的“心理大富翁”游戏便吸引了不少学生驻足,同学们两人一组站在起点处“开启新学期”投掷巨型骰子,根据骰子的点数完成相应的指示或任务,与新学期可能发生的美好或挑战不期而遇,并最终顺利“轻松拿捏”整个学期的学习和生活。 此外,“不倒森林”活动也吸引同学们积极参与,乐在其中。同学们扶着棍子站成一圈,努力让每一根棍子都保持直立,过程充满挑战和刺激,也充满了同学们对彼此的支持和鼓励,建立起了新学期“屹立不倒”的自我形象和积极的心理期待。   随后,参与活动的同学纷纷来到“心理加油站”,从爱心卡片墙上挑选自己喜欢的“心理加油卡”,带着满满的心理能量和对新学期的积极向往心满意足地离开。 现场也展出了我校心育团队、心理辅导安排、心理社团的宣传海报,让学生了解心理辅导安排与预约途径,在有需要时及时寻求朋辈支持与专业辅导。 伴随着活力动感的音乐,同学们在活动中热情参与、快乐体验,相信参与其中的每一位同学收获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和能量,带着这一份“心”动力,满怀期许地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出发!    
2024/09/21

“我的心灵之旅”——小学部三年级开展学生团体沙盘体验活动(二)

打开心灵之窗,探索心灵之旅。5月31日下午,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小学部三年级7-12班的同学们在梁依老师和洪燕老师的带领下,在四楼沙盘室开展了第二场“我的心灵之旅”团体沙盘游戏活动。 活动中,梁老师带领大家用手去触摸沙子,感知沙子的流动与质感,并对沙盘游戏及需要遵守的规则进行了细致的讲解。随后,同学们兴致盎然地从摆放着各种沙具的架子上挑选出自己喜欢的沙具,在沙箱内创作属于自己的沙盘作品。借助各种沙具,同学们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想法投射出来,创造出一个个独特而又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世界。 通过团体沙盘游戏体验活动,同学们不仅释放了内心的压力,而且切身感受到了团队合作与沟通的重要性,收获了快乐和成长。
2024/06/04

“放飞我的压力气球”——小学部六年级开展情绪主题团辅活动

2024年5月30日下午,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小学部六年级开展“放飞我的压力气球”情绪主题团辅活动。本次活动由洪燕老师、崔惠辉老师带领,旨在引导六年级学生读懂情绪发出的信号,能够使用多种方法缓解情绪压力,放松身心,健康成长。 活动伊始,洪老师简单介绍了本次活动的目标,以及需要遵守的团体契约,并和崔老师一起解答了同学们对活动的疑问,了解他们内心的期待。热身活动环节,轻松有趣的“雨点变奏曲”,通过让同学们动起来的方式,引导他们释放内心的压力与紧张,迅速进入状态。“我们的情绪就像天气一样,丰富多样,时而强烈,时而温和,会不断变化……”在“情绪气球DIY”阶段,在纯净的音乐声中,洪老师引导同学们闭目冥想,觉察自己最近一周的情绪状态,并利用涂鸦的形式把它们直观地表达出来。通过讨论和分享,同学们不仅更加了解了自己的情绪状态,学会了如何合理表达和调节情绪,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情绪。 在“情绪消消乐”环节,同学们逐一分享了自己应对消极情绪的方法,如转移注意力、找人倾诉、写日记、深呼吸、积极暗示等,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缓解消极情绪,让自己更加平静和自信。在活动的最后,同学们表示“自己感到很放松,感觉压力变小了,跟着气球飞走了。”    
2024/06/03

“遇见内心的自己”——学生团体沙盘体验活动

5月31日中午,初一年级的部分学生在侯淑君和谢丽芹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在沙盘室开展了“遇见内心的自己”主题团体沙盘活动,通过摆放沙具去探索自我内心世界,促进自我认识,同时加强与同学间的连接。 活动开始前,侯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沙盘室的构成、沙盘游戏的规则和意义,并鼓励大家发挥想象力,构建一个充满创意的沙盘世界。 在侯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依次挑选沙具并摆放在沙盘中。有的学生选择了小鸟、苹果,展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的学生则摆放了名人、房屋,表达了对自己未来的期望;还有的学生通过摆放沙具重构遗憾事件来疗愈自我。每个人都在沙盘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在完成沙盘摆放后,侯老师鼓励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心得感受,大家畅所欲言,纷纷表达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所思所感,并展示了自己的沙盘作品。 此次团体沙盘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放松身心、释放压力的平台,学校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举办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024/06/03

我的心灵之旅——小学部三年级开展学生团体沙盘体验活动(一)

5月24日下午,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小学部三年级的学生们在梁依老师和洪燕老师的带领下,在四楼沙盘室开展了一场名为“心灵之旅”的团体沙盘游戏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沙盘游戏这一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方式,帮助学生缓解情绪压力,同时也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活动伊始,梁依老师带领大家用手去触摸沙子,并对沙盘游戏及需要遵守的规则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在梁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纷纷投入到沙盘游戏中,或独自构思,或小组协作,用心地挑选沙具、摆放场景、讲述故事。在沙盘创作中,同学们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通过沙子和沙具的组合,创造出一个个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世界。 沙盘游戏是一种通过摆放沙具、创造场景来表达内心情感和想法的心理治疗技术。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释放内心的压力和冲突,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在小组协作的过程中,同学们还能够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合作和分享,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社交能力。
2024/05/27

“5•25 世界和我爱着你”心理广场活动

五月,是充满活力、绽放美好的初夏,也是我校的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爱与温暖,关注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5月21日,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在行健楼广场举办了“5·25 世界和我爱着你”主题心理广场活动。 首先,“漫‘话’我心”展区精美的四格心理漫画吸引同学们纷纷驻足,这些漫画都是由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而成,在绘制过程中与自己进行心灵对话。经过的学生在观看漫画作品的同时,与同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获得成长的力量。 接着来到“5·25 世界和我爱着你”微笑拍照区,同学们戴上可爱笑脸的花朵发箍,在镜头前留下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通过微笑这种简单而普遍的行为激活内心愉悦的心理感受,并带走自己喜爱的微笑贴纸,将微笑的积极意义延续到学习与生活中。 继续往前是“我爱我”宣言区,学生们围坐一圈,拿起手中的画笔,挑选自己喜欢的曼陀罗涂色卡,跟随自己内心的感受,通过艺术创作,为“心灵之花”涂上颜色,然后留下专属于自己的一份花语并粘贴在“我爱我”宣言墙上,许下爱自己的承诺。 最后来到“与爱同行”活动区。学生两人同行组成“盲人”和“拐杖”小组,彼此相互信任和扶持,穿越重重障碍完成相应任务,在终点处喊出“525,世界和我爱着你”,最后两人相互拥抱,带走微笑气球,体验着来自他人的帮助和关爱,获得爱与被爱的幸福与快乐。 在同学们积极热情的参与下,丰富多彩的活动呈现出一片欢声笑语、热闹非凡的场景。此次活动让同学们体验到微笑的神奇魔力和“爱自己”的美好感受,在获得心灵放松的同时,也学会关爱自我,悦纳自我,进而更好地爱他人。
2024/05/24

期中考后,最重要的不是分数,而是……

2024/04/29

家庭心育微课堂 怎么夸孩子更有效

2024/04/16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健康的友谊丨指南解读

帮助孩子与他人缔结双向的情感联系是一件在家庭教育中容易被忽视的事。当孩子第一次发脾气时,父母或许能迅速意识到调整育儿方法的刻不容缓。但在交朋友这件事上,父母们似乎对孩子先天地满怀信心。然而,研究表明,父母应注意到帮助孩子结交和维持朋友的重要性。 荷兰莱顿大学神经科学教授贝尔纳·古罗格鲁(Berna Güroğlu)在2022年发表的研究认为,交友是青少年最重要的发展任务之一。在以线上社交互动为主的时代背景下,交友并不是一种天生掌握的能力,它是后天习得的技能。实际上,不单是儿童,对成年人而言,交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化任务,甚至需要付出相当多的努力才能明确自己想和谁建立联系。     理解孩子的第一步 理解未成年人的社会行为,父母得先脱离成年人语境。专家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友谊存在差异。   社会经验是成年与未成年友谊认知的分水岭。 社会经验的纳入推动了主体从依靠到独立的蜕变,责任意识、身份认同等抽象的社会认知开始撬动友谊的轮盘。这些变化在建立新友谊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个人身份和发展机会,同时带来经历社会痛苦和孤独的可能性。而在逐渐适应忙碌工作和家庭生活模式以后,主体对友谊的认知或因多重且经常冲突的角色需求而变得复杂和趋于稳定。换言之,相较于青年,中年人的朋友较少,与朋友相处的时间也较少。但将这种趋势理解为友谊重要性和亲密性的减弱是不准确的——和青年一样,中年人的朋友同样能提供社会和情感上的支持。 青春期的孩子会更注重友谊的忠诚和信任。这不仅意味着青少年的倾诉欲望会更强烈,还表明他们在面对朋友的需要时会做出更积极的回应。如果在青春期未能形成这种亲密友谊,青少年将会经历孤独的痛苦以及自我价值感的降低。需要警惕的是,考虑到大多数青少年缺乏社会经验,这种向外界索取情感支撑的需求会让一些心怀不轨的成年人乘虚而入。 实际上,早在儿童时期,随着年龄递增,孩童会愈发重视友谊的互惠性,并逐渐习得从不同交往经历中总结经验的概括能力。换句话说,学前期儿童把一起游戏看作友谊关系的核心,而学龄儿童则开始倾向于认为互惠、平等、合作是友谊关系的基础。 过早地将社会经验安孩子头上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容易使孩子对向父母袒露心声的选择嗤之以鼻。那么,在压力和不确定性加剧的时期,我们如何鼓励孩子们在新学年建立真正的友谊?以下将结合《全面性教
2024/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