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动心灵 ---记教师减压团体辅导活动

为关爱老师心理健康,帮助老师舒缓工作压力,提高工作幸福感,近期,金陵中学河西分校老师参加南京市“宁教授工作室”的减压团体工作坊。     活动开始,老师们在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保密约定后,表达了各自期待。接着,老师们画出代表当下自我状态的物体,种类不同、形态各异:有饱含种子的蒲公英、枝繁叶茂的大树、向日葵的植物系,还有萌萌哒可爱的老虎、外表炸毛内心柔软的狮子以及慵懒高冷的猫咪动物系。在安全、信任的氛围中,老师们认真倾听、积极反馈,感受彼此内心真实的需要,给予彼此真诚的理解与共情。团队的气氛在这种真诚、真实中更加温暖,讨论不断深入。    随后,老师们在图画中添加代表压力的圆圈,不同的来源、压力的大小,引发老师们更多思考。这一轮的分享中,老师们心灵更深处被触动:生命花开的美好、人生重要节点的纠结、生活不同意义的选择......每个人都感受到来自同伴、团队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在团队中更有动力,呈现真实的状态。 在专业团辅老师带领下,老师们看到各自不同的压力应对方式,了解行为模式下的感受以及认知层面的期待、渴望;舒缓了情绪,讨论发现不一样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及面对压力可以尝试的小改变。 活动结束,老师们表达对活动的感谢,表示不舍离开,期待后续! 本学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也将继续开展职初班主任心理沙龙,为年轻班主任们带来心理助力与支持,帮助班主任们寻找自身的力量,更好地面对工作与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2021/04/12

我校开展“心理助力员”培训活动

为推进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加强朋辈辅导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学生的朋辈助力军,我校开展了“心理助力员”招募活动。 2021年4月8日中午12:40,我校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对各班一男一女两名“心理助力员”进行了第一次培训,此次培训由专职心理老师吴昊桐主持。 吴昊桐老师首先通过“小小按摩师”的热身活动调动现场气氛,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感受助人与自助的快乐,引发大家对“心理助力员”角色的思考。接下来吴老师从“心理助力员”的重要作用、我身上具备的“心理助力员”重要特质、“心理助力员”的工作职责、“心理助力员”的专业素养四个方面入手,结合具体的事例为同学们讲授尊重、温暖、真诚、同理心、积极关注等心理关怀技术,帮助同学们更全面地理解“心理助力员”的工作。同学们认真聆听,积极记录。 此次培训是“心理助力员”系列培训的第一讲,心理发展指导中心日后将继续组织专题培训,陪伴与支持“心理助力员”更好地成长。 吴昊桐老师培训讲座 同学们参与热身活动 同学们认真聆听,积极记录  
2021/04/09

实在不想上班了,每天睡醒都觉得心累

职业倦怠(burnout)是一种由长期过度的压力导致的情绪、精神和身体的极度疲惫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将职业倦怠添加到第十一版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将它看作一种职场上的现象,但并不认为它是一种疾病。(WorldHealth Organization, 2019) 职业倦怠主要有三个特征: 耗竭感(exhaustion):感觉精力不足或耗尽。例如总是觉得疲惫,出现头痛、四肢酸沉等症状。 怠慢感(cynicism):心理上与本人工作的距离感加深,或对本人工作感到消极或厌倦。例如对工作感到麻木,对服务对象的痛苦和需求冷漠、提不起耐心。 工作效能感降低(reducedprofessional efficacy):取得成就的能力下降,逐渐感觉自己的能力不足。例如觉得自己效率下降,总觉得自己不胜任工作等等。 为了了解KY粉丝当中职业倦怠的现状,我们通过微博发起了一项小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08份。 参与调查的人当中,男性占9.62%,女性占87.02%。按工作年限划分,人数最多的是工作满1年但不满3年的受访群体,占37.5%;最少的是工作满10年及以上的受访群体,占4.33%;其余三个年限区间(不满1年,3-5年之间,5-10年之间)的人数相近,每组各占15%左右。 调查发现,总体而言,受访人群的职业倦怠程度中等偏上(平均得分3.7分,满分5分)。在三个表现中,相对最严重的是耗竭感(3.94分),其次是怠慢感(3.72分),程度相对较轻的是工作效能感降低(3.45分),但三者之间没有很大差距。 *职业倦怠损伤着我们的健康和生活 职业倦怠不单会伴随头痛、失眠等身体上的不适,也预示着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而且,职业倦怠不仅影响了我们个人的工作、生活,它对我们的家庭生活也有负面的“溢出效应”,比如,人们会把工作倦怠带来的坏情绪带进和家人的相处之中,影响和家人的关系。 另外,对那些从工作中汲取意义感的人们来说,职业倦怠的打击是双重的,不单工作失去了乐趣,对工作的痛苦还阻断了人生意义感的来源,生活的意义随着工作的意义一起消失了。 Maslach和 Leiter (1997) 综合了不同研究,提出了“场合中的人”模型(man inthe place model),认为是人与工作场
2021/04/05

在我妈眼里,我遇到的任何问题,都是我有问题

不知道为什么,每当我遇到了什么麻烦,我的妈妈的第一反应不是安慰,不是提建议,而是骂我。 “又感冒了?叫你多穿点你不听!” “这次没考好?我看你这人就是心太野了!” “跟朋友吵架了?叫你别那么任性你不听,你那脾气谁受得了你。”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的手机被偷的时候。我借了别人的手机,打电话把这件事告诉妈妈,提醒她如果有人发短信要钱的话不要相信。 妈妈把我劈头盖脸地骂了一顿:“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说过你多少次了,没有一次听进去,这下好了,手机丢了吧?” “手机是被小偷摸走了,又不是我把它掉马桶里了,难道是我的问题?” “要不是看你大大咧咧的样子,小偷会挑你下手?” “那我要怎么办?请个保镖?” 那次吵架之后,我们冷战了很久。 我感觉在她看来,我遇到的任何问题,都是因为我有问题。 配图来自电影《母女情深》   生气也许是因为 不知道还能怎么表达自己 后来有一年春节,爸爸说要跟几个亲戚朋友打牌,晚些回家。妈妈对着电话怒吼:“就知道跟一帮狐朋狗友疯玩!早点回来吧你!” 放下电话后,她对我抱怨:“你爸总是这样,一打牌就不知道时间,大半夜开车回家多不安全啊。” 我感到很奇怪:“如果担心爸爸,为什么不直说,还跟他生气?” 妈妈愣了一下,说:“那么大个人了,有什么好担心的?” 但是,看她刚才的样子,明明很担心啊。 我忽然想起丢手机那次,似乎明白了什么。 印象中,妈妈从来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不会主动询问别人的感受。她只会提醒我和爸爸,天凉了要多穿点,出门在外注意安全。但是,如果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她就会大发脾气,指责我们为什么没有听她的话。 然而实际上,她也许并不是生我们的气,而是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担心而已。     令人情绪失控的不是事件 而是对事件的理解 在我们的文化中,“刀子嘴豆腐心”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反而带有些许褒义,仿佛只要一个人的心意是好的,说什么都可以原谅。 但是我并不认同这点。 沟通本来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在冲动之下,人们很容易说出一些伤人的话语,这反过来又引发了对方的误会,矛盾就是这样不断深化的。 有人可能会说:“但我就是控制不住情绪啊,气头上什么话都能说出来,过后自己也觉得不该这样。” 要想更好地控制自己,首先要学会觉察和接受自己的情绪。比如
2021/03/31

不允许你失败的父母?| 有一种长大的过程叫“过度教养”

Childrenbegin by loving their parents. Asthey grow older, they judge them. Sometimethey forgive them. (OscarWilder)   “我们太在意孩子们能否成功了,因此把抚养孩子也当成了某种形式的产品开发。……这就是21世纪之初最典型的为人父母方式。”2009年,美国《时代周刊》长文报道了“过度教养”(Overparenting),即父母由于对孩子当下和未来的个人成就有着严格的要求,而过度卷入孩子生活的现象。Overparenting这个词来源于将军麦克阿瑟的故事,据说在麦克阿瑟进西点军校时,他的妈妈也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公寓,每天用望远镜监视儿子有没有好好学习。 但“过度教养”的愈演愈烈还是在现代社会,近年来,这一现象在心理学领域也得到了关注。今天来聊聊什么是“过度教养”,以及它所带来的危害。   什么是“过度教养”? 1965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了衡量家庭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的两个指标: 1. “回应”(parental responsiveness),即父母对孩子需求的回应程度。 2. “要求”(parental demandingness),即父母对孩子自身成熟、独立、承担责任的要求。 此前的研究大多认为,理想的教养模式是父母在“回应”和“要求”两个方面的程度都比较高,即父母一方面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对孩子的需求进行回应,而不是漠视、放纵;另一方面,又要求孩子拥有责任心与独立的人格。这样培养出的孩子普遍具有较高的自我评价,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较高的安全感。 但“过度教养”行为则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即表现出非正常的“回应”和“要求”,这被田纳西大学查塔努加分校社会学教授LeMoyne形容为“教养方式没有错,但程度错了”。 2012年,澳大利亚学者Judith Locke等人对“过度教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他们对128名学校咨询师、心理学家和精神卫生工作者进行了访谈和案例收集,其中,27%的受访者说过度教养在他们的工作经历中“非常多”,66%的受访者说工作经历中有“一些”这样的案例,只有8%的人说没有遇到过类似案例。 基于鲍姆林德的两个维度,
2021/03/23

金陵中学河西分校2021年度“心理助力员”招募通知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难免会遇到成长的困惑,此时同辈间的助力与支持可以带来强大的力量。为推进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加强朋辈辅导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学生的朋辈助力军,现面向各班招募“心理助力员”。 各班通过学生自荐、班级推荐的形式选出一男、一女两名“心理助力员”,填写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心理助力员”自荐表,并按要求及时上交。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将组织开展心理助力员的系列培训,提升心理助力员的专业素养,进而推动全体学生的心理成长。每学期中心会对优秀心理助力员进行考核评优。 学生成长中心 2021年3月18日   附件:亲爱的同学们: 在我们勇敢拼搏的青春时光里,难免会有沮丧、无助、迷茫、担忧的时刻,此时来自身边人的温暖与支持可以带给我们强大的力量。在做好自我关照的前提下,如果你愿意为处在成长困惑中的同学们提供心理助力与支持,欢迎你填写下表,加入到心理助力员的队伍中来!   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心理助力员”自荐表      姓名   班级   性别   兴趣爱好   性格特点   能力特长   你的哪些特点让你觉得自己适合做心理助力员?请结合一个具体的事例谈一谈。   如果成为了心理助力员,你可以做些什么?   你希望从中收获什么?
2021/03/18

高度敏感的人群,都有一种独特天赋

图片来源:简单心理
2021/03/16

伤害亲子关系最隐蔽的方式,很多中国父母都在做

我们也许矮小,但如果我们生活在一群矮人之中,就不会为自己的矮小而烦恼。 1 春节热映的《你好,李焕英》让很多人泪洒电影院。 故事的开头,贾晓玲拿着假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去了自己的升学宴。 面对妈妈曾经的“竞争对手”王琴话里话外炫耀着读名牌大学、拿8万月薪的女儿,贾晓玲深深的感到,自己从没有为妈妈“长过脸”,没让妈妈高兴过。 虽然李焕英对自己的孩子没有过分的要求,但那句“你到底什么时候能给我长回脸”却直接击中了贾晓玲内心。 这份“比较”让她产生了自卑,也让她一度觉得,妈妈本来能有更好的人生。 于是,故事的主线就围绕着一次意外穿越下帮妈妈“比过王琴”展开——抢厂里第一台电视机、赢排球比赛、撮合相亲对象。 《都挺好》里有这么一句话:“人老了比什么,就是比孩子。” 现实中,逢年过节七大姑八大姨们聚在一起,拉孩子们被动的参与到比较之中; 小时候比学习,长大后比工作。小孩们承受着来自“别人家孩子”的压力,无形中也开始了互相比较。 2 比较心理其实很正常。甚至,缺乏比较心理反而是一种对自我认知的缺失。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只有通过社会比较才能找到差距。 社会比较理论由心理学家LeonFestinger于1954 年提出,人们通过与他人相比较来评估自己的态度,能力和特质来认识自己。 人们在比较中构建一个复杂的多维空间,从不同维度大致衡量自己在环境中所处的位置,以此来增加对自己的全面认知,将个体行为向群体发展方向进行一致性调节。 然而,在过度的比较中,人们的无法满足感和失去感,会激发强烈的欲望,产生负面的感受。 这样的感受让人们难于满足现实,实则不满于自己,产生自卑感; 当他们自卑又冒出太强的自尊心时,就会产生虚荣心。 某种意义上来说,虚荣心是一种内在的防御机制。 当个体在童年的发展过程中,还不成熟的自我受到了来自父母或其他养育者的伤害时,他们就会运用一些原始的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 这样的防御机制,帮助他们逃避面对内心的现实,生活在谎言或幻想里。 心理学家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一种补充,所产生出来的过分表现,是为了让自己得到荣誉和引起普遍关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所以,一些人会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包装自己,甚至即使脱离实际水平,也要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3 虚荣心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攀比和炫耀。 攀比,在心理学上被界定
2021/03/09

学会与自己和解

这几年,“与自我和解”这个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遇到挫折,陷入焦虑、抑郁等情绪时,越来越多人强调与自我和解的重要性。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Are Holen也曾指出,与自我和解(reconciliation)是成年时期的重要任务,它和你未来的成长(growth)和努力(effort)同时存在,并且在生命中所占的比重会随着年龄增加而提升。 但到底什么是与自我和解?如果就是对自己有很多不满,生命中就是发生了很多我无法接受的事,我要怎么与自己和解呢? 今天来聊聊这个话题。 在每个人心中,都有很多需要我们面对和处理的东西:亟待满足的成就感和价值感,需要管理和安抚的情绪,生命中那些你不喜欢但又确实存在的部分,等等。 如何处理这些部分,直接影响着我们和自己,也就是“我-我”关系。如果选择压抑、无视、歪曲事实等等不恰当的方法,你便有可能经历内在冲突,对自己产生很多不满和指责。和解事实上就是帮助你好好面对和处理这些部分的技术,帮助你缓解和自己的冲突,让你感到被自己支持、关爱。 和解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主要有4个方面: 1.根据现实情况,对内在价值感的来源进行再定位(reorientation) 本质上,与自我和解意味着,你能接受个人发展和境遇改变带来的变化,并基于此重新定位自己,找到新的实在的(existential)价值感来源(Holen, 2016)。而不是一味按照过往的方式判断自己是否有价值,当发现现在的自己无法取得和过往一样的成就时,就认为自己没有价值。 比如: 2. 学会与不受自己左右(uncontrolled)的事相处 这意味着你能接受很多事(比如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具有哪方面天赋等)不受自己控制,不会因为自己在这些方面不如别人而厌恶自己(Holen, 2016)。 并且,你也能将事情和自己当前的能力、处境连起来看,认识到有些事是现在的自己无法改善的,能够暂时将其搁置,放掉(let go of)不理性的心力投入,转而做好自己能做的。 比如: 3. 从个人重要(personal importance)中走出,用更广泛、全局(universal)的视角看待事情 “个人重要”的状态会令你觉得一切都和自己有关(Gregg, 2008):事情做成了觉得都是自己的功劳,事情搞砸了又觉得,全是自己的错。 这
2021/03/01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班主任沙龙

7月1日下午16:00,来自小学部、中学部及国际部的23位年轻班主任齐聚在心理活动室,进行一些班主任工作分享和交流。学生成长中心的马荣先老师、缪涵蕊老师和吴昊桐老师主持了此次活动,同时还特邀了小学部吴婕老师、初中部张正超老师、高中部尹俊老师、国际部周燕老师来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与技巧。 23位年轻班主任都是从事班主任工作未满3年的老师,是我们学校最年轻的新鲜血液,也将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当天的活动主要围绕三个话题:教育教学工作的平衡、与家长的沟通、个别生转变,希望能给到彼此一些支持。 此次活动分为四个部分。现场以“限时托球”热身活动开始,引出了“教育与教学的平衡”这一话题,并邀请有三十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的尹俊老师从耕作、收获、感悟中给我们分享他的经验。 第二个热身活动是“COPY不走样”,欢声笑语当中老师们也意识到了沟通中会出现的问题。活动结束后,小学部吴婕老师和国际部的周燕老师分别谈了她们的经验话题“与家长沟通”,家校沟通是困扰不少班主任的难题,讲话犹如演奏竖琴:既需要拨弄琴弦奏出音乐,也需要用手按住琴弦不让其出声。 听完分享,大家互动参加了一个第三个体验互动“蜜与剑”,感受正负面的评价对一个学生心理的影响,初中部的张正超老师就此分享了自己班上个别生转化的真实案例。班级里的特殊孩子不尽相同,但面对这类孩子时,或许有些相通的应对方式和转化办法,最后,马荣先老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段特点和外部环境影响,谈了学生管理的难度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分享了自己三十多年的心理工作经验,并为大家提供了一些解决学生心理矛盾与困惑的思路。 本次沙龙为大家提供了经验交流分享与工作协同的平台,成熟教师有经验有办法,年轻班主任有热情有创意,充分发挥全体班主任老师集体的智慧。不仅是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也是各路英雄豪杰来相会,相信这样协作的氛围可以共同推动金中河西的教学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班主任们齐聚在心理活动室   高中部尹俊老师分享分享“如何处理教育教学的平衡”   小学部吴婕老师和国际部周燕老师分享“如何与家长沟通”   初中部张正超老师分享“个别生转化的真实案例” 心理老师马荣先与年轻班主任交流 热身活动《限时托球GO》   热身活动《COPY不走样》 &
2020/07/01