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允许你失败的父母?| 有一种长大的过程叫“过度教养”

Childrenbegin by loving their parents. Asthey grow older, they judge them. Sometimethey forgive them. (OscarWilder)   “我们太在意孩子们能否成功了,因此把抚养孩子也当成了某种形式的产品开发。……这就是21世纪之初最典型的为人父母方式。”2009年,美国《时代周刊》长文报道了“过度教养”(Overparenting),即父母由于对孩子当下和未来的个人成就有着严格的要求,而过度卷入孩子生活的现象。Overparenting这个词来源于将军麦克阿瑟的故事,据说在麦克阿瑟进西点军校时,他的妈妈也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公寓,每天用望远镜监视儿子有没有好好学习。 但“过度教养”的愈演愈烈还是在现代社会,近年来,这一现象在心理学领域也得到了关注。今天来聊聊什么是“过度教养”,以及它所带来的危害。   什么是“过度教养”? 1965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了衡量家庭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的两个指标: 1. “回应”(parental responsiveness),即父母对孩子需求的回应程度。 2. “要求”(parental demandingness),即父母对孩子自身成熟、独立、承担责任的要求。 此前的研究大多认为,理想的教养模式是父母在“回应”和“要求”两个方面的程度都比较高,即父母一方面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对孩子的需求进行回应,而不是漠视、放纵;另一方面,又要求孩子拥有责任心与独立的人格。这样培养出的孩子普遍具有较高的自我评价,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较高的安全感。 但“过度教养”行为则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即表现出非正常的“回应”和“要求”,这被田纳西大学查塔努加分校社会学教授LeMoyne形容为“教养方式没有错,但程度错了”。 2012年,澳大利亚学者Judith Locke等人对“过度教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他们对128名学校咨询师、心理学家和精神卫生工作者进行了访谈和案例收集,其中,27%的受访者说过度教养在他们的工作经历中“非常多”,66%的受访者说工作经历中有“一些”这样的案例,只有8%的人说没有遇到过类似案例。 基于鲍姆林德的两个维度,
2021/03/23

金陵中学河西分校2021年度“心理助力员”招募通知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难免会遇到成长的困惑,此时同辈间的助力与支持可以带来强大的力量。为推进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加强朋辈辅导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学生的朋辈助力军,现面向各班招募“心理助力员”。 各班通过学生自荐、班级推荐的形式选出一男、一女两名“心理助力员”,填写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心理助力员”自荐表,并按要求及时上交。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将组织开展心理助力员的系列培训,提升心理助力员的专业素养,进而推动全体学生的心理成长。每学期中心会对优秀心理助力员进行考核评优。 学生成长中心 2021年3月18日   附件:亲爱的同学们: 在我们勇敢拼搏的青春时光里,难免会有沮丧、无助、迷茫、担忧的时刻,此时来自身边人的温暖与支持可以带给我们强大的力量。在做好自我关照的前提下,如果你愿意为处在成长困惑中的同学们提供心理助力与支持,欢迎你填写下表,加入到心理助力员的队伍中来!   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心理助力员”自荐表      姓名   班级   性别   兴趣爱好   性格特点   能力特长   你的哪些特点让你觉得自己适合做心理助力员?请结合一个具体的事例谈一谈。   如果成为了心理助力员,你可以做些什么?   你希望从中收获什么?
2021/03/18

高度敏感的人群,都有一种独特天赋

图片来源:简单心理
2021/03/16

伤害亲子关系最隐蔽的方式,很多中国父母都在做

我们也许矮小,但如果我们生活在一群矮人之中,就不会为自己的矮小而烦恼。 1 春节热映的《你好,李焕英》让很多人泪洒电影院。 故事的开头,贾晓玲拿着假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去了自己的升学宴。 面对妈妈曾经的“竞争对手”王琴话里话外炫耀着读名牌大学、拿8万月薪的女儿,贾晓玲深深的感到,自己从没有为妈妈“长过脸”,没让妈妈高兴过。 虽然李焕英对自己的孩子没有过分的要求,但那句“你到底什么时候能给我长回脸”却直接击中了贾晓玲内心。 这份“比较”让她产生了自卑,也让她一度觉得,妈妈本来能有更好的人生。 于是,故事的主线就围绕着一次意外穿越下帮妈妈“比过王琴”展开——抢厂里第一台电视机、赢排球比赛、撮合相亲对象。 《都挺好》里有这么一句话:“人老了比什么,就是比孩子。” 现实中,逢年过节七大姑八大姨们聚在一起,拉孩子们被动的参与到比较之中; 小时候比学习,长大后比工作。小孩们承受着来自“别人家孩子”的压力,无形中也开始了互相比较。 2 比较心理其实很正常。甚至,缺乏比较心理反而是一种对自我认知的缺失。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只有通过社会比较才能找到差距。 社会比较理论由心理学家LeonFestinger于1954 年提出,人们通过与他人相比较来评估自己的态度,能力和特质来认识自己。 人们在比较中构建一个复杂的多维空间,从不同维度大致衡量自己在环境中所处的位置,以此来增加对自己的全面认知,将个体行为向群体发展方向进行一致性调节。 然而,在过度的比较中,人们的无法满足感和失去感,会激发强烈的欲望,产生负面的感受。 这样的感受让人们难于满足现实,实则不满于自己,产生自卑感; 当他们自卑又冒出太强的自尊心时,就会产生虚荣心。 某种意义上来说,虚荣心是一种内在的防御机制。 当个体在童年的发展过程中,还不成熟的自我受到了来自父母或其他养育者的伤害时,他们就会运用一些原始的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 这样的防御机制,帮助他们逃避面对内心的现实,生活在谎言或幻想里。 心理学家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一种补充,所产生出来的过分表现,是为了让自己得到荣誉和引起普遍关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所以,一些人会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包装自己,甚至即使脱离实际水平,也要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3 虚荣心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攀比和炫耀。 攀比,在心理学上被界定
2021/03/09

学会与自己和解

这几年,“与自我和解”这个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遇到挫折,陷入焦虑、抑郁等情绪时,越来越多人强调与自我和解的重要性。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Are Holen也曾指出,与自我和解(reconciliation)是成年时期的重要任务,它和你未来的成长(growth)和努力(effort)同时存在,并且在生命中所占的比重会随着年龄增加而提升。 但到底什么是与自我和解?如果就是对自己有很多不满,生命中就是发生了很多我无法接受的事,我要怎么与自己和解呢? 今天来聊聊这个话题。 在每个人心中,都有很多需要我们面对和处理的东西:亟待满足的成就感和价值感,需要管理和安抚的情绪,生命中那些你不喜欢但又确实存在的部分,等等。 如何处理这些部分,直接影响着我们和自己,也就是“我-我”关系。如果选择压抑、无视、歪曲事实等等不恰当的方法,你便有可能经历内在冲突,对自己产生很多不满和指责。和解事实上就是帮助你好好面对和处理这些部分的技术,帮助你缓解和自己的冲突,让你感到被自己支持、关爱。 和解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主要有4个方面: 1.根据现实情况,对内在价值感的来源进行再定位(reorientation) 本质上,与自我和解意味着,你能接受个人发展和境遇改变带来的变化,并基于此重新定位自己,找到新的实在的(existential)价值感来源(Holen, 2016)。而不是一味按照过往的方式判断自己是否有价值,当发现现在的自己无法取得和过往一样的成就时,就认为自己没有价值。 比如: 2. 学会与不受自己左右(uncontrolled)的事相处 这意味着你能接受很多事(比如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具有哪方面天赋等)不受自己控制,不会因为自己在这些方面不如别人而厌恶自己(Holen, 2016)。 并且,你也能将事情和自己当前的能力、处境连起来看,认识到有些事是现在的自己无法改善的,能够暂时将其搁置,放掉(let go of)不理性的心力投入,转而做好自己能做的。 比如: 3. 从个人重要(personal importance)中走出,用更广泛、全局(universal)的视角看待事情 “个人重要”的状态会令你觉得一切都和自己有关(Gregg, 2008):事情做成了觉得都是自己的功劳,事情搞砸了又觉得,全是自己的错。 这
2021/03/01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班主任沙龙

7月1日下午16:00,来自小学部、中学部及国际部的23位年轻班主任齐聚在心理活动室,进行一些班主任工作分享和交流。学生成长中心的马荣先老师、缪涵蕊老师和吴昊桐老师主持了此次活动,同时还特邀了小学部吴婕老师、初中部张正超老师、高中部尹俊老师、国际部周燕老师来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与技巧。 23位年轻班主任都是从事班主任工作未满3年的老师,是我们学校最年轻的新鲜血液,也将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当天的活动主要围绕三个话题:教育教学工作的平衡、与家长的沟通、个别生转变,希望能给到彼此一些支持。 此次活动分为四个部分。现场以“限时托球”热身活动开始,引出了“教育与教学的平衡”这一话题,并邀请有三十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的尹俊老师从耕作、收获、感悟中给我们分享他的经验。 第二个热身活动是“COPY不走样”,欢声笑语当中老师们也意识到了沟通中会出现的问题。活动结束后,小学部吴婕老师和国际部的周燕老师分别谈了她们的经验话题“与家长沟通”,家校沟通是困扰不少班主任的难题,讲话犹如演奏竖琴:既需要拨弄琴弦奏出音乐,也需要用手按住琴弦不让其出声。 听完分享,大家互动参加了一个第三个体验互动“蜜与剑”,感受正负面的评价对一个学生心理的影响,初中部的张正超老师就此分享了自己班上个别生转化的真实案例。班级里的特殊孩子不尽相同,但面对这类孩子时,或许有些相通的应对方式和转化办法,最后,马荣先老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段特点和外部环境影响,谈了学生管理的难度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分享了自己三十多年的心理工作经验,并为大家提供了一些解决学生心理矛盾与困惑的思路。 本次沙龙为大家提供了经验交流分享与工作协同的平台,成熟教师有经验有办法,年轻班主任有热情有创意,充分发挥全体班主任老师集体的智慧。不仅是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也是各路英雄豪杰来相会,相信这样协作的氛围可以共同推动金中河西的教学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班主任们齐聚在心理活动室   高中部尹俊老师分享分享“如何处理教育教学的平衡”   小学部吴婕老师和国际部周燕老师分享“如何与家长沟通”   初中部张正超老师分享“个别生转化的真实案例” 心理老师马荣先与年轻班主任交流 热身活动《限时托球GO》   热身活动《COPY不走样》 &
2020/07/01

家长指导专题视频课程分享(三)

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不少学生心理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异常。有的孩子进入中考或高考,正经历着重要而又特别的关键时期。为了解决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家长正确掌握与孩子的沟通技巧,2020 年6月20日,建邺区家长学校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举办了“南京建邺家庭教育e讲堂”。本次讲座由我校学生成长中心副主任、专职心理老师缪涵蕊主讲,她主讲的题目是《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辅导策略》。 点击链接查看完整视频:https://mp.weixin.qq.com/s/dNbajBrv0PPi-huZQxa8Xg 视频来源:建邺区家长学校公众号
2020/06/24

家长指导专题视频课程分享(二)

孩子的身心健康是你我共同的心愿,也是南京教育人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为帮助家长朋友们更好地应对疫情之下家庭教育的挑战,南京市教育局、陶老师工作站精心准备了家长指导视频课。我们也将课程转发在校园主页上,以便家长朋友们观看学习。也可以登录 “金陵微校”(网址http://www.jsnje.cn/),观看更多学习视频。 本期分享的课程: 1.疫情之下,如何维护大脑健康?(林静) 2.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任其平) 3.积极应对考试焦虑(吴蓉) 疫情之下,如何维护大脑健康?(林静)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任其平) 积极应对考试焦虑(吴蓉) 视频来源:金陵微校(网址http://www.jsnje.cn/)
2020/06/22

家长指导专题视频课程分享(一)

孩子的身心健康是你我共同的心愿,也是南京教育人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为帮助家长朋友们更好地应对疫情之下家庭教育的挑战,南京市教育局、陶老师工作站精心准备了家长指导视频课。我们也将课程转发在校园主页上,以便家长朋友们观看学习。也可以登录 “金陵微校”(网址http://www.jsnje.cn/),观看更多学习视频。 本期分享的课程: 1.随“疫”而行,灵活应对——与初、高三同学谈谈心(陶勑恒) 2.助娃适应返校后的学习生活(王天文) 3.父母的情绪识别与转化技巧——亲子和谐相处的前提(杨静平) 随“疫”而行,灵活应对——与初、高三同学谈谈心(陶勑恒) 助娃适应返校后的学习生活(王天文) 父母的情绪识别与转化技巧——亲子和谐相处的前提(杨静平) 视频来源:金陵微校(网址http://www.jsnje.cn/)
2020/06/15

“我秀我心 青春你好”班级个性T恤设计大赛作品展(二)

  高一(2)班 李曼容   设计理念: 一天,某俞对我说:“你只是我一个人的朋友,对不对?”我豪气万丈地对TA说:“我可是全世界的朋友!”某俞的脑袋立刻变成了一窝呆兮兮的小兔子,见TA怪可怜的,机智的我急忙补救,一句话涌上心头:“因为你就是我的全世界啊!” 灵感便由此而来。 高中不似初中与小学,班与班处在无时无刻的分离与重组之中,每天都有以前的老朋友劝我:“你应该学会适应‘阶段性友谊’了。”但很显然我不想,为什么?当然是因为拥有一个真心实意的朋友太难了,这还只是隔了几个班级,到以后呢?几个学校甚至几个城市。(或者说几个国家?) 我有时觉得寻找友情就像拜佛一样,你只管拜,但别指望佛能理你;有时又觉得友情像鬼一样,你不想要,但却没有办法拒绝。获得友情千辛万苦,怎容我轻易地放掉? 我对友情的执着源于儿时一段不圆满的友谊,因为失去过,所以更懂珍惜。类似于“因为我淋过雨,所以看见你站在这儿,总想给你打把伞”的奇怪心情,所以一句“To the world you may be the one, but to one person you may be the world”便跃然于纸上,除了班服必备的班级名称外,我还在它的上面加了这句话。 马上就要分班了,但我们一定要记住彼此啊! 离别是人生常态,但离别与否却是自己定义的。 你一定也是某个人的全世界呢!           国际部高一(2)班 姚惟依   设计理念: 大家虽然各有不同,很有个性(什么耳朵和角),相较于普高的孩子更活泼(小翅膀)但是也为了同一个目标: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而奋斗,会经历很多挫折但不会放弃(那个前方的洞穴里面有危险代表挫折)然后我们目前是初一所以才刚刚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前方(洞穴在前面)迎难而上。           国际部高一(4)班 施毓宁   设计理念: 从上往下看,项链(配饰)上写的是“HOPE”,“希望”让我们相聚前行。手链与戒指是为增加整体的饱满度。 两条星空带及拼接袖口代表运动与青春活力。胸前闪亮的“Dream Together”代表4班我们的相聚及梦想,大家一路互帮互助,一同奋斗未来;胸下收
20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