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内心的自己”——学生团体沙盘体验活动

5月31日中午,初一年级的部分学生在侯淑君和谢丽芹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在沙盘室开展了“遇见内心的自己”主题团体沙盘活动,通过摆放沙具去探索自我内心世界,促进自我认识,同时加强与同学间的连接。 活动开始前,侯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沙盘室的构成、沙盘游戏的规则和意义,并鼓励大家发挥想象力,构建一个充满创意的沙盘世界。 在侯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依次挑选沙具并摆放在沙盘中。有的学生选择了小鸟、苹果,展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的学生则摆放了名人、房屋,表达了对自己未来的期望;还有的学生通过摆放沙具重构遗憾事件来疗愈自我。每个人都在沙盘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在完成沙盘摆放后,侯老师鼓励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心得感受,大家畅所欲言,纷纷表达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所思所感,并展示了自己的沙盘作品。 此次团体沙盘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放松身心、释放压力的平台,学校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举办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024/06/03

我的心灵之旅——小学部三年级开展学生团体沙盘体验活动(一)

5月24日下午,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小学部三年级的学生们在梁依老师和洪燕老师的带领下,在四楼沙盘室开展了一场名为“心灵之旅”的团体沙盘游戏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沙盘游戏这一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方式,帮助学生缓解情绪压力,同时也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活动伊始,梁依老师带领大家用手去触摸沙子,并对沙盘游戏及需要遵守的规则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在梁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纷纷投入到沙盘游戏中,或独自构思,或小组协作,用心地挑选沙具、摆放场景、讲述故事。在沙盘创作中,同学们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通过沙子和沙具的组合,创造出一个个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世界。 沙盘游戏是一种通过摆放沙具、创造场景来表达内心情感和想法的心理治疗技术。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释放内心的压力和冲突,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在小组协作的过程中,同学们还能够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合作和分享,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社交能力。
2024/05/27

“5•25 世界和我爱着你”心理广场活动

五月,是充满活力、绽放美好的初夏,也是我校的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爱与温暖,关注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5月21日,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在行健楼广场举办了“5·25 世界和我爱着你”主题心理广场活动。 首先,“漫‘话’我心”展区精美的四格心理漫画吸引同学们纷纷驻足,这些漫画都是由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而成,在绘制过程中与自己进行心灵对话。经过的学生在观看漫画作品的同时,与同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获得成长的力量。 接着来到“5·25 世界和我爱着你”微笑拍照区,同学们戴上可爱笑脸的花朵发箍,在镜头前留下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通过微笑这种简单而普遍的行为激活内心愉悦的心理感受,并带走自己喜爱的微笑贴纸,将微笑的积极意义延续到学习与生活中。 继续往前是“我爱我”宣言区,学生们围坐一圈,拿起手中的画笔,挑选自己喜欢的曼陀罗涂色卡,跟随自己内心的感受,通过艺术创作,为“心灵之花”涂上颜色,然后留下专属于自己的一份花语并粘贴在“我爱我”宣言墙上,许下爱自己的承诺。 最后来到“与爱同行”活动区。学生两人同行组成“盲人”和“拐杖”小组,彼此相互信任和扶持,穿越重重障碍完成相应任务,在终点处喊出“525,世界和我爱着你”,最后两人相互拥抱,带走微笑气球,体验着来自他人的帮助和关爱,获得爱与被爱的幸福与快乐。 在同学们积极热情的参与下,丰富多彩的活动呈现出一片欢声笑语、热闹非凡的场景。此次活动让同学们体验到微笑的神奇魔力和“爱自己”的美好感受,在获得心灵放松的同时,也学会关爱自我,悦纳自我,进而更好地爱他人。
2024/05/24

期中考后,最重要的不是分数,而是……

2024/04/29

家庭心育微课堂 怎么夸孩子更有效

2024/04/16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健康的友谊丨指南解读

帮助孩子与他人缔结双向的情感联系是一件在家庭教育中容易被忽视的事。当孩子第一次发脾气时,父母或许能迅速意识到调整育儿方法的刻不容缓。但在交朋友这件事上,父母们似乎对孩子先天地满怀信心。然而,研究表明,父母应注意到帮助孩子结交和维持朋友的重要性。 荷兰莱顿大学神经科学教授贝尔纳·古罗格鲁(Berna Güroğlu)在2022年发表的研究认为,交友是青少年最重要的发展任务之一。在以线上社交互动为主的时代背景下,交友并不是一种天生掌握的能力,它是后天习得的技能。实际上,不单是儿童,对成年人而言,交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化任务,甚至需要付出相当多的努力才能明确自己想和谁建立联系。     理解孩子的第一步 理解未成年人的社会行为,父母得先脱离成年人语境。专家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友谊存在差异。   社会经验是成年与未成年友谊认知的分水岭。 社会经验的纳入推动了主体从依靠到独立的蜕变,责任意识、身份认同等抽象的社会认知开始撬动友谊的轮盘。这些变化在建立新友谊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个人身份和发展机会,同时带来经历社会痛苦和孤独的可能性。而在逐渐适应忙碌工作和家庭生活模式以后,主体对友谊的认知或因多重且经常冲突的角色需求而变得复杂和趋于稳定。换言之,相较于青年,中年人的朋友较少,与朋友相处的时间也较少。但将这种趋势理解为友谊重要性和亲密性的减弱是不准确的——和青年一样,中年人的朋友同样能提供社会和情感上的支持。 青春期的孩子会更注重友谊的忠诚和信任。这不仅意味着青少年的倾诉欲望会更强烈,还表明他们在面对朋友的需要时会做出更积极的回应。如果在青春期未能形成这种亲密友谊,青少年将会经历孤独的痛苦以及自我价值感的降低。需要警惕的是,考虑到大多数青少年缺乏社会经验,这种向外界索取情感支撑的需求会让一些心怀不轨的成年人乘虚而入。 实际上,早在儿童时期,随着年龄递增,孩童会愈发重视友谊的互惠性,并逐渐习得从不同交往经历中总结经验的概括能力。换句话说,学前期儿童把一起游戏看作友谊关系的核心,而学龄儿童则开始倾向于认为互惠、平等、合作是友谊关系的基础。 过早地将社会经验安孩子头上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容易使孩子对向父母袒露心声的选择嗤之以鼻。那么,在压力和不确定性加剧的时期,我们如何鼓励孩子们在新学年建立真正的友谊?以下将结合《全面性教
2024/04/09

家长课堂|如何“轻松地”辅导孩子写作业?

在家庭教育中,辅导学习是许多家长头疼的一环。 所谓“不提学习母慈子孝,一提学习鸡飞狗跳”,辅导学习就像一颗炸弹埋在家长和孩子之间,稍有不慎,不仅孩子要被炸得“皮开肉绽”,家长也会被炸得“七窍生烟”,亲子关系也在一场场爆炸中“灰飞烟灭”。     但是,也有一些家庭成功地让辅导孩子学习变成了一场“有趣的冒险”。到底该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如何轻松且有效地协助孩子完成学业任务,同时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01 被误解的“陪伴”与自主性 我们知道,家长参与孩子学习有不同的方式: 有的家长喜欢控制一切,按照自己的计划和期望push孩子;而有的家长则更倾向于给予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力。在这两者之间,似乎隐藏着孩子学习习惯的秘密。 研究表明,当家长像军官一样下达学习任务、严格要求孩子按照他们的计划来学习时,孩子可能就像被关进了“任务大狱”一样失去了自主性。这时候,学习对孩子来说不再是一场汲取知识的盛宴,而是被父母“派发”的诸多累赘,学起来就像提着个大石头一样沉闷无趣,自然也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走神发呆、拖拉磨蹭等行为。 而相反呢,那些像探险家一样、轻松愉快地陪着孩子一起学习的家长,往往能够点燃孩子的求知欲望,让学习变得充满乐趣。兴趣与自主性是学习重要的内驱力,有了它们,孩子就会像踏上一场奇妙的冒险一样,自愿融入到学习的汪洋大海当中。   02 培养孩子自主性的5个方法 那么,如何成为一个让孩子愿意自主学习的家长呢?的确,并非所有的家长都是天生的教育专家,更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辅导作业,但我们可以从轻松、开放的角度出发,尝试更加科学的辅导方法: 01时间选择随心 就像给孩子配备了“时间魔法棒”一样,在制定学习计划时,不妨给予孩子一些选择的空间。举个例子,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几个不同的学习时段,让他们自由地选择在哪个时段进行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逐渐形成时间长短的概念和顺序意识,也能够在心中种下“轻重缓急”的认知种子。 02计划由我做主 不要让学习计划变成一种“家长制定,孩子执行”的枯燥任务。相反,尝试先询问孩子自己的计划和安排。让孩子决定先做什么作业,后做什么作业,就像是给他们掌握了学习大权的法宝,培养了他们的计划和组织能力。虽然家长不能永远辅导孩子学习,
2024/03/26

孩子越催越拖延|作为家长,该如何应对孩子的“学习拖延症”?

“今天没忍住把我家孩子打了一顿,一回家我就开始催他做作业了,他坐桌子上一个小时压根没动一下,不是瞎翻腾就是干别的小动作,我没办法只能守着他,一道题一道题的写。过了一会家里有事儿,我出去一趟,千叮咛万嘱咐让他赶紧写,答应的倒是好好的,结果回来以后一个字儿没动,直接把我气到‘暴力执法’。” 面对孩子的学习拖延,家长似乎除了不停地催促、监督、惩罚,好像很难想到其它的方法。对于有的孩子来说,甚至会出现越催越拖延的现象。 这是因为,不同的孩子,学习拖延的根源是不同的。想要帮助孩子克服拖延症,就要找到自家孩子拖延的根源。     拖延的,不只有你家的孩子   学业拖延就是我们对学习中拖延现象的具体描述,往往指学习情境中学生在想法和情绪上的拖延倾向,或者与学习有关的拖延行为(倪⼀苇,2018)。 已有研究表明,超过四分之三的大学生、三分之二的中学生和三分之一的小学生都存在拖延的行为(Solomon, & Rothblum, 1984)。 所以,如果你正面临孩子拖延的问题,不要过度担心,不是只有你家的孩子拖延,相反,拖延是一件再常见不过的事。作为家长,我们先稳住自己的心态,才能更好的帮助到孩子。 当然,这也不意味着我们不去重视拖延,毕竟学业拖延作为一种不良的应对方式,会对孩子的各方面带来不好的影响。 最直观的就是影响学习成绩,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长期的学习不佳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导致孩子产生焦虑、抑郁、内疚和自责等消极的情绪体验(Cormack et al., 2020; Sirois, 2014),并进一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改变学习拖延,还得“对症下药”   导致孩子拖延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并且会因人而异。首先,从个体内部的角度看,学业拖延往往与人格、动机、认知以及情绪是息息相关的。   01人格因素   在判断这个因素时,家长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你家孩子只是学习拖延,还是在干别的大部分事情时都比较拖延”? 如果你发现你家孩子在做很多事情时都表现出一致的拖延,那就有可能是人格因素导致的。 Watson等(2001)的研究发现,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与尽责性是影响学业拖延的两个重
2024/03/19

“赋心能,启新程”主题心理广场活动

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新学期的校园生活,给予积极心理暗示,对自我产生良好的期望与信心,3月1日中午,在行健楼小广场举办了“赋心能,启新程”主题心理广场活动。 活动伊始,“我的‘心’能书签”便吸引了同学们纷纷驻足。同学们从墙上取下心仪的书签,在书签背面写下最想对自己说的话,制作出一枚枚属于自己的“心”能书签。这些书签不仅美观实用,更寓意着为学习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鼓励大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天。 随后,同学们拿着自己的“心”能书签来到“我想对自己说”背景框内进行拍照和摄影打卡。他们站在镜头前,勇敢地表达着自己的心声,或是对未来的期许,或是对自己的鼓励。这些视频与照片不仅记录了同学们的真挚情感,也传递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此外,现场也展出了我校心育团队、心理辅导安排、心理社团的宣传海报,让学生了解心理辅导安排与预约途径,在有需要时寻求帮助。心理老师在现场耐心地为同学们解答疑问,提供有效的建议;心理社团的成员们积极向同学们介绍社团的活动和理念,吸引更多学生加入社团,获得朋辈支持力量。 整个活动过程中,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充满欢声笑语。相信每个同学都获得了满满的心理能量,带着自己的“心”能书签与对未来的期许,去迎接新学期,收获新喜悦、新成长。      
2024/03/04

情绪雕塑营——记五年级情绪主题团辅活动(二)

“情绪没有对错好坏之分,每一种情绪都是送信人。”2024年1月4日下午,“情绪雕塑营”——五年级情绪主题团辅活动在综合楼一楼科学教室如约开展。本次活动由南师大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程佳欢老师带领,洪燕老师协助。 活动伊始,同学们就表现出了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情绪猜猜猜”。他们专注地倾听、思考、表达,通过表情、肢体动作、语言等表演盲盒里出现的各种情绪词汇。“情绪是丰富多彩的,情绪的表达有着主观差异性,因人而异。上一周,有哪些情绪小伙伴来拜访过你呢?他们分别是谁?当时发生了什么?……”借助情绪档案与层层递进的提问,程老师带领大家回顾上周的学习生活,觉察自己的情绪体验,通过五颜六色的粘土创作出对自己影响最大或者让自己印象最深的情绪小伙伴,并为其制作说明书进行现场分享与展览。相比较第一环节“情绪猜猜猜”,在“情绪雕塑”环节,同学们更为安静与专注,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时而眉头紧锁,时而抿嘴微笑。“当情绪小伙伴来临时,你想对它说些什么?你觉得它想向你传递哪些信息呢?”带着这些问题,同学们为自己的情绪小伙伴设计了说明书。 “情绪是丰富多彩的,它反映了我们内心的需求。每一种情绪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能够有意识地去觉察自己的情绪,学会和情绪友好相处。”不知不觉活动已接近尾声,在同学们的依依不舍中,本次团辅活动圆满结束。      
202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