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不想上班了,每天睡醒都觉得心累
职业倦怠(burnout)是一种由长期过度的压力导致的情绪、精神和身体的极度疲惫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将职业倦怠添加到第十一版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将它看作一种职场上的现象,但并不认为它是一种疾病。(WorldHealth Organization, 2019)
职业倦怠主要有三个特征:
耗竭感(exhaustion):感觉精力不足或耗尽。例如总是觉得疲惫,出现头痛、四肢酸沉等症状。
怠慢感(cynicism):心理上与本人工作的距离感加深,或对本人工作感到消极或厌倦。例如对工作感到麻木,对服务对象的痛苦和需求冷漠、提不起耐心。
工作效能感降低(reducedprofessional efficacy):取得成就的能力下降,逐渐感觉自己的能力不足。例如觉得自己效率下降,总觉得自己不胜任工作等等。
为了了解KY粉丝当中职业倦怠的现状,我们通过微博发起了一项小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08份。
参与调查的人当中,男性占9.62%,女性占87.02%。按工作年限划分,人数最多的是工作满1年但不满3年的受访群体,占37.5%;最少的是工作满10年及以上的受访群体,占4.33%;其余三个年限区间(不满1年,3-5年之间,5-10年之间)的人数相近,每组各占15%左右。
调查发现,总体而言,受访人群的职业倦怠程度中等偏上(平均得分3.7分,满分5分)。在三个表现中,相对最严重的是耗竭感(3.94分),其次是怠慢感(3.72分),程度相对较轻的是工作效能感降低(3.45分),但三者之间没有很大差距。
*职业倦怠损伤着我们的健康和生活
职业倦怠不单会伴随头痛、失眠等身体上的不适,也预示着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而且,职业倦怠不仅影响了我们个人的工作、生活,它对我们的家庭生活也有负面的“溢出效应”,比如,人们会把工作倦怠带来的坏情绪带进和家人的相处之中,影响和家人的关系。
另外,对那些从工作中汲取意义感的人们来说,职业倦怠的打击是双重的,不单工作失去了乐趣,对工作的痛苦还阻断了人生意义感的来源,生活的意义随着工作的意义一起消失了。
Maslach和 Leiter (1997) 综合了不同研究,提出了“场合中的人”模型(man inthe place model),认为是人与工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