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家长,不做孩子的“黑粉”

智慧家长,不做孩子的“黑粉        “双减”政策实施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凸显出来。然而竞争激烈的中高考指挥棒,仍然剧烈牵动着家长和孩子们的心弦。不论是孩子失常发挥或是心满意足的考试答卷,很多家长急切地看到显眼的“X”,心想把挑错和贬低当作激励孩子的方式。     实际上,家长永远的挑错和不断的打击,以此达到所谓的激励目的,不仅很难让孩子向前,这种过于严苛的管束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黑粉式育儿”的问题在于,家长过于严苛教育的背后,是对孩子的高期待和低信任。 在孩子幼年的时候,自我评价能力还很低,往往把重要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要求作为自我评价。孩子一旦内化了父母对他的贬低和苛责,他就会认为自己就是父母评价那样的不好、不努力、不懂事、拖延,这样的孩子会谨小慎微,缺乏安全感,产生低自尊、低价值感。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也不太敢跟人交往,在人群中显得退缩、孤僻。更不敢和别人提出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因为觉得自己不值得、配不上。 到了青春期,有些孩子可能还会习惯地认同父母对他贬低的评价,更加认为自己不够好,体验更多的挫败感、无助感和无望感。还有一些孩子自我有一定的发展,会有心理、语言和行为上的反抗,发生消极怠工、敷衍、吵架,甚至肢体冲撞。还有一种更为严重的反抗,就是自我攻击,孩子没有办法把对父母的不满、抱怨以及不被认可的委屈、痛苦表达出来,就只有向自己发泄,于是自残、抑郁、身体的各种不舒服就会表现出来,埋下一些心理问题的隐患。 这样的案例在现实中屡见不鲜。比如一个不想上学的学生曾经来找我,他说不论自己做什么事,都总是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干啥都不行,就是一个给父母增加烦恼和负担的人,简直就是家庭的累赘。一个缺乏价值感和安全感、内在荒芜的孩子,哪有力量发展更好的自己呢? 父母希望子女成才,对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督促,无可厚非。但什么事都要有个度,“过犹不及”。过度的严苛承载的是家长过高的焦虑,无形中成为了孩子的心理负担、精神枷锁甚至内在伤害。 家长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发现他们的优势并予以鼓励和肯定,提高孩子的自尊、自信和自我效能感,是家长对孩子最有力的心灵支撑和唤醒,是最真挚、温暖和智慧的爱。         来源:北京日报
2021/12/01

“一封家书,爱意深沉”——亲子沟通系列活动

一封家书,爱意深沉——亲子沟通系列活动   为加强我校学子与父母间的沟通,我校学生成长中心举办了“心沟通,爱流动”的亲子沟通系列活动,其中,“一封家书”活动得到热烈回应,中学部的学生家长们纷纷提起手中的笔,用最原始的方法,书写下对对方的一份思念和期盼。一封封家书充满了期望,一句句话语饱含着浓浓爱意,家长们对孩子的拳拳之爱、暖暖深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不已。         同学们驻足观看展览~   亲情无替代,承载几多情? 在给家长们的一封信中,学生们真诚的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也为自己的未来规划构思着独特的蓝图,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争吵还是与父母间的大温暖,一切都在家书中流淌而显得弥足珍贵;在给孩子的一封信中,家长们回顾了与孩子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给予孩子们最真实的人生经验与无限包容!       以下是部分优秀家书作品内容:          
2021/10/20

世界精神卫生日,学一个减压的小方法!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青春之心灵  青春之少年”,旨在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教育,帮助儿童青少年掌握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协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处理碰到的情绪问题。 在生活中,同学们也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挫折:有时是家长的不理解、有时是同学间的小矛盾、有时是花费大量时间也还没攻克的学习问题。当负性事件发生、负性情绪袭来时,我们可能因为缺乏应对的方法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为了避免这种窘境,我们可以试试看下面这个简单的方法,来把我们的负性情绪“藏“起来。 保险箱技术 介绍: “保险箱技术”是一种很容易学会的处理愤怒、焦虑等负性情绪的方法,它是运用想象方法来完成的。在保险箱技术的练习中,你可以将给你带来负性情绪的东西通过想象“锁”在一个保险箱中,而钥匙由你自己掌管,并且你可以自己决定是否愿意以及何时想打开保险箱的门,去重新触及那些给你带来负面的情绪和压力的事情。这个过程能够有效地处理我们平常感觉到的压力和一些不舒服的感觉。 使用方法:       邀请一位能够让你感到放松和信任的人,ta可以是你的家长、你的心理老师,在一个安静的、只有你们两个人的环境中,让ta缓慢地读出下面这段引导语,同时,你可以身心放松地、跟随着引导语进行想象。 引导语: 请闭上眼睛,慢而深的呼吸,慢而深的呼吸…… 请从头到脚扫描一下自己的身体,找到一个最温暖最放松最舒服的部位,你感到这种温暖、放松和舒服的感觉,向你的全身扩散,再扩散,再扩散,直到这种温暖、放松和舒服的感觉充满了你的整个全身。 下面我想邀请你为你自己设计一个保险箱,设计一个只属于你自己的保险箱。请你想象它的大小,高、宽、壁有多厚,它是什么质地?什么颜色?是否分隔?它的锁是什么形状、性质、颜色、强度呢?这些都是可以由你自己来决定的。 你可以检查一遍,再试一下,也可以重新修改。 请打开箱子,把所有给你带来压力的东西全部装进去,锁好门把。可以考虑下把钥匙收藏在哪里。 好的。请把保险箱放到一个你认为合适的地方,你平时碰不到它,但当你愿意和我一起来看里面的东西时,能把它找回来。 很好。下面我想邀请你在安置好你的保险箱后,带着安全、舒适、放松的感觉,慢慢地回到这间屋子里来。等你回来以后,你的心情会更愉快,你的身体会
2021/10/09

搭乘“心”列车,驶向新学期——心理广场活动

  九月是新学年的开始,同学们再次走上了新年级的起跑线。为了帮助同学们适应“新”生活,我校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开展了面向全体学生,以“搭乘‘心‘列车,驶向新学期”为主题的心理广场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熟悉校园环境、感受温暖的校园文化氛围、掌握心理健康的小知识。 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包括“玩偶拥抱”、“采摘‘彩虹卡’”、以及心灵驿站宣传等精心设计的活动。现场人声鼎沸,同学们与老师都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在欢声笑语中收获到满满的知识与心理能量。     老师们精心布置的“彩虹卡” 同学们聚精会神地“采摘”彩虹卡   精心打扮的心理社 “玩偶们”! 带着可爱道具合影的同学们!   还有可爱的同学和白雪公主     全班一起来打卡活动的小朋友们!         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还将在10月带来更多的活动,更多“心”鲜事,请持续关注我们的心理广场哦~
2021/09/17

“心灵驿站”——心理辅导信息

“心灵驿站,我们一直在”——心理辅导信息   纷繁的家校生活,在赋予我们能力和生长之余,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金中河西心理发展指导中心的老师们将在这里,愿意真诚地与你一起共同探讨你的内心,更希望能和你并肩向前,一起推开心灵之窗,让心灵洒满阳光。   以下是老师们的简介:       心理辅导方式和时间安排:    
2021/09/15

我校开展心理广场活动

五月即“我”月,是一个可以跟自己良好建立联系的月份。为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心理健康助人自助的小技能,树立健康生活理念,培育健全人格,营造有温度、有故事的校园文化氛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将开展以“悦享学习,智慧成长”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月活动。活动丰富多彩,有心理委员系列培训、心理原创作品评比、人际交往专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每周一次的心理广场活动、心理短片展播等。 2021年5月7日,第一次心理广场活动在行健楼前举行,由“我爱我”签名墙、暖心天使、心有千千结三个部分组成。现场人气满满,同学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享受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感悟。 本周是心理广场活动的第一场,接下来每一周都会有不同形式广场活动,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签名墙前人气满满 心有千千结活动 体验合作与策略 心理社和志愿者合影留念 通过视频一起看看活动现场的情况吧!  
2021/05/08

悦动心灵 ---记教师减压团体辅导活动

为关爱老师心理健康,帮助老师舒缓工作压力,提高工作幸福感,近期,金陵中学河西分校老师参加南京市“宁教授工作室”的减压团体工作坊。     活动开始,老师们在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保密约定后,表达了各自期待。接着,老师们画出代表当下自我状态的物体,种类不同、形态各异:有饱含种子的蒲公英、枝繁叶茂的大树、向日葵的植物系,还有萌萌哒可爱的老虎、外表炸毛内心柔软的狮子以及慵懒高冷的猫咪动物系。在安全、信任的氛围中,老师们认真倾听、积极反馈,感受彼此内心真实的需要,给予彼此真诚的理解与共情。团队的气氛在这种真诚、真实中更加温暖,讨论不断深入。    随后,老师们在图画中添加代表压力的圆圈,不同的来源、压力的大小,引发老师们更多思考。这一轮的分享中,老师们心灵更深处被触动:生命花开的美好、人生重要节点的纠结、生活不同意义的选择......每个人都感受到来自同伴、团队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在团队中更有动力,呈现真实的状态。 在专业团辅老师带领下,老师们看到各自不同的压力应对方式,了解行为模式下的感受以及认知层面的期待、渴望;舒缓了情绪,讨论发现不一样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及面对压力可以尝试的小改变。 活动结束,老师们表达对活动的感谢,表示不舍离开,期待后续! 本学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也将继续开展职初班主任心理沙龙,为年轻班主任们带来心理助力与支持,帮助班主任们寻找自身的力量,更好地面对工作与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2021/04/12

我校开展“心理助力员”培训活动

为推进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加强朋辈辅导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学生的朋辈助力军,我校开展了“心理助力员”招募活动。 2021年4月8日中午12:40,我校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对各班一男一女两名“心理助力员”进行了第一次培训,此次培训由专职心理老师吴昊桐主持。 吴昊桐老师首先通过“小小按摩师”的热身活动调动现场气氛,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感受助人与自助的快乐,引发大家对“心理助力员”角色的思考。接下来吴老师从“心理助力员”的重要作用、我身上具备的“心理助力员”重要特质、“心理助力员”的工作职责、“心理助力员”的专业素养四个方面入手,结合具体的事例为同学们讲授尊重、温暖、真诚、同理心、积极关注等心理关怀技术,帮助同学们更全面地理解“心理助力员”的工作。同学们认真聆听,积极记录。 此次培训是“心理助力员”系列培训的第一讲,心理发展指导中心日后将继续组织专题培训,陪伴与支持“心理助力员”更好地成长。 吴昊桐老师培训讲座 同学们参与热身活动 同学们认真聆听,积极记录  
2021/04/09

实在不想上班了,每天睡醒都觉得心累

职业倦怠(burnout)是一种由长期过度的压力导致的情绪、精神和身体的极度疲惫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将职业倦怠添加到第十一版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将它看作一种职场上的现象,但并不认为它是一种疾病。(WorldHealth Organization, 2019) 职业倦怠主要有三个特征: 耗竭感(exhaustion):感觉精力不足或耗尽。例如总是觉得疲惫,出现头痛、四肢酸沉等症状。 怠慢感(cynicism):心理上与本人工作的距离感加深,或对本人工作感到消极或厌倦。例如对工作感到麻木,对服务对象的痛苦和需求冷漠、提不起耐心。 工作效能感降低(reducedprofessional efficacy):取得成就的能力下降,逐渐感觉自己的能力不足。例如觉得自己效率下降,总觉得自己不胜任工作等等。 为了了解KY粉丝当中职业倦怠的现状,我们通过微博发起了一项小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08份。 参与调查的人当中,男性占9.62%,女性占87.02%。按工作年限划分,人数最多的是工作满1年但不满3年的受访群体,占37.5%;最少的是工作满10年及以上的受访群体,占4.33%;其余三个年限区间(不满1年,3-5年之间,5-10年之间)的人数相近,每组各占15%左右。 调查发现,总体而言,受访人群的职业倦怠程度中等偏上(平均得分3.7分,满分5分)。在三个表现中,相对最严重的是耗竭感(3.94分),其次是怠慢感(3.72分),程度相对较轻的是工作效能感降低(3.45分),但三者之间没有很大差距。 *职业倦怠损伤着我们的健康和生活 职业倦怠不单会伴随头痛、失眠等身体上的不适,也预示着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而且,职业倦怠不仅影响了我们个人的工作、生活,它对我们的家庭生活也有负面的“溢出效应”,比如,人们会把工作倦怠带来的坏情绪带进和家人的相处之中,影响和家人的关系。 另外,对那些从工作中汲取意义感的人们来说,职业倦怠的打击是双重的,不单工作失去了乐趣,对工作的痛苦还阻断了人生意义感的来源,生活的意义随着工作的意义一起消失了。 Maslach和 Leiter (1997) 综合了不同研究,提出了“场合中的人”模型(man inthe place model),认为是人与工作场
2021/04/05

在我妈眼里,我遇到的任何问题,都是我有问题

不知道为什么,每当我遇到了什么麻烦,我的妈妈的第一反应不是安慰,不是提建议,而是骂我。 “又感冒了?叫你多穿点你不听!” “这次没考好?我看你这人就是心太野了!” “跟朋友吵架了?叫你别那么任性你不听,你那脾气谁受得了你。”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的手机被偷的时候。我借了别人的手机,打电话把这件事告诉妈妈,提醒她如果有人发短信要钱的话不要相信。 妈妈把我劈头盖脸地骂了一顿:“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说过你多少次了,没有一次听进去,这下好了,手机丢了吧?” “手机是被小偷摸走了,又不是我把它掉马桶里了,难道是我的问题?” “要不是看你大大咧咧的样子,小偷会挑你下手?” “那我要怎么办?请个保镖?” 那次吵架之后,我们冷战了很久。 我感觉在她看来,我遇到的任何问题,都是因为我有问题。 配图来自电影《母女情深》   生气也许是因为 不知道还能怎么表达自己 后来有一年春节,爸爸说要跟几个亲戚朋友打牌,晚些回家。妈妈对着电话怒吼:“就知道跟一帮狐朋狗友疯玩!早点回来吧你!” 放下电话后,她对我抱怨:“你爸总是这样,一打牌就不知道时间,大半夜开车回家多不安全啊。” 我感到很奇怪:“如果担心爸爸,为什么不直说,还跟他生气?” 妈妈愣了一下,说:“那么大个人了,有什么好担心的?” 但是,看她刚才的样子,明明很担心啊。 我忽然想起丢手机那次,似乎明白了什么。 印象中,妈妈从来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不会主动询问别人的感受。她只会提醒我和爸爸,天凉了要多穿点,出门在外注意安全。但是,如果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她就会大发脾气,指责我们为什么没有听她的话。 然而实际上,她也许并不是生我们的气,而是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担心而已。     令人情绪失控的不是事件 而是对事件的理解 在我们的文化中,“刀子嘴豆腐心”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反而带有些许褒义,仿佛只要一个人的心意是好的,说什么都可以原谅。 但是我并不认同这点。 沟通本来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在冲动之下,人们很容易说出一些伤人的话语,这反过来又引发了对方的误会,矛盾就是这样不断深化的。 有人可能会说:“但我就是控制不住情绪啊,气头上什么话都能说出来,过后自己也觉得不该这样。” 要想更好地控制自己,首先要学会觉察和接受自己的情绪。比如
2021/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